美國對待金融危機的雙重理念
——訪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所長張宇燕
記者 孫明泉
2009年02月09日 來源:《光明日報》
多年以來,美國一直向發展中國家極力推銷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片面強調市場機制的功能和作用,否定國家干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但在本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中,美國政府卻沒有推行一貫的市場化機制,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預市場的措施。對此,多年來一直關注世界經濟特別是國際貨幣體系問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所長張宇燕研究員指出,對美國而言,前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別人家的事”,此次華爾街金融風暴是“自己家的事”,在兩次同樣是波及面很大的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雙重標準暴露無遺。換句話說,美國政府正在違背此前奉行的自由市場理念,與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向發展中國家推銷自由市場經濟形成了鮮明對比,奉行了雙重金融標準。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但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很長時間后,美國政府除了贊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泰國的170億美元救援計劃外,就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救援了。時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稱,亞洲應意識到“西方特別是美國運行的資本市場是一種優越的模式”。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美國開出的藥方總是停止政府援助、實施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危機爆發后,東南亞各國相繼采取了各種積極措施,以緩和金融動蕩的沖擊。為了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不少接受經濟援助的國家不得不接受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出的嚴苛條件,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獲得資金支持。
但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卻多次出手干預金融市場,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預市場的措施。有數據表明,美國政府的救市行為預計耗資將超過1.8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向瀕臨破產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房地產公司分別注資1000億美元,收管兩房;美聯儲向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注資850億美元,收管AIG;美國政府提出了7000億美元的金融市場救援方案,再加上1000億美元減稅和其他政策性措施,救援方案總價值8500億美元,為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最大的市場救援行動;作為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的具體舉措,美國政府動用其中的2500億美元直接購買金融機構股權,走向了將私營企業“國有化”的救市之路。
張宇燕說,美國對兩次危機的態度不同,還反映在如下方面,那就是前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它們強調是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原因所導致的,與美國沒有關系,但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出現時,它卻強調別的國家也要負一定責任。日前有一些西方學者和政客竟拋出言論,認為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高儲蓄助長了美國的過度消費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并聲稱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的高順差是本次危機爆發的根源。
張宇燕說,關于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包括眾多美國學者在內的專家學者已多有共識,那就是如下十余種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因素綜合所致: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不力;美國貨幣當局奉行了錯誤的貨幣政策;貪婪成性的金融機構過度投機;美國整個金融業的腐敗和共謀行為;美國龐大金融機構高度官僚化;美國人長期形成的低儲蓄和高消費習慣走到極限;巨額貿易赤字的國際經濟不平衡;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耗費頗多又久拖不決;貨幣金融市場天生的不穩定性和周期性;保守主義政策矛盾重重日暮途窮;美國式資本主義痼疾使然。張宇燕強調,我們完全有理由明確回應那些不負責的言論,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指責中國和其他國家有失公正。
張宇燕教授近年來先后出版有《全球化與中國發展》、《美國經濟論集》、《國際經濟政治學》等一系列學術專著或研究成果結集,對國際經濟有較深的研究。展望美國的經濟走勢時,張宇燕認為,美國金融市場真正的冬天,很可能在2009年上半年才會來臨,而美國從衰退走上復蘇之路,至少要等到2010年的下半年以后。目前美國已經進入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廠商和消費者信心陡降。連續不斷的救援行動,對于已經寅吃卯糧的聯邦政府財政預算而言,不啻為雪上加霜。巨量財政赤字意味著未來通貨膨脹的加劇和美元貶值預期的提升,從而將減弱全球投資者持有美元資產的愿望。這些均會迫使美國貨幣當局提高利率,然而后者又與經濟復蘇目標南轅北轍,并可能延長經濟衰退的時間。當然,鑒于今天的聯邦政府與那時的聯邦政府在支配資源的能力上已不可同日而語,鑒于今天的世界如此開放以至于美國擁有多種途徑讓其他國家分擔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鑒于今天的宏觀經濟學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經濟重蹈1929—1933年大蕭條覆轍的幾率不大。盡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徹底排除美國出現超過5%負增長并持續一年以上時間的經濟蕭條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