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與中國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造成的損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孫學文
中國對外開放30年,不僅在政治上、外交上與世界上霸主美國建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而且在經貿領域建立了更加緊密的關系,可謂“榮衰”共同體。因此,這次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損失也特別巨大,對中國的啟示和反思也特別之多。
一、中美已建立了“生死與共”的經貿關系
(一)中美貨物貿易關系。據統計,中美200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3020.67億美元,其中出口2326.77億美元,進口693.91億美元,中國有貿易順差1632.86億美元。與上年相比,進出口增長15%,出口增長14.4%,進口增17.2%。2007年與美國的貿易分別占中國總貿易額的13.9%,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不把歐洲作為一個共同體看待);出口占19.1%,美國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國;進口占7.3%,為中國第四大進口國。貿易順差除香港特區外,列中國取得順差第二位。反過來中美貿易占美國貿易的比重,經查找數據測算是這樣的:美中貿易(按中方統計數據計算,美方往往把香港特區對美貿易數據統計在中國欄里),占美國總貿易9.5%,出口占5.96%(與中方的進出口數據正好相反),進口占11.5%。到2007年,美國仍然是世界貿易頭號大國,貿易總額達31802億美元,中國貿易總額為21738億美元,比德國的23859億美元要少,列世界第3位貿易大國。美中貿易及進出口應列美國的前4位,其中美中貿易總額僅次于美加(拿大)貿易總額,列美國第二大伙伴國。(以上絕對數引自《中國統計年鑒2008》第720.1024頁)
2008年1~9月中美貿易額為25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8個百分點,占中國總貿易12.8%,其中中方對美出口1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1.2%,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4.6個百分點,占中國出口總額17.6%。中國從美進口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2.1%,比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占中國進口總額的7%。美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如把歐盟作為一個經濟體,則美國為中國第二大伙伴國。
關于出口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據測算,2007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19.7%,即去年GDP新增量中有近1/5是凈出口貢獻的;凈出口對GDP拉動力為2.3%,即指去年GDP增長11.9%中有2.3%是凈出口拉動得來的。另據統計,2008年1~9月,凈出口對中國增長的貢獻率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GDP 1~9月同比增長9.9%),比去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預期外部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會繼續惡化,明年外貿對經濟的拉動貢獻可能降低至零。(《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0月21日第一版)。如果美國經濟不景氣或需求中國商品減少或停滯,對中國貿易有很大影響,即美國對華貿易和進口全部停止,按2007年中美貿易實際額計算,中國總貿易將減少13.9%,出口比去年下降19.1%。但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二)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情況。截至1998年,美在華設立“三資”企業2667家,列中國創辦“三資”企業總數第3位;投資合同額465.94億美元,列第2位;實際對華投資額214.33億美元,列第3位;資金到位率為46%,列第7位;平均投資規模174.2萬美元,列第9位。
