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拒統:“和平統一”還有多大希望?
朱衛華
陳水扁“入聯”受挫之后,加緊了“獨”化臺軍的行動,而臺軍亦有模有樣地粉墨登場予以配合。據人民網10月3日電,香港《大公報》1日刊文稱,當前臺灣島內在陳水扁頑固推動“法理臺獨”活動,而臺軍高層主事者動作冒進,行為張揚。一方面,臺軍積極配合阿扁打造“臺獨”軍隊的要求,另一方面,主動呼應臺當局“以武拒統”的叫囂,全方位加快“戰備整備”步伐。現實中臺軍已成為“擁扁護獨”的“馬前卒”、急先鋒,既可悲又可憐,到頭來只有死路一條。
一不小心,“國軍”變成了“臺軍”;又是一不小心,“臺軍”變成了“臺獨軍隊”——為陳水扁“臺獨”集團看家護院的武裝土匪。就是這支被譏為不惜重金購置“世界上最昂貴‘廢鐵’”的腐敗武裝,這兩年還真把自個兒當成一種風景,跟在“臺獨”破旗后面招搖作秀。其實,壓根兒就沒有誰把“臺軍”當成一碟小菜。
大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就沒有真正把臺軍看成是什么“對手”。最讓大陸看不起的,恐怕要屬這七年來臺軍隊伍的“建設”。在臺灣島內,大概無人不知臺軍“將軍”頭銜須花錢才能購買的丑聞。據臺灣媒體今年早些時候報道,美國在臺協會在臺灣獲得的訊息也顯示,“陳水扁身邊很有分量的童子軍近臣中,居然在外開設‘公關公司’,包攬政軍官員升遷”。在有關人士日前的指控中,這類“公關公司”對“將軍”價碼進行了“總結”,即“少將100萬到120萬(新臺幣,大約四元相當于人民幣一元,下同),中將200萬到300萬,上將至少要500萬。”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一支軍隊可以逃脫這一鐵律。在陳水扁“統帥”的臺軍中,“將軍”淪落為昂貴的商品,而且批量“生產銷售”,這樣的“將軍”焉有不“熊”之理?而由大批的商品化“熊”“將軍”率領的臺軍是不可能贏得任何戰爭的,除非它的對手比它腐敗得還要徹底。這樣的臺軍雖不乏“擁扁護獨”的奴才心,卻拿不出看家護院的真本事,一旦有“狀況”發生,則其死期必至矣!這一點,從陳水扁把“國軍”改造為“扁家軍”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臺軍行尸走肉、雖生猶死的命運。故而這樣的軍隊在太平時代給自己的主子夸夸海口可以,但千萬別把自己當成什么軍隊。
其實,美國人也沒有指望臺軍在臺海“關鍵”時刻能露一手。因為美國甚至比中國大陸更清楚臺軍到底有幾把“牙刷子”,他們不但深知陳水扁可能是世界上最草包的“三軍統帥”,而且也了解,臺軍中幾百位握有實權的用新臺幣換取“將軍”制服的“將軍”們并不具有將軍的內囊。美國人更清楚的,當然是多年來賣給臺軍的那些“先進”的美式武裝,其中非但缺乏“核心技術”含量,而且售后服務更是乏善可陳,這也正是有些售臺戰機為什么會在飛升后總是喜歡一頭栽到地面上的原因。因此中美都知道,一旦“關鍵”時刻降臨,實際上就是中美之間的對搏。同時這也含有一種意味,倘若美國人不盡保護臺灣的“義務”,臺軍除了如媒體所預測的只有“死路一條”之外,幾乎再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陳水扁的“以武拒統”是什么玩意兒?就是說,即使是“和平統一”,或者不管是什么“統一”,臺軍都會照例以武力拒之。如前所述,臺灣武力的載體——臺軍,“關鍵”時刻,充其量只是人民解放軍的祭旗的“三牲”,充其量只是美利堅合眾國插在臺灣島上的一個稻草人。因此,單憑臺軍“以武拒統”,不過是史上最牛的大話而已。其“拒統”之“武”,賭的自然是美國之“武”——當然,這就不能掉以輕心了,這很可能是史上最牛的可以兌現的“賭注”,果真如此,“和平統一”的前景將會悲壯地走向毀滅。
盡管“臺獨”軍隊不堪一擊,但近年來它的“臺獨”表演卻強烈地傳達著一種跡象:就像中國大陸決不允許臺灣“和平獨立”一樣,包括臺軍在內的“臺獨”勢力也絕對不會接受“和平統一”。這是臺海問題中的一個悖論,似乎又是一個不可破解的悖論。這樣,“維持現狀”儼然成了繞過其悖論之后惟一合理的“解”——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但仔細掂量,“維持現狀”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時間是變化的,世間萬事萬物無一例外地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時間隧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成不變的“現狀”——今年有今年的“現狀”,明年有明年的“現狀”,所“維持”的絕對不是同一個時間截面上的“現狀”,“維持”也就變成了非同一邏輯層次上的“維持”。十幾年前兩岸“現狀”只是“分治”,目前卻處在被“分裂”的危機之中,難道也要“維持“下去嗎?!
因此,所謂“維持現狀”,不過是美國人為兩岸設定的一個“維持”美國獨家戰略利益的騙局而已——拙劣卻陰險的騙局。實質上,包括“和平統一”在內的任何統一方式,美國都不會輕易接受,而“臺獨”仍在瘋狂推進,中國大陸必須正視這一現實,決不能再被一個“莫須有”的“維持現狀”所迷惑。(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相關新聞地址:
http://tw.people.com.cn/GB/14811/14869/6340269.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