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么樣和怎么樣中國—西藏、奧運會及其他
馬也
作者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244876
2008年春天,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對于西方主要國家,都有點不尋常。
中國戰勝肆虐幾個省的雪災,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迎接8月間的奧運會了。中國是一個為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文明古國,是作為由于選擇社會主義而取得獨立與主權、經濟社會長足發展的第三世界國家,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希望辦好這次國際性體育盛會,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的善良、好客和友情。
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進入第5年,敗局已定,無須討論。自2007年底起,“衰退”成為美國經濟圈的流行詞。[1]相關的議論寒氣逼人:“美國經濟正在走向嚴重衰退”、“美國經濟正陷入7年內第二次泡沫后衰退時期”、“美元帝國的黃昏已然來臨”、“美國統治世界的局面將告終結”。[2]這年年中次級貸款危機爆發的時候,美國經濟是否衰退,還是一個存在不同看法的問題,2008年一到,這種衰退,就成為各方人士判斷局勢時候共同認可的前提了。
布什承認,美國經濟處于“艱難時世”。他的財政部長保爾森也說,國家經濟正在“大幅往下反轉”。媒體的調子越來越晦暗陰森——2月4日美國《新聞周刊》,有《美國經濟瀕臨絕境》;4月1日英國《獨立報》發表《美國2008:大蕭條》;4月22日英國《金融時報》,又有《毀滅之路?美國預估經濟衰退的深淵到底有多深》,詳盡討論美國經濟的衰退“形狀”——V形、U形還是L形;5月18日,《華盛頓郵報》再次提出具有震撼力的問題:《老牌經濟大國紛紛衰落,下一個該輪到美國了嗎?》,認為美國“像英國和荷蘭經歷過的那樣,喪失全球經濟領導地位,這一天似乎離我們不遠了”。
年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進行民意調查,“民眾普遍認為國家發展方向錯誤”。[3]6月間美聯社的調查顯示,76%的美國人認為“國家走向錯誤”。法國前總理、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米歇爾·羅卡爾的分析,可以算作一種解釋:全球經濟充滿了“有毒套餐”——過去25年間西方國家直接和間接工資在GDP中的比重從11%下降到8%;1940年到1970年幾乎不存在的險峻就業形勢和工作不穩定,現在影響到超過15%的發達國家人口;美國平均工資停滯不前,而1%的人口獲取了GDP增長成果的一半;企業老板薪金和普通雇員工薪收入之比,從1980年以前的40倍,擴張到300倍至500倍。“最壞的還在后面”:“所有的要素都已經到位,引發長久的劇烈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盵4]
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歷史運動的風向,一直在發生轉變。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相比,新自由主義的凱旋曲,正在被送葬的哀樂所取代。[5]“轉移”、“轉彎”、“轉向”、“轉軌”、“轉型”、“拐點”,越來越被賦予別樣的含義。
俄羅斯從“休克療法”的噩夢中醒來,終于看懂,“悲劇是用‘與文明世界接軌’這種理想的形式表現的。要永遠記住教訓:俄羅斯張開雙臂表示擁抱,而西方看到的,卻是舉起雙手表示投降”,因此,俄羅斯不得不“完全停止”這種“接軌”。[6]從普京時代起,這個國家拒絕再按照美國的訂單和型號實行“轉軌”,用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文章的話來說,“它現在似乎正在走自己的路”。[7]
英國報紙認為,2007年世界的重要動向,是中國和俄羅斯使弗朗西斯·福山那個“歷史終結論”歸于落空:“俄羅斯和中國顯然發展得很好,但它們并未遵循西方自由民主的范例,倒是滿懷厭惡地對這個模式提出了挑戰?!盵8]
在第三世界,比如印度,出現對于所謂“轉型”的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認識:無論“經濟”、“發展”、“轉型”,都不再是無可置疑的正面詞語,有壞的“經濟”、“發展”、“轉型”,也有“好的經濟發展觀”的“轉型”——“從一個存在階級剝削的社會,轉變為一個不存在階級剝削的社會”。[9]
拉美國家一個接一個把“華盛頓共識”送上被告席;重要的不僅在于這些國家發展取得的成就,尤其在于一旦擺脫新自由主義,就意味著告別災難。西歐國家針對新自由主義改革的社會風潮,從來沒有間斷過。在亞洲,伊朗在美國軍事威脅中捍衛自己利用核技術的尊嚴;韓國民眾涌上街頭抗議政府同美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和進口美國牛肉,人數從數萬增加到上百萬;一個多數美國人從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小的喜馬拉雅山國尼泊爾,竟然冒出一個叫做尼泊爾共產黨(毛澤東主義者)的組織,在沒有任何外援而只有外來強大壓力的條件下,從農村改革起步,領導武裝斗爭10年,成為獲得最高選票的政黨,成為引導國家從美國支持的封建君主制改變為享有獨立和主權的共和制的決定性政治力量。
對于世界多數國家首先是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照搬照抄西方資本主義模式,而是在各自的起點上,程度不同地尋找和創造符合自己情況的發展道路。
在美國全球統治的政治路線圖上,中國怎么樣和怎么樣中國呢?
