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清單威脅他國 美國用金融網控制世界 |
|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唐勇 本報記者 程剛
|
1月17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評論,猛烈抨擊美國對朝鮮實施的金融制裁。評論指出,金融制裁是“企圖窒息朝鮮”的行為,朝鮮“不可能在遭到制裁的情況下,與圖謀扼殺自己的對手坐下來討論核問題”。美國如果真心希望重開六方會談,就應該立即解除對朝鮮的制裁。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編織的全球金融網既“供養”著美國,也用來控制別國,它的末端是一個個“令人窒息的套索”。
美越來越重視金融制裁
近來,美國頻頻用金融手段向他國施壓。2005年6月底,美首次對朝鮮實施金融制裁。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總統令,以涉嫌參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為由,凍結了3家朝鮮公司在美國的資產,共計3170萬美元。10月,又有8家朝鮮公司在美國的賬戶和金融資產被全面凍結,該措施的適用范圍還包括與這些朝鮮公司有往來的所有美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資產。12月27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制裁“向伊朗出售武器和技術”的6家中國公司、2家印度公司和1家奧地利公司。在1年的制裁期中,美國政府不再與這些公司進行高科技合作,并禁止美國公司在向這些公司出口敏感產品時獲得許可證。對于中國公司來說,這已是2003年7月以來的第三次制裁。12月31日,《日本經濟新聞》的文章指出,美國高官表示,正在對朝鮮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有可能對朝采取進一步的制裁措施。美國對伊朗、朝鮮等國一方面政治斡旋一方面金融圍剿,這是因為美國認識到自己掌握著世界金融霸權。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一書中,列出了西方控制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中3個與金融霸權有關。第一點,“控制國際銀行系統”;第二點,“控制全球硬通貨”;第五點,“掌握國際資本市場”。“控制高科技軍火工業”和“控制航天工業”則分別位于倒數第一位和倒數第三位。這充分說明在“標槍”與“套索”中,美國越來越重視“套索”。如果把金融制裁看作“套索”的話,與之并列的還有貿易制裁和人員制裁。人員制裁是不讓被制裁對象的成員進入美國。貿易制裁就是切斷與被制裁對象的貿易往來。而金融制裁是斷絕美國和被制裁者的金融聯系。目前,與美國對立的國家在對美貿易和人員流動上規模都不大,但為了保證生存和發展,這些國家必然要擴大與其他經濟體的聯系,并通過“私下交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經濟活動。這使得美國在三種制裁方式中越來越倚重金融制裁。
金融制裁無孔不入
美國在金融制裁中使用的手段很多很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方式:
首先,破壞被制裁對象獲得美元的秘密金融體系。不少人都知道,美國沒有外匯儲備,因為美元是國際支付手段,在國際貿易中,交易各方用美元結算。即使是美國的敵人也很難離開美元,因為不用美元就很難與國際經濟體系接軌,也就無法從國際市場上獲得自己所需的物品。因此,遭受美國制裁的國家一般都會通過秘密金融體系“收集”美元。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就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大量運用情報手段。據《紐約時報》披露,美國財政部特工處負責收集與被制裁對象進行金融交易的銀行和公司名單、搜索被制裁經濟機構經常使用的賬戶信息;一位負責軍控事務的高級官員制定破壞這種秘密金融網的“實施細則”。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已經采取了某些“秘密手段”,限制被制裁對象從一些交易中獲得經濟收入。此外,相關國家的現金交易則由美國的其他情報部門負責。至于那些與美國經濟聯系密切的大國,美國只要宣布禁止與該國貨幣進行兌換,那么這個國家的國際支付體系將完全癱瘓。
其次,凍結相關國家的金融資產。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該辦公室發布的《特列國外機構清單》如同美國金融界的“圣旨”。它每周更新一次,更新后,只要是在美國的金融機構,不論是美國的還是外國的,包括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甚至進出口商,都要將自己的客戶名單和這份清單一一對照。一旦發現某個客戶“榜上有名”,如果銀行正與其進行交易,那么,該銀行必須馬上凍結這筆錢。但為了更大限度地打擊對方,法律規定,如果這個客戶存款,銀行不能拒收,但絕對不能允許其提款或向外轉賬。
