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研究世界大國比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家擴張的極限,以及它們能守住的底線和它們守不住的底線。這些在世界大國沖突的歷史中就可以找到:在幾百年的國家擴張史中,它們每次在哪里失敗,在哪里成功,在哪些地方就過不去了。經過歷史比較發現,英美海權國家必須死守的線大概就是從大西洋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的這條線;美國則是從夏威夷西進太平洋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這條線,臺灣不在美國必須死守的戰略底線上,因此美國不會為臺灣,遑論東北亞做出重大犧牲,真要硬干,結果犧牲的只能是美國自己。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告訴塔夫脫總統說,東北亞那不是美國可以拿下的地方,美國的力量到不了那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就沒有從阿拉斯加打日本,因為它知道從那里出擊遠離美國生命線,因而戰略價值不高。富蘭克林·羅斯福認為:東北亞是俄國、中國和日本的勢力范圍,美國在這里介入將一無所獲,因為這里已超出美國的力量極限,因而美國不應在此投入戰略力量。
體力與體重之比乘以地球引力系數,便是人跳的高度。同理,國家戰略能力與國家資源存量之比乘以國際地緣政治體系給予該國可發揮的空間,同時它也是該國戰略運用和利益擴張的底極限。找到了世界大國的戰略底線和極限,也就知道了哪里是我們中國的戰略張力的底線和極限。戰略目標如果超出了國家能力,結果就是自己所獲便是打倒自己的原因,這是歷史上所有的帝國無一成功的原因。“大國崛起于地區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擴張。”所以國家戰略目標不能制定得太遠。未來中國需要一部全球治理的《資治通鑒》。
據此,我在俄烏沖突一開始就說:觀察俄羅斯與烏克蘭乃至與北約博弈的結局,如果中俄戰略伙伴合作關系無間,普京——戈爾巴喬夫則另說——完勝,沒有懸念,正如昨天蘇聯與納粹德國沖突,斯大林完勝沒有懸念一樣。同樣的道理,中國統一臺灣的成功及美日干涉中國統一事業的失敗,也無懸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