發展經濟的中國,可以嗎?——“美國決不會容忍出現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如果中國在今后幾年繼續大力發展經濟,美國和中國很可能會在安全領域發生激烈的對抗?!盵10]
崛起的中國,可以嗎?——據說,中國崛起不利于西方民主的傳播,而是“意味著世界再也不能認為民主的前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11]即便恩準崛起,亦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研究中心2008年1月8日“中國經濟增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研討會所說,“二十一世紀前半部分的挑戰,將是如何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把一個崛起的中國,融入到國際體系中去。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任務”。
這不過是沿襲布熱津斯基確定的美國戰略。這位美國戰略家,早已把美國對華政策的“壓倒一切的目標”,鎖定于“讓北京融入全球體系”[12]。1995年,在日本舉行的一個題為“構想與行動——向新的世界秩序挑戰”的國際形勢討論會上,他曾直接說出對中國的最深層次的不滿和擔憂:“中國是一個獨立意識非常強的國家。德國的憲法、日本的憲法,其實都是美國給制訂的。中國的憲法不是美國制訂的。”
國際壟斷資產階級政權開恩向中國簽發出生證和生存證的,只能是一個四分五裂、貧弱混亂、低眉彎腰、匍匐在地的中國。只要中國還是一個統一的、享有獨立和主權的國家,只要中國還有些許民族凝聚、民族自衛的愿望和能力,不管你是什么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甚至不過是封建主義,它終歸要板起面孔,終歸要讓你不得安寧。
美國人民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但是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在歷屆美國當局的安全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略中,在所有有美國政府背景的關于經濟、人權、文化、環境的各種報告中,中國總是榜上有名,除了間或點綴幾句似是而非的空話,中國在實質上從來就不屬于正面的因素,從來就被列入威脅美國安全的那些妖魔鬼怪的欄目。在行動上,無論直接一點還是間接一點、明一點還是暗一點、遠一點還是近一點、大一點還是小一點、文一點還是武一點,即使言辭親如熱戀的情人,采取經濟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乃至某種程度上軍事的方式,對中國亂說亂動,從來沒有一天停止過。
因特曾經網披露蘭德公司2003年的一個報告,主要根據美國入侵和肢解南斯拉夫的經驗——報告援引美國史汀生中心高級研究員肯尼斯·阿倫一篇文章中的話說,“美國一天之內在科索沃投下的炸彈當量,比中國部署在福建瞄準臺灣的所有導彈的總當量還要高。”——提出美國同中國進行戰爭的四種情形,強調“在魔鬼還未長成時就消滅它,是唯一的選擇”,“必須把中國炸回到石器時代,50年不得翻身”。
東邊、西邊和南邊,軍事包圍圈已經大體構筑就緒。飛機、導彈、大炮、軍艦各就各位,一聲令下,就準備從天上、海上、陸地,全方位地、立體式向中國撲過來。美國一篇網上文章,題為《加強力量,瞄準中國》。[13]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在他的一本《下一場戰爭》中,“以一個軍人的專業角度”,直言不諱地宣稱:中國將被炸成廢墟?!吧踔帘贝笪餮蠊s組織中的歐洲盟友提出的計劃,尤其不能容忍存在某種程度的自主權(如中國的做法)的計劃,如有必要,它將以武力加以摧毀。”[14]
這并非完全是紙老虎、豆腐老虎、泥足老虎的牛皮。一個用血腥澆筑、拿人民生命作祭品的華爾街大廈,帝國主義政權里總會孕出一批戰爭狂人。一旦發起瘋來,人民最終將把它送入墳墓,然而犧牲將是慘烈的。另一方面,中國不是阿富汗、伊拉克、索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歷史上唯一地擊敗所有帝國主義入侵者卻唯獨地對人民敬如父母的英雄軍隊。朝鮮戰爭中,擁有最現代裝備的美國兵,在仿佛寂靜到沒有生命的冰天雪地里,忽然陷入沖殺而來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刺刀和炸彈的地獄里哭爹喊娘、求饒繳槍,——那種場景,足以使他們在幾個世紀里膽戰心驚。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武力恫嚇,就往往成為政客邀功、文人請賞的一種籌碼了。
隨著美國霸權和資本主義一并搭上飄搖動蕩的泰坦尼克號,它更加不得不為自己的全球統治地位而戰,不得不為自己的發展模式、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全球合法性和統治地位而戰,進入到“全球性的價值體系和思想競爭”。[15]以至不惜調遣北約這樣的軍事力量,“捍衛自己的價值觀”。[16]
