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普組合”、布什、薩卡什維利
四個硬漢的危險游戲
《環球人物》雜志特約記者 馬建光 發自莫斯科 本刊記者 席來旺 發自紐約
(2008年第18期)
在8月8日之前,多數中國人對“南奧塞梯”這個地名還很陌生。它,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面積3900平方公里,相較于地球上1.49億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來說,實在微不足道。但就是這個彈丸之地,如今卻上演了一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大戲——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繼投機尋釁之后,不得不緊急求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和總理普京先是猝不及防,繼而強硬反擊;美國總統布什表面上聲色俱厲,實則力不從心,進退兩難……一時間,這些被各自國家的民眾稱為“硬漢”的風云人物,展開了一場后果難料的“廝殺”。
這場罕見的“廝殺”,是由一場誰也沒料到的戰爭引發的!
全世界都在興奮地等待北京奧運會開幕的時候,薩卡什維利魯莽地大手一揮,格魯吉亞軍隊隨即殺進南奧塞梯,飛機、坦克、迫擊炮同時出擊,南奧塞梯首府頓成一片火海……
8月7日深夜,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格魯吉亞政府軍“從天而降”,將這座小城團團圍住。隨后,飛機、坦克、榴彈炮、迫擊炮等一系列重型武器,對茨欣瓦利及周圍的數個村莊展開了猛烈攻擊。格軍幾乎未遇到頑強抵抗,戰事于8月8日上午結束。“戰場”上哭聲震天,2000余具平民的尸體讓幸存者痛不欲生;12名俄羅斯維和人員也慘遭不測。
8月8日晚,薩卡什維利激動地向外界宣告,除茨欣瓦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外,整個南奧塞梯都已被格魯吉亞軍隊牢牢控制住。
布什的忠實追隨者
薩卡什維利稱,他之所以要派兵蕩平南奧塞梯,是因為那里的格魯吉亞人經常遭到南奧塞梯武裝人員襲擊,他得保護同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原因真的這么簡單嗎?顯然不是。從薩卡什維利身上,人們能找到最真實的答案。
1967年生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薩卡什維利,早年曾在美國留學,獲得執業律師資格,畢業后一度供職于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然而,當律師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標。1995年,他回到格魯吉亞,參選國會議員,從此開始闖蕩格魯吉亞政壇。
2003年,在格魯吉亞舉行議會選舉期間,得到西方國家資助的薩卡什維利,組織數千人舉行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抗議“計票工作中發生的舞弊行為”,并要求時任總統謝瓦爾德納澤下臺。當時,不少追隨他“鬧革命”的人都拿著紅玫瑰,西方媒體遂將之標榜為“玫瑰革命”。2004年1月4日,薩卡什維利參加總統大選獲勝,成為格魯吉亞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受到歐美國家吹捧的“玫瑰革命”宣告“勝利”。
薩卡什維利剛一上臺,就展示出帶領格魯吉亞投靠美國的決心。2005年,布什訪問格魯吉亞期間,薩卡什維利竟動員了15萬人夾道歡迎,后來甚至還以布什的名字命名第比利斯的一條街道。當著布什的面,他“虔誠”地說,他堅定地持有“美國價值”。
有這樣一個總統領導格魯吉亞,布什自然暗自歡喜。格魯吉亞重要的戰略位置,一直以來為美國所垂涎。早在蘇聯解體之初,美國就擬定了一個計劃,要推動北約不斷東擴,以此來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薩卡什維利對此心知肚明,上臺后積極響應美國,多次要求加入北約。為此,在美國的授意下,他不斷要求俄羅斯撤出在格魯吉亞的軍事基地。與此同時,他將美國軍事專家請進家里,替他訓練軍隊。2005年和2007年,圍繞俄羅斯軍事基地撤出問題,格俄兩國一度接近戰爭狀態,但在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的強大壓力下,普京最終妥協。這讓薩卡什維利嘗到了背靠美國帶來的“甜頭”,他甚至天真地認為,無論他做什么,美國都會為其撐腰。
魯莽一戰惹禍上身
薩卡什維利本來希望在2008年年底實現“北約夢”。然而,北約規定,新入約國家不能存在領土和主權糾紛。這一條恰好“卡死”了薩卡什維利,因為格魯吉亞兩個親俄羅斯的地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多年來一直在鬧獨立。
薩卡什維利由此認為,要想使格魯吉亞早日加入北約,就必須盡快解決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問題。早在今年1月,他就曾許諾,準備“徹底而輕松地”解決這兩個地區的問題。那時,誰也沒想到,他“解決”問題的辦法竟是在7個月后發動戰爭。事實證明,這是一次“自殘”行動——他的軍隊遭到重創,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也宣布獨立了。
已經習慣于向俄羅斯“叫板”的薩卡什維利,現在沒有了其他選擇——他只能無助地等待美國的庇護,只能心驚膽顫地觀察俄羅斯的下一步行動。他為自己的魯莽和判斷錯誤付出了沉重代價。
