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導致危機——從“次貸”危機透視美國經濟
于祖堯
自美國發生“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后,危機的涉及面不斷擴大,并演化為一場涉及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亦受其害。筆者試圖提供一個研究“次貸”問題的新思路:既透過“次貸”看美國經濟,又透過美國經濟看“次貸”危機。
一、“次貸”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怎樣認識美國盛行的“次級抵押貸款”以及由它引爆的金融危機?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次貸”危機是局部的、短期的問題。筆者的看法是,“次貸”及其危機并不是美國經濟局部的、偶然發生的問題。“次貸”危機實際上是美國經濟的縮影,它不僅僅是一場金融危機,本質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這從美國經濟的一些特點可以看出。
——經濟呈現虛擬化、泡沫化。房地產業是美國三大經濟支柱之一,半個世紀以來,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帶動60多個相關產業。抵押貸款占房地產半壁江山,“次貸”比重又占其中的一半。但這根支柱的根基卻建立在“地震帶”上,毫無抗震能力。“次貸”上市,在住宅市場之旁形成了一個以“次貸”證券為交易對象的金融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起主導作用的不是消費者,而是債權證券的投資人,他們的行為服從于證券收益最大化。過度投機造成“次貸”證券市場脫離實體經濟而虛擬化、泡沫化。
——居民消費靠信貸支撐,家庭債務負擔沉重。消費需求持續增加是經濟協調穩定增長的源泉和前提。美國是高收入、高消費的富國,但貧富兩極分化、基尼系數高一直是困擾其經濟的難題。政府和廠商企圖用消費信貸的對策鼓勵消費,緩解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但是,消費信貸在暫時增加居民消費的同時,卻使廣大中低收入家庭淪為“債奴”。2001—2004年“次貸”快速膨脹時期,美國家庭債務占收入的比重上升到136%,家庭債務余額高達11.4萬億美元,等于當年GDP的3/4以上。
——財政赤字長期居高不下,政府入不敷出。財政收支平衡,是政府有效履行職能的物質保證,也是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有效運用財政政策實施宏觀調節的必要前提。但是,美國政府無視財政運作的基本規則,長期奉行赤字財政,依靠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虧空。1980年,美國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占GDP的1.94%;2005年達到創記錄的4992億美元,約占GDP的4%。
——巨額外貿赤字拖累了世界經濟。進出口貿易平衡,是一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但是,如今美國卻背上了巨額外貿逆差的沉重包袱。2006年,美國外貿逆差高達8830億美元,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外貿額的1/3。據此,美國為了彌補巨額逆差,每個交易日必須借34億美元外債。
——一方面在國內外大肆舉債,另一方面無節制地濫發國債,造成債務惡性膨脹,經濟虛擬化、泡沫化。美國2006年凈外債對GDP的比例達到50%,經常項目的赤字為8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家審計署資料顯示,美國內外債余額為53萬億美元,為GDP的數倍;金融資產的市值達到46萬億美元的規模。濫發美元和債券,導致金融業惡性膨脹,三次產業畸型發展,經濟整體虛擬化、泡沫化。
美國經濟這座龐然大廈隱含著深刻的危機,根基正在動搖。“次貸”危機只是冰山一角,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導火索。隨著“次貸”危機的擴散和蔓延,實體經濟的危機必然產生。“次貸”危機一開始影響的是美國的房地產業,導致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降和房地產投資急劇萎縮,其后影響到能源、汽車等行業,目前事實上已經發展為一場經濟危機。
有些學者作了很好的分析,認為,“次貸”危機的出現是因為美國的金融監管出現了問題,監管當局沒有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認為是美國的消費模式出現了問題,過度消費導致了經濟泡沫化。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但都只是淺層次的原因,危機的根源還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成果主要被資本所有者占有,勞動者購買能力不足,因而必然會出現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美國不可能改變它的所有制,因而這一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可能得到解決。盡管美國已經到了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解決貧困問題,但基本勞動者的貧困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還有數千萬的無房戶。為了擴大需求,美國只能采取消費信貸來提升購買能力,以刺激經濟增長。但降低信貸門檻,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是形成了虛假的購買力。這些措施只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不可能解決生產和消費中存在的矛盾。因此,研究“次貸”危機的根源,不能忽視壟斷金融資本的貪婪引發金融危機的必然性。
二、“次貸”和所謂“金融創新”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改革創新熱潮,把金融創新、混業經營、開發金融衍生品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金融衍生品成為融資和牟利的重要工具,名目繁多的抵押貸款證券便是其中之一。
金融創新特別是其中的衍生品創新,必須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以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原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就在于違背了這個原則,突破了這條底線,終于釀成災難。