2005年3月14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載文,提出“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怎樣進行”的問題,稱美國“第一流分析家”的共同認識是:這是“同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一樣”,卻又是“奇特的戰爭”:“一場激烈的意識形態戰爭”。[17]
2006年9月11日,“9·11”事件5周年,布什電視講話揚言進行一場“全球反恐戰爭”,并且稱之為“二十一世紀意識形態決戰”。
美國以所謂“非意識形態”和“普世價值”消解工人階級、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捍衛自己利益的意識形態,成為演變東歐、解體蘇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經驗和美國意識形態的基本戰略。對于美國來說,居于第一位的,正是意識形態。
美國駐意大利大使理查德·加得勒說:“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盵18]
美國著名官方學者亨廷頓認為:“對于美國人來說,意識形態重于疆域?!盵19]
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達爾說:“美利堅是一個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的民族?!盵20]
《華爾街日報》載文論述美國的貿易政策,直接把美國稱為“政治性極強”的國家。[21]
“歷史的終結”論的始作俑者弗朗西斯·福山甚多胡話、昏話,但是他下面的話,卻堪稱真知灼見:“冷戰不是以軍事上征服對方,而是以意識形態征服對方的方式和平地結束的”。[22]
法國一家報紙這樣論述美國倡導的市場經濟:使市場成為“一種政治計劃和一個政治角色”,“美國正在傳播一種意識形態: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同步發展。美國傳播這種意識形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盵23]
兩位德國作者的暢銷書《全球化陷阱》,把新自由主義叫做“華盛頓和倫敦的掌權的市場激進派把供求規律美化為可能有的最好的指導原則”的“國家意識形態”。[24]
日本一家雜志寫道:“美國同冷戰時期的敵人蘇聯一樣,是一個意識形態很濃的國家,在某些方面,美國甚至超過了蘇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就是“打著民主主義和市場經濟名義的美國化”。[25]
蘇聯時代的“持不同政見者”、俄羅斯著名哲學家亞·亞·季諾維也夫,提出資本主義全球化中的“意識形態全球化”問題。他認為,“‘全球化’一詞,是美國為首的西方,為爭奪對整個人類統治權的戰爭,制造的意識形態偽裝。用全球主宰者所希望的那種精神愚弄人類,即實現意識形態全球化,是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盵26]
他如此評論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戰爭,如此評論美國宣傳的所謂“兩個文明世界的對抗”之說:“這完全是美國試圖掩飾它爭奪世界的意圖和為這種意圖辯護的意識形態把戲?!?[27]
美國著名思想家諾姆·喬姆斯基,在其所著《霸權還是生存:美國對統治全球的追求》一書中說,統治全球,就是“美國政治寡頭的意識形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在聯合國大會向美國人推薦這本書,稱之為“一本偉大的著作”。在這以后,這本書在亞馬遜網站圖書銷售榜的排名,從第20664位,上升到第一位,該網站和郵箱第一天就收到1萬多封信。
另一位美國著名思想家詹姆斯·佩特拉斯認為,美國倡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理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應用,目的是論證不斷擴大的社會不平等,擴大的社會兩極分化,以及國家資源日益被轉移給資本都是正確的”,“它還為一個根本性的政治目的服務,即用它來在意識形態上論證日益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的合理性”。[28]
意大利記者朱利葉托·基耶薩寫道,“我們大家都生活在‘意識形態’的強大磁場上,在這個磁場上,規則是由‘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制訂的”。
但是我們大家,不管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都是在“美國”模式的框架中思維的。形成社會輿論的大眾媒體所推