截于2007年底,美對華實際直接投資565.72億美元,占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602.19億美元的7.44%,列第4位。至今美在華辦公司約在5萬多家,控制或壟斷了中國許多行業、產品和市場。僅工業方面,外商已占中國工業增加值1/3以上。美國對華投資只占中國吸收外商實投額的7.44%,但美資不像港澳臺那樣只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是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產值高。據估算,美國跨國公司將占外商在華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2007年工業占中國GDP的43%。外商占中國工業增加值的1/3,即外商工業對中國GDP貢獻率為14.3%,美國又占外商工業的三成,那么美國工業跨國公司約占中國GDP的4.3%。美商在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咨詢服務、零售商業、餐飲業等領域都占有優勢地位,一旦撤資將對中國經濟有很大的影響。
(三)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情況。據統計,2006~2007年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分別為1.9834億美元和1.9573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累計對美國直接投資凈額為18.8083億美元,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位,僅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1179.1億美元的1.6%。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數額并不大。但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各種企業債券,與美國金融企業結下了“生死與共”的關系。中國外匯儲備從1996年開始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到2002年每年以2000億美元向上增長,到2006年就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達到15282.5億美元。到2008年9月底已上升到1.9萬多億美元。主要是貿易順差帶來的,也不排除由于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有熱錢流入的因素。中美雖建立了“戰略性”或叫“建設性合作”關系,但是美國可把先進技術給歐、日、加、韓、澳等伙伴國,但對中國一直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不讓中國得到一丁點先進技術;它可以慷慨地給臺灣甚至印度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決不會給中國一點先進武器。積存這么多外匯無法花出去,每年雖多批次派出代表團到美國大量采購,美方雖價格翻番,但不過是波音客機和排量大、耗能高的汽車等類商品。因而中美貿易順差確實越來越大,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是如此。而這些錢又貸不出去。如2007年中國金融機構存款大于貸款高達12.768萬億元,按當年匯率7.604元/1美元測算,約合16791.2億美元,是30年來實際利用外資(包括借款)9545.65億美元的175.9%,即全部償還或退回還有剩余7245.55億美元。把美元儲備存在美國和購買美國國債相比較,還是購買美國債券比較合適。中國不必吸收美國居民、企業存款,自帶美元到美國開展銀行借還貸款業務也不允許。中國最大的儲蓄銀行——工商銀行和資金充裕的建設銀行,在美國申請設立分行已十幾年了,至今也不批準。但允許中國金融機構購買美國發行的各種債券。據新華社報道,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6月末,僅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就購買了美國各種債 券1.9784萬億人民幣。據兩行透露,中行在美證券投資1.95萬億人民幣,投資于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89.65億美元,投資于住房債券抵押債券6.82億美元。(中行是中美對等開放于上世紀80年代就在美國設立分行)。工商銀行持有美國外匯債券284億美元,其中持有次級按揭債券12.29億美元。(《北京青年報》2007年8月24日B4)這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情況。到2008年4月底,據記者從美國財政部網站獲悉,中國各金融機構持有美國國債5020億美元,比三月凈增114億美元。僅比日本少102億美元,但比第三位的英國高出1倍多。