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
大衛(wèi)•巴布查
在中國深圳的日本日立公司的巨大廠房內,數(shù)百名中國工人正在精細地組裝著計算機硬盤,這些產品也像其他數(shù)以億計的商品一樣,將出口到美國,并打上“中國制造” 的商標。
但這些“中國制造”實際上卻是由日本、韓國和美國等跨國企業(yè)制造的“其他國家制造” 的商品,在這些跨國企業(yè)的巨大全球產品網絡中,中國只是它們的一個最終組裝廠。
分析家們指出,通常只在商品上貼上其最后組裝地點的商標一一這個不斷發(fā)展的全球供應鏈,正日益與全球貿易數(shù)據的步調不一致,從而使中國“膨脹”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威脅。像這樣“被歪曲的事實”在2月10日再次顯示出來——當天美國商務部發(fā)布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其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已經超過了2000億美元。
這樣的結果看起來已經讓中國大獲其利,但最大的贏家卻是美國的消費者和那些富國,他們已從出口的廉價玩具、服裝、電器和其他商品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與此同時,美國的跨國公司和其他外國公司,包括那些零售商也都是大贏家,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生產這些廉價商品的幕后推手,它們正從這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
在全球化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真正的失敗者。比如其他地區(qū)工資較低的工人,如日本日立公司在日本的雇員,以及其他亞洲地區(qū)和美國的一些工人,這些跨國企業(yè)把工廠遷到中國后,這些工人便失業(yè)了。但另一個事實則是,盡管這些跨國企業(yè)都向中國轉移,總的來看,美國從亞洲的進口在過去15年卻沒有多少改變。臺灣的工廠曾組裝過銷往全球的計算機,現(xiàn)在由中國大陸來組裝;香港的制衣工人曾把無數(shù)的布料縫制成時裝,現(xiàn)在輪到了中國內地工人;日本的工廠曾生產出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子消費品,如日立、索尼、松下和東芝等,現(xiàn)在許多日本的知名品牌都是從中國裝船出口的。
事實上,中國官方最新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60%的中國出口商品都是外資公司控制的。專家指出,從商品種類來看,像計算機零件、家用電器等,外國公司甚至控制著更大的出口份額。
外國的專業(yè)技術一直在中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制造供應鏈變得日趨復雜之際,由多個國家參與并分別生產出的各個部件,都被運往中國進行最后的組裝。但這個系統(tǒng)卻能給全球貿易統(tǒng)計數(shù)字造成誤解。用一些專家的話說,這些由“中國制造”的商品實際上應在最后貼上“中國組裝”的商標。因為,許多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工人都接觸了那些產品。
瑞士銀行集團(UBS)的經濟學家陶東指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雙邊貿易數(shù)字都是無關的。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平衡,就像紐約和明尼蘇達的貿易平衡一樣,都是沒有關聯(lián)的。”
中國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再加上被低估的人民幣幣值,幫助中國在1995年至2004年吸引到了高達465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最終使其成為全球資本最火的目的地。
以電子工業(yè)為例。10年前臺灣企業(yè)依靠其自己的制造業(yè),控制著全球計算機的零部件生產。現(xiàn)在,臺灣公司生產著占全球80%的計算機主板,72%的筆記本電腦和68%的液晶顯示器。但這些由臺灣制造的產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中國大陸組裝的。
臺灣Aopen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員稱,現(xiàn)在所有的人都搬到了中國大陸,“因為臺灣的工資太高了”。
日本和韓國公司也大批進入中國。目前,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國雇員多達7萬人;東芝把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產品基地設在中國杭州;而韓國的三星已在中國開設了23家分廠,擁有5萬多名雇員,其筆記本電腦已全部在中國生產,該公司在韓國本土生產筆記本電腦的工廠已于去年關閉。
全球企業(yè)向中國的“大遷移”,已在貿易統(tǒng)計上留下“痕跡”。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直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qū)的絕對貿易伙伴,而亞洲占美國進口總額的38%。但這種局面已在去年發(fā)生巨變。中國已變成了亞洲占統(tǒng)治地位的貿易大國。盡管美國從亞洲的進口份額仍保持在38%,但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已激增了1200%。
換句話說,如果把“中國制造”的商標換成“亞洲制造”,美國從 19 9 0年至2005年,從亞洲的進口幾乎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在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后,許多商品變得更加便宜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