廣的,就是這一模式的思想。請看這不就是意識形態嗎?按照這一意識形態,這個模式就成了對無數群眾來說是“唯一可能的”模式,而群眾的輿論則是由人數不多的一批美國模式的崇拜者和手中掌握大眾媒體的祭司和助祭們來定的。共產主義不是已經死了嗎?好極了,必須用“美國”模式來填補這個空缺。就因為它是“唯一的”模式。[29]
在自己的衰退中發動布什所說的“二十一世紀意識形態決戰”,在2008年的美好春天里,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他們終于從中國西藏和中國舉辦奧運會,發現了自己的“天賜良機”——或者說,發現了自己制造的“天賜良機”。
西藏在祖國懷抱里從農奴制枷鎖中解放出來、蒸蒸日上。只是西方在這里不斷制造“問題”。西方利用西藏干涉中國內政、支持進行分裂和復辟奴隸制活動的落后野蠻政治勢力,出錢、出主意、訓練骨干、輿論煽動,早已有之,于今為烈。策劃數年,而有2008年3月14日少數人進行打砸搶燒的事件:“對華盛頓和中央情報局來說,這看來是制造一個制衡中國的天賜良機?!盵30]
印度媒體寫道,關于西藏事件的“離奇的新聞報道、畫面和評論文章,是知名的國際通訊社、西方報紙和電視網絡一手炮制的”,“就在這場條件反射式的媒體宣傳戰展開的同時,布什政府掀起了一場國際政治宣傳戰”。[31]
4月8日,中國奧運火炬手金晶,一個柔弱殘疾的女孩,在被認為是西方文明標志的巴黎街頭,突然遭遇壯漢的粗暴襲擊。同一天,德國外交部政策網站供認,幾家西方政府控制的機構以及它們豢養幾十年的“西藏流亡政府”,共同制定了一套利用這一事件在全球掀起反華浪潮的方案,計劃在奧運火炬傳遞期間,采取能產生“公眾效應”的行動,使抗議活動在8月奧運會期間達到高潮。德國一家月刊也說,西藏的事件和奧運會,“突然變成意識形態和心理宣傳的戰場,反對中國的人在這個戰場上發泄著自己的不滿和失望情緒”,使中國宣傳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句口號中提到的夢想,在轉變成一場噩夢”。[32]
這使我們想起,2001年,當中國提出申辦奧運會的時候,布熱津斯基曾經表現出一種令人生疑的熱情。他把這同希特勒德國主辦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血腥鎮壓阿富汗”的蘇聯舉辦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等量齊觀。他的計謀在另外的方面:借奧運會“加劇要求變革的壓力”,促使中國發生“10年前摧毀了蘇聯集團”的那種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奧運會對于中國日益衰落的共產主義信仰來說很可能不是件好事。事實上,奧運會也許會加快它的衰落”。他的文章,有一個政治性和火藥味十足的題目:《共產主義能和奧林匹克對抗嗎?》。[33]美國報紙還發表一些相關議論。比如說,這是“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中國挖好了陷阱”,是“摧毀中國的最后一棒”,“著眼點是未來的變化”。
制造與利用中國的西藏“問題”和中國舉辦奧運會的“問題”,對于美國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俄羅斯媒體看出,這是因為西方擔心其“全球主導權”受到威脅。[34]西班牙報紙說,這是它“爭奪新領地”,以期“在全球建立它的統治權,構建全球帝國”的一種動作。[35]
西方承認,最近30年來,中國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過去共產黨政權實施重大項目時所特有的超出正常限度的爆發力,讓世界直接目睹了中國奇跡”,然而他們不滿意:“經濟奇跡并未自動帶來民主奇跡”。西方利用他們的“天賜良機”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進行“真正的政治變革”,正是阻止中國“倒退到使用毛的口號”,目的是“消除共產黨的權力壟斷”。[36]
西藏事件,被作為西方“媒體恐怖主義”的又一個新案例:“事實上,就在美國的核導彈瞄準中國和俄羅斯、航母監視著臺灣海峽、五角大樓定期對中國進行偵察飛行的時候,美國的宣傳機器已經在長時期制造輿論,向全球加工灌輸古老的‘黃禍’理論:巨龍的蘇醒”。躲藏在這種“媒體洗腦”和“意識形態入侵”后面的,“永遠是反共產主義”。[37]
在這個“意識形態和心理宣傳的戰場”上,西方反華勢力的武器,就是秘密策劃、興風作浪、公開煽動、制造和散布謠言。這使一種“信息恐怖主義”:“信息武器是一種骯臟與不道德程度絲毫不亞于恐怖主義的把戲”。[38]
香港報紙載文指出,伊拉克戰爭以后,西方的戰爭觀和斗爭理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持續進化。美國國務院刊印的《二十一世紀斗爭的新模式》敘述的斗爭手法,同西方反華勢力在西藏事件和奧運會火炬傳遞中使用的手法,幾乎如出一轍。這就是,“以微不足道的成本,即把圣火傳遞搞得天翻地覆”,“連恐怖分子和暴亂分子的那一套也用上了”。文章說,“在這場風波中,西方反華勢力有效地結合顛覆、人道工作和起義運動,來操縱地方與全球輿論,這些正是恐怖分子與暴亂分子最慣常的做法”。這種“二十一世紀意識形態決戰”中“西方對華新斗爭模式”,現在“可能只是牛刀小試,作為今后更大規模應用的參考”。[39]