南奧塞梯的多數居民持有俄羅斯護照,對于同胞遭遇災難,梅德韋杰夫總統和普京總理的意見高度一致:“絕不能輕易放過侵略者。”于是,俄羅斯軍隊排山倒海般挺進南奧塞梯……
8月8日晚,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俄羅斯總理普京出現在貴賓席上。他的面部表情像往常一樣平靜,透出慣有的剛毅。但實際上,他的心早已飛到了剛剛被格魯吉亞政府軍橫掃的南奧塞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不久,普京就火速回國,連夜與梅德韋杰夫總統商討對策。
8月9日,梅德韋杰夫鄭重向外界宣布,俄軍在南奧塞梯的行動已經開始。
空前嚴厲的懲罰
實際上,格魯吉亞軍隊突襲南奧塞梯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就傳到了莫斯科。不久,作戰命令從俄羅斯總統府克里姆林宮傳出。曾經在車臣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俄第58軍作為先頭部隊,開拔南奧塞梯;20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獨立陸航團、防空導彈旅緊隨其后;北高加索軍區空軍第4軍的60架蘇-24轟炸機、100架米格-29戰機、60架蘇—27戰機、40架L-39輕型教練機、75架米-24武裝直升機等陸續出動……
這是“梅普組合”的第一戰,更是俄羅斯軍隊這么多年來第一次在境外作戰。對俄羅斯人來說,這一戰關系到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只有取勝這一條路可走。
果然,俄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在兩條戰線上一路狂掃戰斗力薄弱的格魯吉亞軍隊。東線俄軍迅速深入南奧塞梯腹地,格軍不敵,紛紛潰退。8月9日,俄陸軍總司令證實,俄軍已經解放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與此同時,西線俄軍進入阿布哈茲,向駐守的格魯吉亞軍隊發起攻擊,9000多名增援的傘兵以及350輛裝甲車投入了戰斗
8月12日,梅德韋杰夫下令結束軍事行動。“我們軍事行動的目的已經實現……侵略者已受到懲罰并遭到重創,侵略者的武裝力量也被瓦解。我們的維和部隊及公民的安全已重獲保障。”但他同時強調,一旦南奧塞梯再次被侵略,俄軍將立即予以制止。隨后,進入格魯吉亞的俄羅斯軍隊開始撤離。
對于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結果,原蘇聯外長、格魯吉亞前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揶揄道:“俄羅斯坦克縱隊隆隆開進格魯吉亞,表明這只大老虎終于發怒了,猛擊那只挑逗自己多年的小老鼠。”
俄羅斯的懲罰行動并未結束。被打得丟盔棄甲的薩卡什維利連忙向美國和北約求援,聲稱“民主正在遭受毀滅性的打擊”。8月15日,美國國務卿賴斯急赴格魯吉亞,給薩卡什維利壓驚。她表示,俄羅斯應該立刻從格境內撤出所有作戰部隊,并協助在格部署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國際觀察員。但梅德韋杰夫當天就回應說,在這一問題上,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人民有“最終發言權”,“除了俄羅斯維和部隊,當地人民不相信其他任何國家的維和軍人。過去15年的歷史證明,只有俄羅斯軍人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和生命安全。”
8月25日,俄羅斯聯邦議會上下兩院全票通過了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當局提出的要求俄承認其獨立的呼吁書。第二天,梅德韋杰夫簽署總統令,宣布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消息傳出,美國和其北約盟友大驚失色,紛紛在各種場合抨擊俄羅斯的這一做法。
至此,這場格俄之間的軍事沖突,開始轉化為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戰。
就在此時,一直“隱身”幕后的普京演出了一出轟動世界的“幽默劇”。8月31日,他在西伯利亞保護區內視察時,一頭老虎突然間掙脫束縛,向一名攝影記者撲去。危急關頭,普京舉起麻醉槍,一擊中的,老虎立時倒地不起。消息傳出,許多西方媒體紛紛展開聯想。有媒體認為,普京在不經意間向西方傳遞了一個信號——俄羅斯硬漢不僅敢打“老鼠”,更敢打比“老鼠”強大得多的“老虎”。
“梅普組合”的強硬抉擇
那么,“梅普組合”此次為何這般強硬呢?
有分析認為,近年來,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有了迅猛增長,為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展示力量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后盾。據報道,1999年至2006年,俄經濟總量增加了70%,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以此為基礎,俄羅斯的軍事工業開始復蘇,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此外,俄羅斯已經被美國逼到了墻角,不得不出手反擊。布什當選美國總統后,美國加速在俄羅斯周邊大搞“顏色革命”,推動北約不斷東擴,并以反恐為名建立針對俄羅斯的導彈防御體系……一條圍堵俄羅斯的包圍圈正在形成。而格魯吉亞、烏克蘭一直被俄羅斯視為抵抗北約東擴、維護自己勢力范圍的最后一道屏障。這兩個國家若加入北約,等于是讓北約把大炮架在俄羅斯人的家門口。普京和梅德韋杰夫豈會同意?
