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巴西,拉美化路線
作者:鮮于犢
<網絡財富>財經月刊2008年第10期
摘要:在全球化、城市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曾經創造了“巴西奇跡”的南美國家巴西,由于貧富差別過大、經濟政策失誤等原因,造成貧困人口大量聚居于大城市的邊緣地帶,形成了貧民窟。通過對巴西貧民窟現象的思考,我們必須準確理解當今全球化、城市化的內涵,合理把握好改革的進度,調整好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特別要妥善處理好農民和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南美洲國家巴西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度,人口18677萬,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國土面積854.7萬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五位。在該國的人口結構當中,城市人口占81.25%,農村人口占18.75%,國民平均壽命68.8歲。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圣保羅市是巴西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
巴西的物產和資源都十分富足,鐵礦石產量更居世界第一,其他主要礦產有鐵、鈾、鋁礬土、錳、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巴西已探明石油儲量達到126.23億桶,在南美地區僅次于委內瑞拉,排名第二。巴西是拉美第一大經濟體,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鋼鐵、汽車、造船、核電、通訊、電子、飛機制造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巴西森林覆蓋面積廣闊,水資源充足,農牧業發達,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甘蔗和柑橘生產和出口國,大豆產量居世界第二,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三,也是世界第三大糖果生產國。巴西是世界第六大產鋼國、世界第九汽車生產大國,巴西的旅游業久負盛名,為世界十大旅游創匯國之一。這是個美麗富饒、人間天堂般美好的國家!的確,巴西人均GDP達到6842美圓(同期中國大陸人均GDP為2460美圓),一直以為巴西人都應該是那樣的快樂無憂,以至于他們能踢出快樂奔放的“桑巴足球”來。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巴西同樣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里是富人們的天堂,窮人們的地獄。
“如果你看過了這部電影,你就能感悟到什么是貧民窟!”。
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這部影片的背景為六七十年代的巴西,即是該國連創數年經濟發展達到10%左右,被稱為“巴西奇跡”(60年代巴西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與現在我國的人均總值相當)。但同時,三萬人少數巴西人的收入相等于一千萬巴西下層人的總收入,在巴西全國的1.6億人口中,沒有固定收入的“社會邊緣人”竟高達50%!在這種畸形的經濟發展狀況下,一個一個的貧民窟就如同難以根治的色斑一樣鑲嵌在巴西各大都市內部的邊緣地帶,住著被舍棄的人群。在電影里,沒有工作的人和從不上學的孩子隨處可見,沒有工廠和學校,只有眼前破爛不堪的街區和遠處依稀可見的高樓大廈。在這里,無法被正常社會吸收的大量無業游民是使犯罪、人妖不斷產生的天然沃土,這里的人出生之后交的第一個朋友可能就是某個街頭幫派的小混混,從事的第一個職業可能就是為某個販毒窩點站崗放哨。貧民窟就像被隔絕于城市社會中的另一個世界,在這里,流行著與城市社會文化迥異的另一種“下流”文化,這里生活著的人極有可能一輩子就只能過著他們的“下流”人生。電影中出現的幫派械斗、警匪槍戰,許多人倒下死去,而其中竟然就有未成年的孩子!充實屏幕的是鮮血的噴濺和子彈的橫飛。電影中十歲左右的吉爾(人名)血洗妓院的場面及其所表現出的亢奮迷離的神情令筆者無法遺忘。該部影片的震撼點還在于: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真實社會背景、真正的“上帝之城”貧民窟街頭混混擔任演員的紀實性電影。據說,這樣的場景在巴西、秘魯、阿根廷、智利等多數南美洲國家里都能看到!
