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杰:中國城鎮居民住房水平真比日本高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
面對全國人民對不良房地產商和失職官員的一片“喊打”和聲討之勢,近一段時間以來頻頻“竭力抵抗”的“相關人士”時常會冒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新語錄”。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及最具“震撼力”的,要數那位作為開發商“喉舌”的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的“驚人之語”。 這位會長不僅高調放言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持有率非常高,現在達到80%以上,幾乎成為全世界最高”,而且還喊出了那句“香港7.1平方米,日本15.8平方米”的人均居住“折合成建筑面積”也比中國城鎮居民人均26平方米的住房水平“低得多得多”的“經典名言”。 前面我們已經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就其“中國謊言”進行了解剖。人們也知道了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6平方米的“神話”是如何“吹就”而成的。人均17.714平方米的現實,不僅比官方的數字少了8.286平方米,甚至比1998年剛房改時候的人均住宅還少了1.6平方米左右。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水平和全面小康的住房指標相比,僅僅是完成了一半略多。 “利益集團”可以把我們“切身感受”的中國大陸的數字肆意作假,那么,這位會長散布的日本和香港人的住房水平數據是否是真實的呢?按照一般人之間的信任及基本的人格和人品,人們對此不應有所懷疑。畢竟這位會長是建設部當過司級高官、清華大學做著客座教授、聯合國還當過人居獎評委的“業內資深人士”,不可能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住房實際狀況“孤陋寡聞”。但她所說的大陸城鎮居民住房面積比日本、香港還“好的多”的斷言,是個事關住房政策和今后房地產導向的“大是大非”問題。人們必須追究,她所說的,究竟是客觀事實,還是制造的又一個謊話?同樣讓我們以事實來說話。 該會長聲稱日本的人均居住是15.8平方米,但她對這么“震撼”的數據的來源卻避而不談。而來自日本的真實信息又是怎樣的呢?去年12月,新華社東京分社發出了一篇消息:東京都官方公布的2003年度《住宅白皮書》數據顯示,有著全球“住房價格最昂貴的城市”之稱的東京都,市民的住宅因家庭住房面積最小、人口最擠而被日本人自嘲為“兔子窩”,“2003年建成的住宅平均每套住房室內面積為72.6平方米”(約相當于建筑面積100平方米)。而另據資料,日本的家庭戶均人數在1985年就下降為3.18人,到現在就更是減少到2.7人。這也就是說,住在日本住房最擠、價格最貴的“兔子窩”里的東京市民,根據其平均的支付能力和住房水平,2003年新建住宅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也高達37平方米左右。 “兔子窩”的東京尚且如此,日本的其他人均居住的水平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我國政府的網站上,對日本人的住房水平也有過官方權威的介紹。外交部的網站在介紹日本國家概況及人民生活時就專門有這樣的文字,日本人“人均住房面積31.37平方米”(注,日本的算法是使用面積,相當于我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0平方米左右)。 此外,根據東京都官方的《住宅白皮書》,東京居民的住宅,一是獨門獨院的別墅式小樓房,二是檔次相對較高、面積相對較大的公寓。2003年東京新建成用于出售的公寓,平均每套室內面積為95.9平方米(相當于135平方米建筑面積)。這幾年新建的公寓面積雖然逐年增大,但平均每套住房的銷售價格卻從1996年的約5900萬日元逐年降低到了2003年的4256萬日元,相當于每平方米2萬人民幣出頭。8年間的房價下降了三成以上。而日本人的平均年工資在450萬日元(相當于人民幣30多萬)左右,東京人的收入則更高,至少相當于我們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樣看來,在住房價格全球最貴的城市之一的東京,如果是夫妻倆工作的話,日本人5年的稅前收入就可以買一套精裝修的套房。如果用工資的水平來套房價的話,相當于北京和上海人只需每個平方米花1000多元、至多2000元的價格,就可以在當地買到商品房。 當然東京都也有那些為自己買不起住房的中低收入者或者年輕的單身人士租賃居住所用的出租型普通住宅,2003年東京都建成這種住宅平均每套住房的室內面積約為42平方米(建筑面積60平方米左右)。這是東京居民住宅的第三種形式。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建設白皮書》的資料,盡管日本的土地資源和房地產的需求矛盾很大,但由于其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和成熟,日本房地產業的“炒風”不興,房地產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多年維持在3%左右。 這些,就是一個真實的日本房地產情況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告訴了我們日本人住房的真實狀況,而且也警世我們,世界上人口密度再大、經濟再發達的國家和城市,它的房價如果脫離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泡沫房價也一定是要大幅度下跌的;法制健全、市場規范成熟的房地產業,它的正常的利潤水平也是較低的。 