也有分析認為,“梅普組合”選擇在此時懲罰薩卡什維利,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好時機——其一,此次薩卡什維利貿然動武,并沒有獲得國際法的支持;其二,美國總統大選將至,布什政府擔心給共和黨的選情添亂,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其三,歐盟或北約中的一些國家,尤其是需要俄羅斯油氣的國家,并不敢對俄羅斯動真格的;其四,伊朗核問題尚未解決,俄羅斯對美歐仍有利用價值。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局勢的發展證明,普京和梅德韋杰夫的判斷正在得到驗證。但問題是,美國會善罷甘休嗎?
“小弟”薩卡什維利遭到痛擊,“大哥”布什自然不能坐視。他將國務卿賴斯和副總統切尼派到格魯吉亞去為薩卡什維利壓驚、助威,同時調兵遣將,電令數艘美國軍艦駛進黑海,拉開了與俄羅斯硬碰硬的架勢……
8月11日,布什剛剛結束其精彩、充實的北京奧運之行,就立刻掉入嚴酷的現實之中——格魯吉亞遭到沉重打擊,如果美國再不采取行動,這塊眼看就要到手的肥肉也許會不翼而飛。于是,他表情沉重地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把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以及“俄推翻薩卡什維利政府的明顯意圖”,說成是在21世紀“不可接受的”行為。當天深夜,他先是同薩卡什維利進行了電話磋商,接著又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通了話。
黑海上空陰云密布
一夜不眠之后,布什開始向俄羅斯發出充滿強烈警告意味的信號。
8月18日,美國第21戰區維護司令部進行“人道主義救援”的士兵,乘坐C-130“大力神”運輸機,抵達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近郊的一處格軍基地。
緊接著,美國海軍“麥克福爾”號導彈驅逐艦、海岸警衛隊“達拉斯”號大型執法艦和海軍第6艦隊旗艦“惠特尼山”號等5艘艦船,開足馬力沖進黑海。同時,8艘北約軍艦在黑海北部集結待命,另有9艘北約艦艇也加快了速度,駛向黑海“戰區”。來勢洶洶的北約大軍,讓黑海上空的空氣驟然緊張起來。
但是,布什的警告似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梅德韋杰夫針鋒相對地說,他已經做好了應對“冷戰”重新爆發的準備。隨后,俄黑海艦隊旗艦、剛剛擊沉一艘格魯吉亞小型戰艦的“莫斯科”號重新出港,當著北約軍艦的面,進行包括導彈試射在內的一系列“武器測試”。一時間,“擁擠”的黑海上空戰云密布,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危險。除此之外,俄軍宣布將舉行密集的聯合軍事演習,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萬余人參演,時間將從9月1日持續到9月27日。國際軍事觀察家認為,俄軍此舉的目的,就是要警告歐美不要過分干涉俄羅斯現在的戰略行動。
新“冷戰”正在逼近?
就在美俄軍艦在黑海形成對峙之勢的時候,9月3日,美國國務院負責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福瑞德稱,格魯吉亞當局8月7日攻打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的行動,是“犯了一個錯誤”。他表示,無論薩卡什維利擺出什么樣的證據來為自己開脫“罪責”,“都無法說明他們的決定是理性的”。這是自格俄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國務院首次公開批評格魯吉亞。
專家認為,美國忽然“變調”并不奇怪。作為即將離開白宮的“留守”總統,布什心里很清楚,美俄關系經過10年的磨合,雖然大體上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框架,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能調和的矛盾,雙方各有籌碼,誰也不占上風。在格俄戰爭爆發初期,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沃爾夫與他的俄羅斯同行丘爾金,爆發了多年來少有的激烈爭吵。在安理會出現這樣罕見的尷尬場景,頗似“冷戰”時期經常出現的情形。
面對不再妥協的“梅普組合”,布什卻不敢真的帶領美國與俄羅斯打一場新的“冷戰”。目前,美國國內正在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又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不能自拔,還哪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方案去解決格魯吉亞問題?!此外,再過幾個月,布什即將卸任,他的智囊們正忙著為自己找出路,如何與俄羅斯相處,已是下一屆政府要考慮的問題了。即便布什本人仍想與“老朋友”普京再較量一番,他也沒有機會了。因為普京仍能以總理的身份繼續領導俄羅斯,而布什就要搬出白宮了。
有專家預測,布什在卸任之前,將繼續用金錢和裝備“安慰”格魯吉亞,幫助薩卡什維利“重建軍隊”,但不至于直接出兵進入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與俄對抗。
那么,布什的繼任者會否同俄羅斯展開“冷戰”角逐呢?美國“蘭德公司”的戰略分析家萊文認為,突然爆發的格魯吉亞危機喚醒了美國人,使美國人清醒地意識到,不能繼續沉溺于“冷戰”勝利的狂熱之中。從現在開始,美國將重新評估美俄關系的現狀與未來,兩國關系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世界格局將因而出現難以預估的調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