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我軍在北京組織新聞發布會,會上,空軍代表確認,第十五屆中國航展期間,殲-35A將正式亮相,至此,我國躋身世界上唯二擁有“雙隱”戰機的國家之一。
而同一時刻,大洋彼岸,正值美國大選的投票日,哈里斯和特朗普的選戰進入決戰階段,新任總統即將決出。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我軍每一款高精尖裝備出鞘的時機都十分“湊巧”。
就拿2011年殲20首飛舉例,當時正值美國防部長蓋茨到訪后幾個小時,聽到消息的蓋茨,神情十分復雜。
因為在來之前,他剛放過話,中國人在2020年前不會擁有隱身戰斗機。
再比如今年的東風31AG洲際導彈試射,也正值以色列挑釁我維和營地,菲律賓準備安裝美國中導系統,美俄試射洲際導彈發射接連失敗的微妙時刻,12000公里外綻放的煙火和浪花告訴了全世界“你們不行,我行”。
東風揚劍,瞬間讓某些意圖不軌的國家變成了“乖孩子”。
而這次的殲35,之所以挑這個特殊的時間點發布,很大程度上,也是告訴一洋之隔的對面,你有F22,我有殲20,你有F35,我現在也有殲35,而且,我更先進。
所以,無論誰上來,勸你冷靜點。
而中國空軍能有如今“高低搭配”“雙隱俱全”的成就,是一代代軍工是頂著冷戰兩大強國的封鎖,排除萬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的。
今天我正好珠海拍航展的視頻,J-35出來亮了個相,我沒抓。
那么趁此機會,聊聊中國空軍的發展歷程,再聊聊殲35強在哪里。
01
1949年的10月1日,開國大典伴隨著人民的歡呼,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天空中,戰機呼嘯而過,但美中不足的是,一共只有17架。
17架戰機,在這么隆重的日子里,顯得過于寒酸。
于是,周總理想出一招,讓9架性能最好的P-51從天安門飛過去以后,繞回來再飛一遍。
這就是我們當年的航空事業真實的寫照,一窮二白。
為了扭轉這個局面,1951年的8月,我們制定了航空發展計劃,要在3到5年內,由修理走向制造。
但初生的新中國百業待興,工業基礎十分的薄弱,想獨立完成這個目標也并非易事。
好在,抗美援朝讓我們得到了蘇聯的援助,從基礎為零,直接進入了噴氣時代。
1956年,我國仿造米格17,制造出了殲5戰斗機,從此,我們掌握了噴氣戰斗機技術。
緊接著,1964年和1967年又分別仿造米格19和米格21造出了殲6和殲7戰斗機。
而且,由于殲7是超音速戰機,所以當年我們也是邁進了世界先進空軍的行列。
如果只看這些,大家是不是覺得,共和國空軍“出道即巔峰”?
但誰也沒想到,之后的日子里,殲6殲7,居然用了幾十年。
為什么?
因為制造和研發,是兩碼事,而我們的航空研發底子,太弱了。
最開始有蘇聯作參考,我們靠仿造能生產優秀戰機,問題在于,蘇聯專家只講制造,絕口不提設計。
本著未雨綢繆的原則,1956年,我們開始了自主設計的探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一共92人,平均年齡不到22歲,設計室主任就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一代宗師,時年39歲的徐舜壽。
果不其然,中蘇交惡后,我們徹底失去了技術來源。
北方,蘇聯大兵壓境。
沿海,美臺空軍虎視眈眈,高空偵察機在我境內頻繁活動,而我們又沒有能夠進行攔截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只能靠防空導彈被動防御。
航空自主,刻不容緩!