其中持有“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債券252.04億美元。各中方銀行持有數分別為:中行持有172.86億美元,工行持有27.16億美元,建行持有32億美元,中信持有15億美元,招商持有2.55億美元,民生持有2.2億美元,交行持有2700萬美元。報道說,今年以來,中行、工行和建行已大量減持,交地到7月份將全部清倉。(《北京青年報》2008年6月19日B8)這是美國由次貸危機發展到信貸危機、大批投行破產兼并前夕的情況,而且只披露了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并未透露中國購買美國各種證券和企業債券情況。另據《中華工商時報》刊登一篇分析性文章:“中國過量持有美元債權的風險需警惕”。文中說,中國現有外匯儲備高達1.8萬億美元,同時持有美國長期國債5000多億美元,短期國債3000多億美元,次級債券2000億美元,美國企業和“兩房”債券3700億美元,總共持有美國債權13700多億美元。此外,中國還擁有2000余億美元的現金或歐元、日元等其它貨幣資產,以及中國投資公司用于全球投資的2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在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中國政府和中投公司手中僅掌握著4000余億美元的現款。(《中華工商時報》2008年9月16日)。該文從總體上提供了整數大概構成情況。彭博社10月3日刊登美國威廉一文說,中國目前擁有美國國債5190億美元。英國《獨立報》10月5日,引用美國前財長的觀點,說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5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以上,相當于它擁有1.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的一半(中國到8月底外匯儲備已達1.8萬億美元,該文的意思是中國將外匯儲備的一半拿去購買了美國國債)。今年上半年與美國貿易有順差1420億美元。(以上均引自《參考消息》10月7日第15版)。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志刊登理查德·費希爾(中國通,1979年曾作為美國財長助手和顧問來華談判建國后凍結美在華資產賠償問題)一文,他說,中國每年向美國出口3000億美元的商品,同時持有8400多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參考消息》10月8日第16版)。以上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中國持有美國各種債券1.9784萬億美元和13700億美元,其中持 有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有5020億美元,5190億美元,5187億美元和8400多億美元。據美國人的文章中還指出,日本從去年次貸危機發生以后,大量減持美國國債,而中國卻在增加購入,有中國成為美國國債和債券最大擁有者的意思。還有的說,美國布什總統之所以要出手救“兩房”,考慮到中國方面不能血本無歸。總之,中國擁有巨額的美國國債和各種債券。中國經濟是如此緊密地綁架在美國危機重重的經濟戰車之中。而且還在增持美國國債。
二、美國金融危機迄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損失
迄今,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十分巨大,損失慘重。下面僅列媒體已披露的事實。
第一、中國購買雷曼公司的債券已化為泡影,雷曼在華投資資產面臨清繳出售。9月15日背負6130億美元債務的雷曼兄弟公司提出破產保護。當天雷曼公司所有債券買賣業務立即停止,所有帳戶都已凍結。而中國有眾多金融機構購買了雷曼公司已經跌至一文不值的債券。據媒體報告,招商銀行擁有雷曼債券7000萬美元;中國銀行擁有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擁有債券及其他交易風險敞口1.518億美元,其境內外機構擁有債券1.39億美元;興業銀行擁有3360萬美元(《法制晚報》2008年9月18日A11);交通銀行擁有7002萬美元,建設銀行擁有1.9140億美元;中信銀行因與雷曼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7600萬美元(《京華時報》9月22日B36),以上僅7家中資銀行就購買了雷曼公司債券達80744萬美元。據媒體報道,民生和華廈等銀行也購買了雷曼公司的債券,因怕“觸雷”引起股價暴跌,一些金融機構和主管部門保持沉默不語。據《鳳凰衛視》10月12日中午12時采訪戴相農時,他透露,中國社保基金會(他任理事長)購買雷曼公司債券92.5萬美元,購買“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債券9000萬美元。僅上述已透露的中資金融機構購買雷曼公司債券就達近10億美元,看來已打水漂了。上述中資銀行因深度“觸雷”,也是近兩個月來金融板塊股價暴跌的主要誘因。
