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硝煙還未散盡
作者:沈伯韓
看世界
格魯吉亞。在8月8日之前,我們對這個外高加索國家的了解是極為有限的,只知道那里是盛產(chǎn)葡萄酒的斯大林故鄉(xiāng)。
俄軍搶劫了斯大林故鄉(xiāng)?
8月18日早9點,我和同事及向?qū)б坏篱_車前往距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不足100公里的戰(zhàn)略要地哥里市。一路上,向?qū)б贿呴_車,一邊指給我們看俄軍在道路兩邊的布防,有的在草叢里,有的在小山坡上,所有武器都指向第比利斯。這些布防中最近的距離第比利斯不超過50公里,似乎有點兵臨城下的味道。這個距離,已遠遠超過了軍事和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底線。隨著不斷向哥里靠近,能看到路兩邊被炸毀遺棄的房屋和車輛。除了路上設卡檢查的俄軍士兵外,目力范圍內(nèi)很少看到當?shù)厝恕N覀兎路疬M入一片死地。
8月17日,我的另兩名同事曾試圖進入這座前蘇聯(lián)領袖斯大林的故鄉(xiāng),但在距第比利斯40多公里的卡斯皮小鎮(zhèn)就被俄軍攔截。之前,當?shù)仉娨暸_曾報道過部分俄軍在哥里市區(qū)搶劫的情況,襲擊對象除了當?shù)鼐用瘢€有被困在里面的記者。他們搶劫的物品從筆記本電腦、相機、手機到日用品等不一而足,而瓜分贓物的基本原則是依照官銜高低,軍官先選,士兵后選。還有報道說,目前一些當?shù)鼐用耖_始向俄軍提供食品飲水等,以防止后者因補給不足而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搶劫。但這報道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之前,我們在難民營采訪時碰見一位司機,聊天時得知他曾帶好幾撥記者進過哥里,但他的要價超過其他司機1/3。考慮再三,我們決定還是試試,舍不了孩子套不著狼,300美元是該花的。
用導彈炸居民樓?離譜!
第二天早上七點我們就出發(fā)了,同行的還有一名日本攝影師。沿著以前走過的路走到一個岔路口,然后向左拐往卡斯皮小鎮(zhèn)駛去。前方是完全陌生的路,我一邊隔著車窗拍照片,一邊犯著嘀咕:如果司機伙同別人把我們搶了怎么辦?好在他還算純良。
進入哥里,第一站是豎著斯大林塑像的城市中心廣場,稀稀拉拉的人群散布在塑像周圍低聲交談著。廣場邊是一樁蘇式大樓,偶爾有人隔著被震碎的玻璃窗向外張望,看到有人拍攝,立即就縮回房間。周圍的空氣有些凝滯,人們大多面色沉重。
拍了沒幾分鐘,司機就催著我們?nèi)ハ乱粋€點——被轟炸的民居。一個類似宇宙飛船返回艙的鐵家伙躺在草叢里,不遠處是一些樓體烏黑、玻璃破碎的居民樓。司機和另一個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當?shù)厝薆,說那個返回艙一樣的鐵家伙是轟炸居民樓的導彈殘骸,B同志在解說的間歇還不忘用手機拍攝我們的工作場景。眼前的景象讓我很疑惑,如果這么大的導彈擊中居民樓,那半個樓就沒了,而不是現(xiàn)在這樣;如果是穿過一面的窗戶從另一面飛出來,那俄國人對待斯大林的老鄉(xiāng)還真夠用心的,會以這么精確制導的導彈來轟炸居民樓?況且,周圍沒有看到導彈落地爆炸后形成的彈坑。也許,這個鐵家伙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導彈殘骸,而眼前的居民樓也許是因為天然氣爆炸才有了現(xiàn)在的模樣?
帶著疑問我們又趕赴另一個點——糧站。當?shù)厝嗽诙碥娺M入后基本靠教會和國際慈善組織的援助物資生活。這座糧站靠近當?shù)刈畲蟮慕烫茫山虝撠熋咳障蚓用穹职l(fā)糧食,不愿意回家做飯的人可以在糧站的地下室免費領取做好的午、晚餐。當然,膳食也是相當簡陋和粗糙的。我們到達時,糧站門口聚集著很多人等待領糧食,炎熱的中午讓大家都有些焦躁。一名神父說,其實俄軍進入哥里后對當?shù)厝诉€不錯,并沒有像當?shù)孛襟w報道的那樣窮兇極惡。
然后我們又去了一處被轟炸的居民樓。到處是碎玻璃,殘破的廢墟,一名老先生在陽臺上和我們比劃著說了幾句,接著就進屋收拾他妹妹的遺物去了。遠遠地看到兩個俄國士兵拎著塑料袋走進空蕩蕩的居民樓,也許是像當?shù)孛襟w報道的那樣,去撿什么值錢東西了吧。
拍完這里,我們想返回市區(qū)再采訪些當?shù)厝耍宪嚭缶桶l(fā)現(xiàn)不可能了。這個被酒精腌紅了臉和脖子的司機開著車一溜煙地向第比利斯奔去,任憑我們怎么堅持都不停車——他是怕天黑后俄國人會對他干點什么?還是怕我們問得太多,對這個城市的秘密知道得太多?