但彼時,國內也處于困難時期。
不過,這難不倒我們的研發人員。
當時,條件非常簡陋,他們工作基本都在車間的地下室,而住的也是臨時搭建的雙層板床,在現在看來,這幾乎就是監獄甚至三和老哥級別的生活水平。
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英雄的研發人員,硬是用筆手繪出了11400多個零件,研制出了我國第一款高空高速戰斗機,殲8。
在此期間,也遇到了許多問題。
比如,跨聲速顫振。
一旦處理不好,必然會導致機翼斷裂,空中解體的慘劇。
但當時,由于條件有限,無法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于是時任總設計師的顧誦芬不顧危險,坐在殲教6上跟著殲8一起飛,抵近用肉眼去觀察機身后側的氣流分離方向,兩機距離極近,可以說,稍有不慎,就是機毀人亡。
但最終,顧總師就靠著這雙火眼金睛和舍生忘死的勇氣,替殲8“糾了偏”。
1979年,殲8設計定型,走出了中國航空工業自立自強的第一步。
02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我們突然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
電傳飛控系統,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先進的氣動布局等等新技術已經被應用在F-15,F-16,幻影2000這些新銳西方戰機上了,也就是說,西方已經用上了四代機。
我們剛剛定型的殲8,出道即落后。
而當時,我們資金不足,技術不足,那么在周邊局勢緩和,優先發展經濟的大背景下,是否還要追逐世界先進水平呢?
眾人莫衷一是。
最終,鄧公拍板——
搞!人民空軍,要未雨綢繆!
于是,殲10項目上馬,代號,10號工程。
時間僅僅過去了十多年,90年代,冷戰在蘇聯的轟然倒塌下宣告結束。
果不其然,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后,我國地緣環境驟然惡劣,曾經的合作伙伴美國,成了如今的大敵,國防壓力驟然提升。
同時,海灣戰爭帶來的震撼猶在眼前,正當我們絞盡腦汁從俄羅斯搞到了24架SU-27,有了超視距空戰能力之際。
1997年,美軍F-22隱身戰機試飛成功。
相比之下,1998年首飛的國產殲-10,甚至沒能讓全世界多看一眼。
是的,正如二十年前,我們以為自己追上了,卻又瞬間被拉開了一個時代。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是一個每期《艦船知識》必看的軍迷。
可以說,整個軍迷圈子都迷茫了,即使是最樂觀的那部分,也只敢幻想殲8殲10大戰F22,機海戰術十換一。
緊接著,2001年,又發生了南海撞機事件,王偉同志不幸犧牲。
“81192,請返航!”
“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
帶著這份信念,人民空軍咬著牙繼續埋頭發展。
終于,在2004年殲-10設計定型后,五代機的制造方案提上了議程。
為此,總裝備部與空軍聽取了成飛和沈飛兩家的預研報告。
沈飛當時拿出的是與俄羅斯合作的成果,邊條翼三翼面形式的新一代戰斗機氣動布局。
成飛是延續了殲10戰斗機中距鴨翼式的布局。
后來,成飛方案取得勝利,殲20上馬。
而落馬的殲31(現殲35),也并未胎死腹中,而是在沈飛自掏腰包的努力下,進行改進與驗證。
而反觀杜蘭特,不是,反觀我們的競爭對手美國,在冷戰結束后,美軍“天下無敵”的印象不僅傳遞給了世界各國,就連美國的統治階級自身也陶醉在潑天的“文治武功”中無法自拔。
F-22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更是口出狂言:F-22領先全球,放眼50年內,沒有敵手。
其實,從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發展水平來看,也不怪他狂,因為五代機對于四代機的優勢實在堪稱碾壓。
因為哪怕在美國人自己組織的實兵對抗演練中,也被F-22打了個144:0。
那么,為什么五代機這么強?
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隱身性能。
在吸波材料和氣動外形的加持下,五代機能夠大大降低雷達的探測能力,從而在空戰中實現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開火、先敵脫離的優勢。
這里還是拿F-22舉例,它的正向雷達截面積只有0.1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大點的碗,而號稱“四代半”最強戰機的俄羅斯Su-35卻足足有15平方米,差了150倍。
這也意味著在空戰中,F-22在Su-35的雷達上完全是一片空白,而F-22憑借超態勢感知能力可以在100公里外使用最遠探測距離240公里的AN/APG77雷達從容鎖定蘇-35,并發射120公里的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將其摧毀。
而到死,Su-35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所以,哪怕你四代機有再好的發動機,再強的推重比,再逆天的機動性,看不見敵人,也只能被動挨打。
這就是五代機最核心的競爭力——
在對手的雷達面前,直接遁形。
那么,五代機是怎么做到的?