雷曼兄弟公司是美國第四大投行,曾被評為美國“模范”投行。它的業務活動遍及全球,在中國更受到特別的推崇。截于8月底,雷曼公司共管理273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在華投資的資產。計劃出售旗下投資管理部門大約55%的股份,以破產清理抵債。雷曼兄弟公司于1993年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15年來雷曼公司在投行業務上拿下了中國市場諸多第一:首次為中國建設銀行在海外承銷債券;并為中國財政部承銷發行首筆美元龍債;1994年被聘任為華能國際電力在紐約股市首次上市的承銷商;經辦中國投資公司在海外首筆大額融資6.25億美元;1997年承銷中國開發銀行的楊基債券發行,這是中國政策性銀行首次在美國發行債券。在投資領域,雷曼公司2006年出資9千萬美元與IBM聯合組建中國投資基金,2007年該基金出資1000萬美元購入“金蝶軟件”公司7.7%的股份;同年它聯合多家投資機構向旅游搜索“去哪兒”網站注資1000萬美元;2008年1月又對芯原微電子公司注資2000萬美元。據媒體報道,雷曼在華15年來還擁有若干家中國制造業的資產或股權。它破產時提供的前30名大債權人累計債務達30多億美元,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名列其中。雷曼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這些在華投資資產勢必在清算回收中。(《北京青年報》2008年9月17日B4)。
據媒體披露,“華安基金”是雷曼下屬國際公司(歐洲)的票據保本的責任人和零售票據的發行人。華安基金于2006年9月在華發行,配置資金規模近2億美元,約有9000多中國人認購。到8月29日配置資產凈值只有0.954億元人民幣。現在母公司破產,華安一切業務都停擺,一切贖回交易都無法進行。華安基金于9月18日宣布,用自有資產對華安國際配置基金進行保本的承諾,使購買該基金9000多人可以收回約6億元的本金,贏利就別想了。(《北京青年報》9月19日B3)。
另據報道,2008年5月,雷曼公司與“中鐵二局”聯手在成都成立合資公司,雷曼出資1.5億元,占股權49%。據中鐵二局回應說,目前合資公司照常運營。但如果雷曼要打包處理公司資產,那么合資公司也在清算之列。(《法制晚報》9月17日A7)。另據香港《鳳凰衛視》報道,香港近兩個月來每天有成百上千人要求退還購買雷曼公司債券的本金,指責有關銀行有誤導和當局監管不力的責任。北京銀行于去年發行了雷曼公司兩款不保本金的一年期美元信用掛鉤理財產品,到期日是今年9月17日,但雷曼公司9月15日申請破 產。北京銀行無奈以理財產品全部資金以票面金額買入雷曼的債券,之后只能按現市場價格兌付購買者。據分析,按市場價格肯定大大低于票面價格賣出,價差損失和交易費用只能由理財產品資產者承擔。即北京銀行兩款理財產品能收回多少本金不清楚,但購買者肯定難以保本。招商銀行發行與雷曼農產品指數表現聯動理財產品——“金葵花”產品。這款保本金產品于2006年11月發行,前七個觀察日農產品指數運作正常。據招行說,如果第8個觀察日無法觀察,投資者最后收 益無法確定,但投資者仍可以獲得7%以上的收益率。(《北京青年報》9月24日A1、A4)
第二,中國因美元大幅度貶值使其擁有的外匯美元儲備大幅度縮水。9月17日受市場對美國金融業前景的憂慮,美元兌主要貨幣匯率大幅下挫。紐約匯市美元指數降到77.94點,即美元貶值22.06%。據2008年6月18日美方發布的中美第四次戰略經濟對話的會議簡報說,自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0.3%,這是美方一直所要求的。到9月18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1美元兌6.8201元人民幣,比2003年兌8.2770升值18.8%;比2005年底兌8.1917元,人民幣升值16.74%,即美元兌人民幣貶值16.74%。2007年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15282.49億美元,到今年8月底為1.8萬億美元,到今年9月底為1.9056萬億美元,按80%存美元外匯計算,那么中國現存有美元外匯儲蓄1.524萬億美元(1.9056萬億美元×80%)。按美元兌主要貨幣貶值22.06%計算,中國美元外匯損失資金1.524萬億美元×0.2206=3363.4億美元;按美元兌人民幣貶值16.74%測算,中國美元外匯儲備縮水1.524萬億美元×0.1674=2551.2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雖擁有號稱全球第一位外匯儲備大戶,但因美國濫印美鈔來彌補其雙赤字(財政和貿易赤字),使美元貶值,使中國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損失2500~3300億美元。由于某種因素,美元到11月份開始大幅反彈,美元兌歐元、英磅、澳元、加元等都出現較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近兩個月內徘徊在6.82~6.83元之間,但12月1~3日出現較大幅度貶值。