悲情難民營
8月19日,我來到距離第比利斯機場約8公里的一處難民營。穿過有格魯吉亞士兵把守的破舊鐵門,經(jīng)過一段土路,眼前是一片足有半個足球場大的空地,中間撐著8頂巨大的墨綠色帳篷,一側有4個簡易淋浴間,旁邊是一排自來水管。遠處有14個流動廁所,再遠點是幾間破舊的磚房。約300名從哥里逃來的難民在這片廢棄的蘇聯(lián)時期建筑遺址度日,等待俄羅斯人從他們的城市離開。他們中最年長的80多歲,最小的才只有3個月。
這是個炎熱的下午,人們大多待在帳篷里。走進其中的一間,30多張尼龍單人折疊床相互間隔不到50厘米,整齊地排成兩列,男女老少混住在一起。沒有電扇,人們掀開帳篷下沿兒通風,但帳篷里依然悶熱。大人們彼此無言,孩子不知疲倦地在太陽下玩著。時不時有人走出帳篷到水管前喝水或洗臉,以抵御30多度的高溫。下午4點多,自來水供應停了,但還是不斷有人走出來擰開水龍頭,然后再失望地離開。
18歲的格奧爾吉在美國加州念書,8月6日回國度假后不久即爆發(fā)了南奧塞梯沖突。通過朋友得知這里有難民營后就來做志愿者。
3根500克的火腿腸、4瓶1.5升的果汁、1瓶5升的飲用水、1包1千克的砂糖、2瓶100克的速溶咖啡、兩三包500克的通心粉、1千克土豆、四五個洋蔥、三五個西紅柿和一些面包,這就是每天每頂帳篷所能領到的全部食品和飲水,30多個人要指望它們維持生存顯然不夠。難民們往往因為分配不公和需求不一致而爭吵。對此,格奧爾吉和他的同事們無能為力。
下午6點多,自來水供應恢復,人們紛紛過來洗臉沖頭。我接了一捧水,與剛來時看到的不一樣,水質(zhì)渾濁發(fā)白,散發(fā)著濃重的氯氣味。然而干渴的人顧不了那么多,有的用空可樂瓶接了回去喝,有的干脆直接用手捧了就喝。太陽西斜,出來乘涼的人多了起來,孩子們在帳篷旁的空地上踢足球、打羽毛球、玩滑板,有的甚至拿著手機聽俄羅斯流行歌曲。還有的孩子拿著塑料機關槍“嗒嗒嗒”地打個不停。據(jù)說,此前有位商人來探望時問孩子想要什么玩具,7成回答竟是“機關槍”。
未解之謎:挑起戰(zhàn)爭的神秘武裝
7月下旬,俄第58集團軍在北高加索地區(qū)進行演習,之后部隊原地待命。這就是為何8日格魯吉亞軍隊開入茨欣瓦利后該集團軍的反應會出乎意料地快。7月底,俄羅斯的鐵道兵開進格魯吉亞另一個分裂地區(qū)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修建鐵路,此舉被視為是為俄軍在該地區(qū)運送重型武器鋪平了道路。7月31日,俄鐵道兵撤出阿布哈茲,隨后南奧塞梯地區(qū)的各方摩擦開始升級。俄方的種種舉動不能不讓人覺得,莫斯科對接下來要發(fā)生的事情是有所準備的。
長期以來,南奧塞梯地區(qū)盤踞著三股武裝勢力:以俄軍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維和部隊、格魯吉亞軍隊和南奧塞梯民兵組織。據(jù)消息人士透露,在8月7日格魯吉亞單方面停火后,7日夜間至8日凌晨,呈三足鼎立之勢的這三股武裝力量勢力范圍的中部出現(xiàn)了一支無名武裝力量,向三個方向猛烈進攻。隨后格方出兵點燃戰(zhàn)火。目前,誰都無法判定這支無名武裝力量到底屬于哪一方,這已成為此次沖突中的一個不解之謎,也許數(shù)十年之后才能見分曉。
薩卡什維利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并從事過律師工作,但格魯吉亞人奔放開朗、愛憎分明以及做事不計后果的性格在他身上依然有明顯的體現(xiàn),這從他天馬行空的演講就可見一斑。所以,在遭到無名武裝力量挑釁后,他立即廢除了10來個小時前宣布的停火命令,將格軍送到了南奧塞梯。也許,這次沖突從一開始就是個圈套,在幾方矛盾積壓很久達到臨界點時,薩卡什維利不可避免地掉進了陷阱。而那些站在地上的獵人正暗暗竊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