——從“次貸”膨脹的背景看,注定它是證券市場上的一顆災星。證券市場是實體經濟融資的重要渠道。發行債券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次貸”膨脹卻有特殊的背景。20世紀60年代“次貸”問世后,在相當長時期并未在抵押貸款市場上占據主體地位。只是到了本世紀初,房地產熱引發住宅價格上升,再加上實行低利率政策,財富效應和投資效應誘使房地產金融機構涌向“次貸”,把它當作尚待開發的金礦,導致“次貸”規模和品種快速膨脹。美“次貸”余額2001年僅為1200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億美元。“次貸”形成了房地產市場巨額虛擬購買力。
——“次貸”運作逆信貸通行規則而行,給金融危機埋下隱患。“次貸”對象是信用等級低、履行貸款合同前期還本付息缺乏可靠保證的客戶。貸款人把賭注壓在住宅價格上升上,一旦客戶毀約便收回抵押房產,自身不會受損。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次貸”證券可以把風險轉嫁給其他投資者。房貸公司玩的是空手套白狼、買空賣空的把戲。它先從銀行借入資金,再從零售商買入房貸,然后打包成證券出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再將證券投入市場,每次倒手都可獲得可觀收入,GDP也會相應增加。但房宅變現的鏈條卻在延長,一旦某個環節發生支付危機,整個鏈條便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2007年,美“次貸”余額雖然只有1.2萬億—1.5萬億美元,但經過包裝衍生為證券在二級市場流通,總規模膨脹到10萬億美元,其中在國際上流通的約占2/3,涉及“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多達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銀行和券商都卷了進去。足見這種所謂“金融創新”,在設計之初就埋下了攪亂金融秩序、制造金融危機的禍根。
三、“次貸”和經濟全球化
“次貸”在美國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可以說微不足道,但在經濟金融領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經濟全球化是近代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實行經濟擴張,把其他國家和民族拉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我們探討經濟全球化,似應區分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二是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現狀。如果不作這種區分,用前者代替后者,就可能走偏方向。有人鼓吹“市場無國界”就是例證。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現狀的特點: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居主宰、主導地位,特別是美國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推行經濟霸權主義;二是國家間的經濟關系不公平極其嚴重,其程度已經達到發達國家靠發展中國家、富國靠窮國養活的荒唐地步。
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其在經濟上有兩面性。“次貸”危機暴露了美國經濟的致命弱點,但它畢竟擁有無與匹敵的強大實力。2004年,美國經濟總量(GDP)約占世界34%,外貿總額占20%,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為64%,美元交易額占全球外匯交易的62%,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中占66%。美國還擁有維護本國利益、推行世界經濟霸權主義的重要工具,即它直接控制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主導制定了一系列體現其意志和利益的國際經貿制度。
那么,美國是如何利用經濟全球化牟取私利的呢?(1)從加工貿易的發展中,美國獲得了產業分工的巨大效益,使它能夠把有限的短缺資源用于發展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2)美國無償占領了世界上最大的、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當今世界,市場是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但市場卻無價。市場是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生命線。(3)利用美元霸主地位,用分文不值的虛擬財富——紙幣美元投資,獲取高額回報。(4)向他國轉嫁環境污染和高物耗成本,以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稀缺自然資源。(5)通過跨國公司操縱國際市場行情,用高油價、高礦產品價、高糧價等搜刮發展中國家,牟取暴利。(6)推行弱勢美元政策,操縱匯率,造成美元大幅貶值,美元儲備縮水,使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蒙受巨大損失,從而減輕美國外債壓力。(7)巨額投機資本(有資料估計,每天在世界市場上流動的熱錢約1萬多億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破壞市場秩序,操縱外匯行情,攪亂股市,時刻威脅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安全。
總之,事實表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絕不是什么“失衡”、“不平衡”的問題,而是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撕開平等競爭、公平貿易的假面,展現在人們眼前的現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視為任意宰割的羔羊,從它們的身上扒走的不是一層皮,而是十幾層皮。
四、“次貸”和新自由主義
20世紀70年代,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躍升為西方主流經濟學,主導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次貸”出籠,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次貸”危機,也是新自由主義釀成的苦果。
1.從投資和信貸兩方面刺激房地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