正在西方熱熱鬧鬧地擺弄他們“對華新斗爭模式”的時候,中國四川汶川和周邊地區,發生罕見的嚴重地震。頃刻間山崩地裂,房倒屋塌,街衢化為瓦礫,生命埋于廢墟,哭喊響徹云霄,巨大的災難帶給中國人民撕心裂肺的悲痛。然而從災難襲來的最早的瞬間,中國人民就團結得像一個人,13億顆心一起跳動,13億肩膀一起昂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鑄就抗擊災難的銅墻鐵壁。
要懂得什么叫中國人民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權”嗎?
看一看余震不斷的災區里,我們的滿身泥濘血跡的人民解放軍戰士,我們的親人遇難而奮戰在救災最前線的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我們的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奮不顧身的志愿者,我們的從廢墟中爬出又爬進救出同學的孩子們吧。看一看我們的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也要傾其所有爭相無私捐助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個體勞動者,甚至私人企業主吧。這就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凝聚起來的一個偉大民族的戰斗力,這就是中國人民對西方“二十一世意識形態決戰”和“西方對華新斗爭模式”的回答。
中華民族,是一個樂于學習和善心待人的民族。中國向西方學習,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學到許多正面的東西,也學到許多反面的東西,有時候學得好一點,有時候學得差一點。學習的最大收獲,就是越來越深信不疑:中國是中國人民的中國。
正如鄧小平所說: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2008年6月20日
--------------------------------------------------------------------------------
[1] 《經濟學家預測,衰退不可避免》,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2007年12月25日。
[2] 《余震使得信貸危機接踵而來》,英國《金融時報》2007年11月12日;《爆破聲已隱約傳來》,美國《紐約時報》2007年12月19日;《美元帝國的黃昏已然來臨》,日本《中央公論》2007年12月號;《美國統治世界的局面將告終結》,日本《日本經濟新聞》2007年12月12日。
[3] 《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發展猜想深感悲觀》,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8年2月8日。
[4] 《資本家溶化》,韓國《韓國時報》2008年3月4日。
[5] 可以順手列舉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的題目: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克羅蒂《新自由化作用已經失敗》,烏拉圭《第三世界經濟》月刊2001年3月-4月連載;《全球化進程崩潰》,美國《哈潑斯雜志》2004年3月號;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正在沉沒的全球化》,美國《外交》雜志2005年3/4月號;《全球化為何停滯》,美國《華盛頓郵報》2006年4月24日;《帝國日落》,印度《前線》2007年3月24日;《美國面臨帝國終結的創傷》,法國《外交界》2007年10月號;《世界從“動蕩”轉向“動亂”的危機》,日本《選擇》2007年12月號;《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窮途末路》,日本《經濟學人》2008年1月8日;《經濟史中的拐點》,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8年1月22日;《2008年:新自由主義全球死亡》,美國《評論》雙周刊2008年2月1日;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輯、《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世界拯救我們》,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2月4日;《2008: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死亡》,西班牙《起義報》2008年2月17日;《石油-糧食-衰退雞尾酒,全球的泰坦尼克號?》,西班牙《起義報》2008年3月13日;《美帝國主義伸展窮盡,天下大亂》,臺灣《中國時報》2008年6月17日。
