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不是理想主義者
作者:龐炳庵
《參考消息》 2008年6月12日
如果切.格瓦拉還活著,他今年6月14日該80歲了。
日前,我出席了一個研討和介紹這位拉美英雄及其精神的會議。見到有近百位青年人(也有少數中老年人)和學者因崇敬他與會,我感到欣慰。
會議主持人介紹說,我是與會者中唯一見到過切的人。是的,我與新華社記者孔邁早在1959年4月18日就在古巴采訪過他。以后,我在古巴許多次接觸過他,直到1965年3月他的身影離開古巴,消失在安第斯山中。
會上聽到有同志贊許他是位理想主義者。我知道理想主義者是個褒義詞。但我“本能地”脫口而出:“切不是理想主義者?!笔堑模凶约阂苍谥码p親的告別信中把自己比作塞萬提斯筆下的理想主義者堂吉訶德,但他又立即強調說他“只不過是另一種類型的”。我想,理想主義者是與現實主義者相對而言的,引申下去說,其致命弱點是脫離現實,是烏托邦。如果這樣,再來談格瓦拉精神的現實意義,就不容易說清楚。
切的理想來自拉美人民,植根于拉美大地。在他的童年,富于革命精神的雙親的教育、潘帕斯大草原高喬人的剛毅性格、動蕩的社會和人民斗爭、西班牙反法西斯流亡者的反獨裁精神都曾熏陶過他。1951年1月,即將在醫學院畢業的切獨自騎自行車穿越阿根廷12個省,了解祖國人民。醫學院畢業后,又三次徒步、騎自行車或摩托車考察拉美各國,在旅途中廣泛接觸勞動人民,研究拉丁美洲不發達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他決定放棄醫生職業,投身民族解放運動。1954年初,他在危地馬拉參加了保衛土地改革的阿本斯民主政府的斗爭。阿本斯政府被美國顛覆后,切流亡墨西哥,于1955年加入卡斯特羅領導的反對古巴親美獨裁者運動的行列。
切曾在我們初談時說,當時就有各種思想的爭論,他認為必須向古巴人民提出一個革命的綱領。后來在古巴山區武裝斗爭中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口號---土地改革。從1956年底到1959年初,他們努力改善農民處境,分配土地和建設學校。經過兩年斗爭,古巴革命取得勝利,而他也成為古巴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革命勝利后,切先后擔任3個經濟部門的領導人,其主要工作就是發展經濟,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他還以身作則,參加義務勞動,鼓舞人民。
我在古巴五年內見到的切,不僅是一個舊社會的破壞者,更是一個新社會的建設者。他在1965年4月以后赴剛果參加反殖游擊戰,路經布拉格時還不忘寫信給古巴一位經濟學家,請他研究經濟建設的規律。他在剛果戰斗6個月后,以理性的思考總結失敗的教訓:在非洲不可能用土改去吸引人民參加斗爭。
切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人民掙脫舊世界枷鎖斗爭中的一位英勇的國際主義戰士。在當今世界上,切的影響已經超越意識形態,受到各階層、各年齡段人們的崇敬,當然也不乏仇恨他的人。人們從不同角度評價他,稱呼他,我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