同時,銀行還要立即凍結這個客戶的賬戶。此后,在10個工作日內,該銀行的相關負責人要將資產凍結報告送交給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報告里要寫明:是如何與清單進行對照的、采取的凍結行動、該金融機構的聯系方式等等。如果哪家金融機構膽敢包庇,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有權對它處以5萬到100萬美元不等的罰款,以及對當事人最高12年監禁的刑事處罰。因此,各家金融機構不敢掉以輕心。在實際運用中,為了政治需要,美國不僅搞凍結還搞宣傳。在發動科索沃戰爭前,美國和北約國家一起凍結了米洛舍維奇等塞族領導人的銀行賬戶,并將賬戶的所有情況公之于眾,引導輿論對米洛舍維奇等人進行人身攻擊。
第三,凍結相關的金融服務。這招主要起威懾他人的間接作用。由于美國是世界金融中心,各國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到美國上市融資、開展金融業務。如果該企業與美國的制裁對象有聯系,美國可以廢除其信用證,嚴禁美國金融機構為其做出口擔保。信用證是現代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一種支付手段。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后,買方向其所在地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銀行同意其申請后,即成為開證行。開證行將信用證傳遞給賣方所在地相關銀行,再由當地銀行轉交給賣方,賣方收到信用證后,據此發貨,并憑發貨單據向當地銀行直接索取貨款。當地銀行墊付貨款后,再憑發貨單據向開證行索回墊付貨款,開證行收到單據后再向買方收款。買方用貨款換回發貨單據,再用這些單據去提貨,即完成整個交易。在這個復雜過程中,如果美國銀行不能開出信用證,很多企業將急劇“縮水”,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冒此風險。
金融制裁是一把雙刃劍
有統計顯示,美國的金融制裁給古巴經濟帶來巨大損失,總額達到數百億美元。美國的金融制裁使利比亞的經濟元氣大傷,每年的損失在30億美元以上。由此可見,金融制裁對他國經濟能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但美國著名國際投資銀行家羅伯特·庫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金融制裁是一件“很鈍的武器”。他這么說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被制裁國家對美國經濟的依賴程度有限。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根斯坦博士認為,只有當被制裁國的經濟損失超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時才能算真正奏效。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金融制裁在內的經濟制裁案,在很多情況下被制裁國由于經濟制裁所造成的損失一般不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超過5%。
第二,美國的制裁行動缺乏廣泛的國際支持。全球化的發展加劇了國際行為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和斗爭,經濟利益成為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首要選擇。正因為如此,美國很難找到與它有著共同目標的伙伴來實現“嚴密的多邊制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巴。經受了幾十年的制裁,蒙受了很大的經濟損失,但古巴的對外經貿活動依然活躍,這種經貿交流為古巴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政治支持。
第三,制裁是一把雙刃劍,在損害被制裁者的同時也會傷及自身。美國的制裁給美國公司、工人和農民也帶來了巨大損失。以1995年為例,美國經濟制裁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僅出口方面就達到15億至20億美元,造成國內20萬人失業。這使得制裁在美國國內備受爭議,國內人民和利益集團的不滿情緒是美國制裁效果不明顯的內在因素。
面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各國在短期內難以對其構成挑戰,很多國家都選擇盡量適應美國的金融游戲規則,并適時地影響美國逐步修改這種規則。庫恩對本報記者說,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對中國這樣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國家來說具有有利的一面。美國強大的金融實力給全球金融體系提供了某種穩定性,使得全球金融市場能夠按照市場規則正常運轉。而這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 (責任編輯:李海元)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