[6] 《2008年世界形勢可能的發展趨勢》,俄新社莫斯科2007年12月24日。
[7] 《我們為什么必須堅定地面對普京》,英國《金融時報》2007年6月13日。
[8] 《世界新秩序危及美國》,英國《衛報》2007年12月23日。
[9] 《印度的轉型與發展》,《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6期。
[10] 《巨人之間的沖突》,美國《外交政策》2005年第1/2期。
[11] 《米利班德認為,英國承擔著進行干預的道義責任》,英國《衛報》2008年2月12日。
[12] 布熱津斯基《華盛頓應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香港《亞洲華盛頓日報》2000年7月28日。
[13] 《加強力量,瞄準中國》,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2006年4月20日。
[14] 見《對美國霸權的打擊——二十一世紀將不是美國世紀》,墨西哥《全球化》1999年第6期。
[15] 羅伯特·卡根《歷史的輪回》,美國卡內基國家和平基金會網站2008年4月10日。
[16] 《五位智者為北約尋找“全球戰略”》,法國《費加羅報》2008年1月31日。
[17] 《即將來臨的風暴——學者和評論家的黑色預言,以及較高的期許》,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05年3月14 日。
[18] 理查德·加得勒《在意識形態領域推銷美國》,美國《紐約時報雜志》1983年3月20日。
[19] 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第45頁,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
[20] 見劉建飛《論反共主義在美國產生與發展的根源》,《美國研究》2000年第2期。
[21]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沒有給拉丁美洲帶來多少它們現在沒有的好處》,美國《華盛頓日報》2007年4月18日。
[22] 見《重新認識未來》,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1998年第11期。
[23] 《國際關系:從地緣政治到地緣經濟》,法國《回聲報》2001年1月25日。
[24] 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第150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25] 《美國推行“美國化”遭受挫折》,日本《選擇》1999年第1期。
[26] 亞·亞·季諾維也夫《意識形態全球化的本質》,俄羅斯《獨立報》2002年2月26日。
[27] 《伊拉克之后美國將打擊中國?——季諾維也夫訪談錄》,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003年3月11日。
[28] 詹姆斯·佩特拉斯《全球化:一個批判性的分析》,《批判的范式: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學》第24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29] 朱利葉托·基耶薩《別了,俄羅斯!》第56-57頁,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30] 《西藏、“大博弈”和中情局》,香港亞洲在線2008年3月26日。
[31] 《細賬問題》,印度《前線》雙周刊2008年5月23日。
[32] 《北京呼喚的(奧林匹克)精神》,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時政月刊》2008年4月號。
[33] 布熱津斯基《共產主義能和奧林匹克對抗嗎?》,美國《紐約時報》2001年7月14日。
[34] 《奧運圣火和信息恐怖主義》,俄新社莫斯科2008年4月10日。
[35] 《“所有這些都是中央情報局一手策劃的,他們付錢給達賴”》,西班牙《起義報》2008年4月12日。
[36] 《西方民主國家在中國面前患意志缺失癥》,法國《解放報》2008年5月15日;《謊言的國度,變化的帝國》,德國《商報》2008年4月21日。
[37] 《西藏問題、黃禍與媒體恐怖主義》,西班牙《起義報》2008年4月19日。
[38] 《奧運圣火和信息恐怖主義》,俄新社莫斯科2008年4月10日電。
[39] 《西方對華新斗爭模式》,香港《信報》2008年5月8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