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是日本走向發達的基礎
劉軍紅
最近,日本經濟走過了歷史拐點,進入戰后最長的增長周期,但一般國民仍沒有實實在在的景氣復蘇感覺。經濟學家們把這歸因于“工資未能跟隨上漲”,導致個人消費沉悶,景氣復蘇缺乏內需支撐。
實際上,工資的提升是日本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基礎。自1955年戰后日本經濟正式起飛后,日本政府就確立了較為科學的工資體系,使工資水平與景氣狀況、生產率上升率以及物價上漲率保持聯動關系,確保了內需及時擴張,奠定了由“發展”走向“發達”的制度基礎。
進入60年代,池田勇人政府又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進一步將工資管理體系納入國民經濟增長體系,并及時啟動了“企業養老金制度”,確立了“國民養老金制度”和“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使國民收入增長有了制度保障,極大地刺激了國民消費,初步培育起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架構。
這些制度保障,對于當時形成日本社會的“三大神器”(電視機、洗衣機、冰箱)時尚,以及后來的“我的小汽車、我的住房”等新消費浪潮,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而新型的消費浪潮,又成為支撐日本經濟持續高漲的重要支柱。結果,只用了7年,日本就提前實現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到1973年甚至增加了2倍。此后,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形象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像換了個國家一樣”。
而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一度表現了典型的“泡沫崩潰綜合癥”:從實體經濟上看,企業呈現設備過剩、雇傭過剩和債務過剩的“三過”局面;而金融經濟方面,鑒于土地、住房等不動產全面貶值,銀行不良債權暴露,金融信用緊縮,導致股價低,國債收益率低,日元匯率低的“三低”狀態。在此背景下,職員工資下滑,個人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收益縮水,一般國民收入急劇下降,內需缺乏活力,景氣遲遲難以真實復蘇。
自1992年,日本政府連續出臺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政策,刺激景氣,仍未能挽救日本經濟陷入10年衰退的命運。尤其是,在日本經濟衰退過程中,全球化和地區化大潮涌動,迫使日本經濟改革不得不注重應對全球競爭新形勢。企業為確保全球競爭態勢,全面清除泡沫沉渣,減少過剩的設備,大規模裁減正式員工,同時,削減員工工資,追逐企業利潤。結果,到今天,景氣雖走過歷史拐點,企業收益也連續呈兩位數上升,但人均工資總額卻連年下降。2006年11月,日本經濟進入戰后最長的增長周期,而總體工資水平仍未形成上升勢頭。員工工資與企業收益明顯脫節,使經濟增長無法實現內需支撐局面。這是導致當前日本經濟“有景無氣”的根本原因。
對此,就連一向代表資方利益的日本自民黨都感到了現實危機。年初,針對每年春天進行的勞資談判(日本稱之為“春斗”),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甚至直接呼吁大企業要切實給員工加薪,被戲稱為“工會干事長”。這反映了日本執政當局已經意識到國民收入增長的迫切性。甚至,中川秀直在他的《GDP1000萬億日元》一書中,將國民收入與景氣同步增長,視為經濟安全的根基之一,被稱為“中川版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關鍵一環。目前,日本的個人消費總額約為280萬億日元,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60%,雖然其變化幅度較小,但其基數大,稍有變化,就會對經濟增長構成不可低估的影響。在此,完善就業、工資體系,成為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制度建設。
“經濟是為人而存在的”,這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哲學。而政府的經濟對策,說到底就是要給每個國民帶來現實的富庶生活,正所謂“經世濟民”才是“經濟”的真諦。從發展經濟學上看,實現由“發展”到“發達”的歷史跨越,可謂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夙愿,但多數“后發國家”并未如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國未能在經濟起飛后,及時建立與景氣聯動的“就業、工資體系”,導致“經濟增長”、“生產率的提高”與“工資水平”相互脫節,抑制了內需擴張。戰后日本經濟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與教訓,或可為我們提供一種有益的啟示。▲(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