“如果你一個人,穿著警服又沒有支援和重武器,在夜里出現在奧庫卡山的貧民窟里,那你一定不是死了,就是瘋了”。
精銳部隊(Tropa de Elite),這部近年拍攝的巴西影片反映的問題同樣令人心驚膽戰,影片以巴西著名城市里約熱內盧為場景地。里約熱內盧是世界上暴力最為猖獗的城市之一,謀殺案發生率高達每10萬人50余起,并且該市有近200個貧民窟,約185萬人居住在貧民窟,占市區總人口的30.8%。2007年上半年,里市公共安全研究所發表的報告稱,在該市軍警針對貧民窟采取的各項緝毒行動中,打死毒販694人,警方也有數十人殉職。基于這樣的真實背景,影片從里市警察特別行動隊部分隊員的工作、生活等角度入手,刻畫了隊員們在思想、宗教、精神、愛情等層面上的沖突和掙扎,帶領觀眾去深度思考巴西的社會現狀及造成此現狀的客觀原因。影片里同樣彌漫著槍戰的血腥以及階層間敵對的冷眼,揭示了直至今日的巴西,貧民窟現象仍然存在,并且已然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病。
就是在創造了“巴西奇跡”的六七十年代,巴西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城市化運動。農村人口開始集中進入大都市,第一大城市圣保羅地區1950年人口為250萬,1980年達到1350萬;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人口由290萬增加到1070萬。現在全國51%的人口居住在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個大都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9%。在此過程當中,突出的問題是貧富差別過大,流入城市的農民和城市本身不斷產生的失業者、破產者大量出現,而財富卻虹吸般地向少數富有階層集中。農民和城市貧民只能聚居于城市的一些邊緣地帶和山區,這些地區于是被稱為:“法維拉”(favela),即貧民窟。1987年,全巴西約有2500萬人居住在貧民窟,近幾年這一現象有加劇發展的趨勢,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巴西有貧民窟3905個,比1991年增加717個。貧民窟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現在已發展到中等城市,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的里約熱內盧市同時也擁有著拉丁美洲最大的貧民窟。在一些大型貧民窟里,已經出現了武器精良、能夠對抗警方的武裝集團,使當地警方束手無策,在警方集中采取行動的時候,犯罪集團則進行武裝抵抗,致使雙方死傷人數在近年來不斷攀升。
城市貧民窟現象成了困擾巴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之一,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后果。近些年來,雖然歷屆巴西政府都采取了措施來治理和改變貧民窟,但是,由于貧民窟產生的根源問題得不到解決,巴西貧民窟的根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聯合國發表的《2006/2007年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中指出,巴西貧民窟人口仍然以每年0.34%的速度在不斷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有5500萬巴西人居住在貧民窟內,占全國總人口的25%!
巴西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所謂全球化、城市化、一體化的人類“必然進程”,因為這些進程的核心本質之一就是私有化。當巴西絕大部分土地為少數大地主及私人股份制莊園所控制的時候,廣大農民只能在僅夠維持生活的小塊土地上耕作或作為無地勞動力為大莊園干活,在國際農業產業化大背景和先進國家農業產品的沖擊下,農村中小農戶和無地農民處境更加艱難,形成了大量無地農民向城市的流動遷移,而國家對創匯農業的優惠政策補貼卻大都落在大地主和私人莊園股東之手。與此同時,在城市化的大環境當中,巴西把工業重點轉向資本、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和部門,政府大搞基礎設施,引進的外國大公司又損害了本國的傳統產業,當國際經濟格局發生動蕩或改變的時候,國際資本外流,巴西國內產業則快速空心化,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同時服裝、制鞋等傳統產業又在國際上失去了競爭力,難以拓展就業,勞動力大量進入第三產業中的非正規部門,而這些地方的勞動工資一般只相當正規部門人員工資的一半,沒有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得不到法律保護,這樣造成城市貧困人口長期大量存在,并不斷新生。
沒有經濟地位,就沒有社會地位。在城市規劃、建房用地、基礎設施和社區發展等方面低收入人群同樣喪失了發言權,他們很難在城市獲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農村,于是,城市邊緣地區、公共用地及山區地帶成為他們的庇護所,他們搭建簡陋住房和違章建筑,最終形成了貧民窟。再者,巴西政府當局的經濟政策嚴重遲滯了中小城市和鄉鎮的發展,使得居住在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居民出于生計和發展的考慮,只得向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大都市聚集,使這些都市快速超級化(圣保羅市人口超一千六百萬,是巴黎的三倍),一旦經濟發展出現滯緩,這些徘徊在“準貧困”邊緣的人口就開始大量地失業和破產,并最終淪為貧困,加入到貧民的大軍之中,不斷加大了貧民的基數。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當我們陶醉于擁有華麗球技的桑巴足球球星和散發出激情性感的桑巴女郎之中時,我們是否同樣聽到了圣保羅監獄暴動的槍聲和貧民窟毒梟的冷笑?一直以來,我們都并不愿意提及那遙遠的南美洲大國巴西的許多不如意,也許那里真的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的視聽當中更多出現的是巴西鐵礦石一漲再漲的牛氣和與我國并肩的所謂“金磚四國”的美名。筆者真的希望,那里的貧民窟能不再貧窮陰暗,而在我們的國度上,則永遠不要出現這樣的貧民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