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勞動生產率不及歐美
福間大介
“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最低。”根據這項統計結果,經濟界提出了改革白領階層勞動方式的強烈要求。
負責推進信息化的財團法人“社會經濟生產性本部”去年發表的一份各國勞動生產率比較報告顯示,日本在經合組織的30個成員中排名第19位,在7國集團中連續11年墊底。
政府的規制改革會議21日發表了一份意見書,主張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認為對勞動者的保護越充分,勞資合同越靈活,生產率就會越高。
政府在上個月底還提出了把生產率提高50%的目標,同時發表了一組數據,顯示過去10年日本的生產率年均增長1.6%。政府的近期目標是在2011年之前。讓生產率的年增幅提高到2.4%。
勞動生產率的計算方法是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總就業人數。一個國家的勞動者創造的附加值越高,說明其勞動生產率越高。但是,決定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深尾京司教授和學習院大學的宮川努教授都認為,信息技術方面投資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較大。
就像檢票的自動化讓車站精簡了不少工作人員一樣,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均生產率。美英兩國 2004年對信息技術產業的投資額均為1995年的4倍左右,德法兩國則為2.8倍,而日本只有1.9倍。
深尾教授指出:“設備投資、組織結構的效率會給生產率造成很大影響。并不是說,只要勞動者拼命工作就能提高勞動生產率?!?/p>
此外,非正規雇傭方式的流行似乎也與勞動生產率有一定關系。短期合同工在日本總就業人數中的比例在2000年至2004年平均達到24.8%,在經合組織中排名第三。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在像日本這樣短期合同工與正式員工工資差距過大的情況下,短期合同工的勞動生產率自然低于正式工。
從業種的角度看,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也是參差不齊。擁有豐田汽車等全球知名企業的日本制造產業,勞動生產率排名在經合組織中位居第三。但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比其他產業平均低20%。服務業給日本的勞動生產率“拖了后腿”。
明治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近藤隆華說,在日本,親切禮貌地待客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沒有西方國家的“小費文化”。因此,日本高質量的服務很難如實反映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生產率也就一直在低位徘徊。
上世紀50年代,日本曾發起一次趕超歐美提高生產率的運動。當時,還對勞資合同制定了三個原則。第一、增加長期雇傭;第二、推進勞資合作:第三促進公平分配。
此后,日本取得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叵脒^去讓人們有這樣一個共識,即要提高生產率,勞動者的齊心協力和工作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
?。ㄕ?007年5月23日日本《朝日新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