20世紀末,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但房地產業得益于政府擴張的貨幣政策而幸免于難,保持了90年代的發展勢頭。2000年,美聯儲為遏制經濟衰退,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利率從6.5%下調為6%,接著連續13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并持續了1年多。受美聯儲低利率政策的影響,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的利率紛紛下調。30年期住房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降至2003年的5.8%。1年期可調息抵押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降至2003年的3.8%。“次貸”乘放松銀根之機急速膨脹。2003年,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發放規模創歷史新高,達4萬億美元;2006年,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成為美國最大的債務市場,達8.82萬億美元,“次債”余額躍居第二位,占12%。放松銀根直接刺激了住房投資的攀升。2006年,住房投資在全部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30%以上。本世紀初,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突破了70%的大關。
2.在實現“居者有其屋”戰略目標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逐步讓位于市場,房價實行市場化。
1970年代開始,美國房地產業走上了市場化道路。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將低收入者推進市場,靠住房金融市場實現其住房需求。第二,按照市場化、私有化原則將原有以政府房貸機構為主體的結構,改造為以私人資本為主體的多元結構。先后通過改制新建了兩家房貸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占據了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現在,這兩家股份公司持有和擔保的房貸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第三,放開房價,由供求調節市場。在低利率的“次貸”政策刺激下,住房價格一路飆升。1997—2006年房價上漲了85%,為戰后第二個高峰。第四,房地產熱和房價持續上漲,給住房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政府企圖借此來增加居民收入,緩解分配不公的矛盾。2001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帶來的財富高達6萬億美元,個人消費因此增加5000多億美元。但好景不長,泡沫最終還是被刺破。
3.政府放任房貸監管,房地產金融專門化、獨立化,走上了自由化經營道路。
住房信貸市場具有高風險性,本應嚴加監管。但美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實行自由化。“次貸”的惡性膨脹就是經濟金融自由化釀成的災難。股市泡沫破滅之后,美國并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然我行我素,繼續奉行新自由主義教條。在所謂金融創新和改革的旗號下,為“次貸”暢行一路大開綠燈:向低收入者放寬借貸條件;開放房貸二級市場;準許發行房貸證券;支持抵押貸款衍生工具等等。大量投機資本涌向房地產金融,其衍生品名目之多,僅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就有300多種,抵押品不斷創新,什么“轉按”、“加按”、“換按”、“轉加按”、“二按”、“再按”,住房證券市場急速膨脹,規模超過債券市場的3倍,其功能已經由實現“居者有其屋”蛻化為金融投機家的大賭場。
“次貸”危機的爆發、擴散,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義及其經濟政策的破產。自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以來,西方國家政府面對“次貸”危機的威脅,動用了經濟、財政、金融、行政手段以解救陷入困境的銀行業,遏制“次貸”危機蔓延和擴散,避免經濟陷入全面衰退。甚至通過媒體散布“次貸”風波即將過去。但是,一年多過去了,救市的一切措施均未能如愿。“次貸”危機還在蔓延,而且又遇到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上升、經濟減速的難題。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正在把這些國家拖進一場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當然,由于全球各國政府聯合救市,使危機可以得到緩解,不會出現上世紀30年代那樣的大危機。
新自由主義已經走到盡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求助于凱恩斯主義,主要采取財政政策刺激需求,減小危機帶來的危害。對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方法我們需要恰當地評價。刺激需求對于減少危機的深化,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危機,而且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埋下了更多的隱患。政府采取赤字財政政策,錢從哪里來?只能發國債,但欠下的債總是要還的。這種寅吃卯糧的方法會導致經濟矛盾進一步突出,可能不僅刺激需求的目的難以達到,而且會引起通貨膨脹。
貨幣主義救不了美國,凱恩斯主義也救不了美國。它們不得不打出最后一張王牌:國有化。2008年2月,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將北巖銀行暫時收歸國有。無獨有偶,9月,美國政府在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注入財政資金無效之后,被迫宣布由政府接管這兩家公司。這一舉措令世人震驚,被認為是“史無前例”。國有化能否救市,人們拭目以待。但“次貸”危機卻向世人宣告:新自由主義及其信條市場原教旨主義已經陷入絕境。(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責任編輯:吳強)(新華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