12月1日紐約匯市美元指數升為87.06點,比9月17日上升10.5%,仍比起點下降12.94%。如美元兌歐元匯率,自1999年發行歐元以來,原1歐元兌換1美元,2001年為0.8849美元,今年最高時1歐元兌換1.4個美元;10月20日為1歐元=1.3417美元,12月3日1歐元=1.2649美元。最高時,歐元兌美元匯價上升了40%,近幾個月來,歐元兌美元貶值9.65%,但仍比1999年升值26.49%。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11月28日6.8349元(中間價),貶到12月1日6.8505元,貶值0.22%,(外電報為6.8848元,較上一交易日下挫0.73%。《路透社12月1日電》,《參考消息》12月3日第4版)12月2日為6.8527元,比11月28日貶值0.26%;12月3日為6.8502元,比11月28日貶值0.22%,比9月18日的6.8201元貶值0.439%,但仍比2005年的8.1917元升值16.4%,即美元兌人民幣仍然貶值16.4%。(《法制晚報》12月3日A26)按此測算,中國美元外匯儲備仍然損失慘重。外電報道,截至11月底中國有外匯儲備2萬億美元,仍按80%存美元,有美元外匯儲備1.6萬億美元,按美元兌主要貨幣貶值12.94%測算,損失2070.4億美元;按美元兌歐元貶值26.49%測算損失4238.4億美元;按美元兌人民幣貶值16.4%測算,損失2624億美元。如果按美元兌日元匯率測算,損失更為慘重。據日本、歐美等媒體報道,美元近一個月來的堅挺,與美國經濟走向衰退、雙赤字加重、靠印發美鈔出臺數萬億美元救市資金等貨幣擴張狀況相悖,是“曇花一現”,至少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持有美元外匯資產仍然具有很大風險。
第三,中國持有美國巨額國債和公司債券大幅度縮水。
據美國媒體11月1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共持有美國國債586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者。今年以來,日本從年初的約6000億美元,逐漸減持到8月底的5860億美元,再減持到9月底約5732億美元,比年初減持4.5%;而中國卻從年初的4700億美元增持到8月份的5414億美元再上升到9月底的5850億美元,比年初增持24.5%,比2000年9月底的621億美元增長了8.42倍。從今年每月增持量來看,1~7月增持量為415億美元,8月份增持223億美元,再上升到9月增持達436億美元。總之今年以來每月都增持美國國債,只是增持數額有多有少,而9月份達最高峰。截至9月底,外國總共持有美國國債28605億美元,其中中國持有量占20.5%;比上個月增持1106億美元,其中中國增持量占39.4%。(絕對數引自《法制晚報》11月19日A30)。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19日報道說,中國除了是美國國債最大債主外,還大量擁有美國住房抵押融資機構等美國公司債券,具體數字未報道。據同日《華爾街郵報》網站報道說,9月份美國政府收購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來,中國拋售了這兩家公司約500億美元的債券,“兩房”不得不為借貸支付更高成本。(《參考消息》11月20日第1頁)這與前文所述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持有“兩房”債券252億美元多了將近1倍。由此推算,中國金融機構不僅購買了高達近6000億美元的國債,而且還購買了美國短期債、次級債和“兩房”及美國企業債券。一是前文所述截至2007年6月末,僅中行、工行就購買了美國各種債券1.9784萬億美元,其中中行近20年來共計購買美國各種債券占98.3%,二是《工商時報》9月16日一文說中國目前持有美國各種債券13700多億美元。該文具體分類是,持有美國長期國債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分1年期,1~10年期以及10~30年期國債),短期國債3000多億美元,次級債券2000億美元,美國企業和“兩房”債券3700億美元(如果只購買“兩房”債券500億美元,那么購買像雷曼等公司債券應達3200億美元。)
