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產(chǎn)主義受害者紀念碑」,臺灣出資一半
臺灣中時
臺北駐美代表吳釗燮在華府「共產(chǎn)主義受害者紀念碑」的落成典禮上。和布希總統(tǒng)相遇,自我介紹為「臺灣大使」,布希答說:「有你在這里很好」(It’s goood to have you here)。臺灣的媒體對這一新聞頗為渲染,聲稱是臺灣和美國斷交以來,駐美代表和美國總統(tǒng)首次在公開場合握手言歡,具有高度象徵意義。其實不然,早在雷根任內(nèi),當(dāng)時的駐美代表錢復(fù)和副代表胡旭光,就曾在美國保守派人士的集會上,透過事先安排,在小型酒會上和雷根見面并交談,只是那時美臺關(guān)系敏感,對這等事情不愿張揚而已。丁懋時做駐美代表時,更堂而皇之的帶著李登輝的女婿賴國洲夫婦到白宮晉見老布希總統(tǒng)呢!
記者提起以上舊事,并非要抹煞吳代表為突顯臺美關(guān)系所作的努力,而是把真相向讀者交代一下。
吳釗燮能在前一場合與布希巧遇簡短交談,也并非得來全不費功夫。「共產(chǎn)主義受害者紀念碑」雖由美國國會立法建造,卻非美政府出錢,而是由民間團體集資營造的,臺灣是捐助的最大金主,據(jù)了解臺北外交部和民主基金會所捐的款項約在二十五萬到五十萬美元之間,幾達全部建造費用的一半。作為這樣金主的駐美代表,在落成典禮上吳釗燮自是要被安排坐在顯著的貴賓席上。至於能否在這一場合上見到布希并握手,則是沒有把握的事,得看運氣。
吳的運氣不錯,首先主辦當(dāng)局雖邀了布希總統(tǒng)出席紀念碑揭幕儀式,但不確定他會不會來,直到上星期白宮才回話說是總統(tǒng)會參加。可是在這種場合上布希致詞完畢後,會不會走下臺來與聽眾們握手并致意,完全存乎總統(tǒng)的一念之間,他可以在講完話後揚長而去,也可以走下臺去和與會者略事寒喧。
顯然十二日布希的心情不錯,選擇了後一模式,吳釗燮恰好坐在第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於是首當(dāng)其沖的與布希握了個手,并表達了對布希支持臺灣民主的謝意。布希的回應(yīng)無關(guān)痛癢,卻很得體,說是「有你在這里很好」,言簡意賅,一切盡在不言中。
對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吳釗燮可說是經(jīng)之營之,有備而來,特別帶了多年來一直為駐美代表攝影的代表處職員譚建國,站在自己的身後,當(dāng)布希與吳釗燮四目相射兩手相握的一剎那,譚建國立即按下快門,攝下這一歷史鏡頭,盡管吳背對著相機,畫面不盡理想,但還是勝過千言萬語,所謂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也。
到此為止,吳釗燮的表現(xiàn)可說是零缺點,可圈可點,如硬要吹毛求疵的話,那就是他自我介紹為「來自臺灣的大使」。事實上,吳釗燮當(dāng)然是臺灣駐美大使,代表處的官員們和一些美國友人都是稱他大使的,只是他正式的官銜并無大使之稱,而是駐美代表。
吳在布希面前自稱大使,可能會給美國帶來一點麻煩,那就是中共心里不爽,到國務(wù)院抗議。果真如此,國務(wù)院只好搬出一個中國、與臺灣并無官方關(guān)系、沒有所謂臺灣大使那一套說詞了。
這不是說中共不喜歡的事,我們就不做,而是要避免無謂的干擾,自取其辱,我們也得顧及地主國和美國朋友的處境,少給他惹麻煩。就此而言,吳代表的大使之說未免操之過急,pushing the envelope(推擠信封)有點過頭了。
臺灣中時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