其實,不管是作為相關的政府官員,還是房地產業的圈內人士,對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在居民住房水平上的差別,早已有著深刻的認識。還是在好幾年以前,也許是那位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會長還在建設部做她的司局級的“住宅產業化辦公室主任”期間,建設部的網站上就非常醒目的刊登過中國和幾個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的比較圖表(見下圖): 據資料,當時為了使人們清楚的看到我國的人均住房面積和發達國家之間差別,建設部專門收集整理了有關材料并制作了這個圖表,供人們進行分析比較。在建設部官員分析我國人均住房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差別的材料報告中,基本上都是引用這些數據。所以它也可謂是比較中外房地產發展及人均住房水平的“經典資料”。在這份資料上,不僅讓人知道了美、英、德、法等世界發達國家人均居住水平的真實狀況,而且上面也清清楚楚的標明了在1993年的時候,日本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就達31平方米。對于曾經做過建設部住宅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的會長來說,不可能對此“記不得”,更何況2000年5月她還隨建設部的代表團到日本考察過日本住宅建設。但就是從這樣一個“業內資深人士”的嘴里,說出了日本人均住房面積比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水平 “低得多得多”的“驚人之語”,實在是叫人匪夷所思。 日本的情況如此,香港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筆者查閱了香港政府的網站,發現“每人居住密度低于7平方米的公屋戶”,已經被香港政府的房屋委員會考慮為“擠迫戶”(相當于內地的住房特困戶),將被香港政府房屋委員會“申請調遷至較大的單位”(指政府提供的新的住房)。據香港政府新聞網介紹,目前香港“公屋擠迫戶的數目,已由2000年的約20,000,減至目前約5,800戶。”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的“香港統計資料”,到2006年2月份,香港共計有人口693.59萬,家庭戶數229.8萬戶。房地產商的“喉舌”的大嘴,把香港住房面積最差的5800戶家庭的住房水準,當作近700萬香港人的平均住房水平。如此作假,究竟為何!更何況,香港在人均住房面積的計算上和內地有所不同,香港算的是“人均室內居住面積”,要遠遠大于內地的“住房人均建筑面積”。 據了解,同樣是“人均平方米”,日本和香港的“含金量”要比我們的高得多。它們和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一樣,人均居住面積只計算其住房套內的使用面積,而公寓大樓中的公用樓梯和走廊等,都已經從中刨除。這樣計算的結果,“大大增加了可用作生活空間的面積本身。”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是“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真正可使用的室內面積,一般只有標注的住房建筑面積的七八成左右。 搞清了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上的“國際水平”、尤其是日本和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的真相后,人們就不得不對炮制中國人均居住已經進入“世界較高水平”,日本、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比中國大陸城鎮居民低得多這類“經典名言”的作俑者的真實動機產生懷疑。 過去有一句官場“名言”: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人們現在很想知道的是,作為房地產商“喉舌”和代表的她,如此出言,究竟是要辦何“大事”! 眾所周知,如果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水平真的躍升到“世界較高水平”,對最高決策者來說,就應該把考慮住房問題的著重點由過去偏向保障的政策導向,轉移到更加市場化、甚至限制房地產發展過熱、以平衡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上來。在這樣的基調下,高房價就自然成為一種調節的手段而至少被默許。但如果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水平,僅僅還是國家“全面小康”綱領性目標的一半略多,那么,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官員,都絕不會允許高房價對全面小康這個中國改革發展的總目標實現的威脅和破壞。兩種完全不同的“數字”,不僅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關系,更是直接影響國家的住房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導向。 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們就不難理解,以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為代表房地產商和相關官員們,他們頻頻叫出的“中國城鎮居民住房水平世界較高論”之類的“新語錄”,其背后的真正動機究竟何在!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