中國購買美國各種債券在13700~19784億美元,如今已大大縮水,有的國債因美元貶值名盈實虧,有的債券則大幅貶值,有的企業債券因企業破產而血本無歸。先看美國國債價格,10月20日美國10年期國債價格,每100美元國債價格僅為100.375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下降0.1875美元;30年期每100美元國債價格僅為102.42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下降0.5156美元。而1~10年以下的國債價格跌至100美元以下。(《第一財經日報》10月21日第1版)而到10月20日,美元兌歐元貶值34.17%(與1999年相比)。按此測算,中國購買近6000億美元國債,實際貶值1998.9億美元。再看美國企業債券,據外債券研究機構測算,每1美元高級債券可能收回60~80美分,即貶值20~40%;高級無擔保債券可收回30美分,即貶值70%;次級債 券最多只能收回3.5美分,即貶值96.5%;那種企業破產債券可能全部打水漂,血本無歸。(《北京青年報》9月24日A1、B4)。中國除美國國債外還購買美國企業、“兩房”和次級債券約在7850~13934億美元,按貶值70%測算,損失5495~9753.8億美元。上述購買美國國債和公司債券相加,共計貶值和損失在7493.9~11752.7億美元。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和公司債券仍存在貶值和損失的巨大風險。
第四,美國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股市暴跌,中國股市有更大幅度下跌。
據標準普爾發布今年股市回顧報告指出,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持續下跌,股民資產凈值縮水6.4萬億美元,其中8月份全球股市損失8000億美元,中國股市8月份下跌7.82%,排在表現不佳股市的第15位。進入9月份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更是暴跌,中國股市下跌幅度列全球第一位。9月15日受雷曼破產、美林被收購的影響,世界股市遭受重挫。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創“9·11”事件股市重開以來最大跌幅。日經股指跌至今年以來最低點。中國股指跌破1900點是9月18日,上證股指盤中跌至1802點,收報1895.8點,與最高時6124點相比較,A股市場跌幅達69.1%,創下了全球股市歷史上第七大跌幅,為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最大跌幅。其中金融股更是首當其沖。繼今年3月,中國太保、北京銀行、建設銀行等一批金融股跌破發行價后,至9月17日破發的數量達9只;9月17日中國銀行收盤價為3.06元,跌破3.08元的發行價。據統計,14只銀行股、3只保險股的總市值在9月16~17兩個交易日就損失1萬億元以上。到10月10日,由于股價大跌,至少有俄羅斯、比利時、冰島、巴西、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等七國暫停交易。這一天成了全球股市的災難日。中國A股上證股指由2007年10月16日觸頂達到6124點后飛流直下,到年底為5262點,今年9月18日曾跌至1802點,10月10日收盤時為2000點,比最高點跌幅高達67.3%,滬深兩市總市值由28.82萬億元變為12.9萬億元,蒸發15.92萬億元,縮水55.2%。今年以來,股指下跌62%,兩市總市文值由2007年底32.714萬億元(因中石油上市拉動市值增加達7萬多億元)降為10月10日12.9萬億元,蒸發了19.8萬億元,縮水60.6%,相當于跌失了2005年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股市榮登全球股市跌幅榜首。(2007年股指和市值數引自《中國統計年鑒2008》第763頁;其他絕對數引自《北京青年報》10月31日D1,相對數為作者測算)。10月30日上證股指收盤時為1729點,跌破1800點,比最高點下跌71.8%;滬深兩市A股市值僅存11.42萬億元,比去年10月16日兩市市值27.5萬億元縮水16.08萬億元,市值縮水率達58.5%;比去年底股指下降67.1%,市值下降66%,兩市市值縮水22.2萬億元,相當于損失了2006年一年GDP。(10月30日股指和市值數引自《北京青年報》10月31日B1);到11月28日收盤股指為1871點,比最高點降幅仍達69.4%,仍比10月10日損失嚴重。也就是說,自9月中旬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近3個月來,中國上證A股股指一直在2000點徘徊,沒有任何往上沖的動力。
此外,還存在以下問題。據外電報道,中投公司及匯金公司在海外投資多有損失;中國社保基金委托他人在資本市場操作也有損失。中國投資“黑石”就不成功。中國平安購買“富通”公司近5%的股權,至今已浮虧207億元。“三鹿”毒奶粉事件,已致人死亡和上萬人生病,應立即停盤和凍結資產,但讓新西蘭戰略投資者在事后套資9500萬美元;中國三大商行引進花旗、高盛、大摩和美林等作為戰略投資者現在情況不妙,紛紛宣布裁員:花旗裁員5.2萬人;高盛已裁員3000名;大摩近期裁員10~15%;美林被美銀兼并后,宣布裁員1~2萬名。AIG以其資產作抵押獲得1500億美元注資,計劃出售在亞洲的“友邦”、“亞美”保險的部分業務。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靳三大汽車公司計劃出售部分車型和品牌以及裁員。影響最大的是對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的沖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