我們知道,雷達之所以能發現目標,是因為雷達發出電磁波后,遇到目標后會反射。
所以既然雷達要發現目標,就要收到反射波。
而隱身戰機之所以能隱身,就是盡最大能力減少這個步驟的反射,這個是通過氣動外形和吸波材料共同促成的。
一般對于五代機研發來說,氣動外形是最好突破的技術難點,而最大的難題在于吸波材料。
F-22用的是非共振磁性雷達吸波材料,主要成分是氧化鎵與銀。
它是以磁性材料為基礎,專門為吸收某一頻率的雷達波而設計的。
不過這東西雖然吸波能力強,但是不僅有劇毒,價格極其昂貴,維護也極為麻煩,還必須待在呆恒溫恒濕的機庫里。
就這樣,還總出起泡、掉皮這類的問題,非常“嬌貴”,每小時綜合飛行成本高達3.5萬美元。
美軍地勤為戰機重新鋪設修補隱身涂料
有人可能說了“不就是氧化鎵和銀么,自己調不行嗎?”
也不是不行,但這個難度約等于小學生搓核反應堆。
因為不止有材料問題,這里邊熱處理、儲存環境,加工環境,材料配比,催化劑等等環節,都是美軍保密的,得自己通過無數次試錯去做,即便是大國,沒有十幾年的不間斷摸索和材料學領域的積累,也是摸不到門檻的。
所以這些東西的制造,當時只有美國人吃透了,對于美軍而言,“人有我無”,那無敵的就是我了。
因此,美國軍方覺得自己穩了。
于是,2009年7月,美國參議院對F-22隱身戰機的存廢問題投票,投票結果為58:40。
F-22猛禽停產,生產線關閉。
美國眾議院也在幾天后確定,F-22最終數量為187架。
時任國防部長蓋茨也聲稱,中國在2020年之前不會擁有隱身戰機。
03
然而僅僅兩年后,2011年1月11日,殲20振翅,不僅實現了我國空軍從四代機向五代機的巨大跨越,也震驚了全世界。
那我們又是怎么攻克隱身涂層這個技術難題的呢?
答案是我們選擇了和美國人不同的技術路線——超材料隱身涂料。
什么是超材料?
在央視《大國重器》紀錄片中提到,超材料是南京的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搞定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夠改變所接收無線電波回彈的方式,讓電磁波在它的表面向近乎平行的方向進行折射。
簡單來講,就是直接把來的電磁波通通吃掉。
如果說美國人解決的是反射波長問題,那我們就是直接解決了反射問題。
畢竟,沒有反射就不會被發現,我們算是直接開創了一種新的隱身手段。
于是,靠著超材料配合涂層通電技術,我們把戰機的隱身性能又拉到了一個新高度,能對所有波段雷達和紅外探測隱身,而且由于不需要像F-22那樣“嬌貴”,有事沒事就得刷層涂料,所以我們的五代機不僅成本更低,性能上限更高,維護費也更便宜。
不過,故事并未就此結束,如果說殲20的問世主打的是“人有我有”,那么殲35的出現,就是“人有我優”。
眾所周知,我國航空工業一直都有“心臟病”,也就是航空發動機跟不上先進戰機研發的腳步。
而這次,殲35在沿用了殲20隱身路線的同時,還在發動機領域給了大家一個驚喜。
這就要聊聊殲35上面的渦扇19發動機了。
2023年,渦扇19發動機的總工程師黃維娜在中國航空推進技術論壇上表示,渦扇19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在9.5KN至10KN之間,推重比約為9.5至10之間。
同時,根據香港文匯報整理中航工業的資料,殲35最大起飛重量35噸,和32噸的美軍F-35基本屬于一個級別。
而且,單就最大速度,2.2馬赫的殲35就把最大1.6馬赫的F-35甩了不止一條街,可以直接和美軍以機動見長的四代重型艦載戰斗機F/A-18大黃蜂看齊。
而大黃蜂戰斗機配備的是F414發動機,其單發也只能提供9.1噸的推力,卻已經是美軍現役中推力發動機中的佼佼者了。
就此而言,我軍在戰機小涵道比中等推力發動機領域,已經超越了美國。
而除了發動機之外,殲35的隱身性能也得益于我們的超材料技術路線,比F-35的0.065平方米的雷達反射面積小了85%以上。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一旦有中美海軍艦載機遠洋較量的時候,我們的殲35能夠先敵發現,先敵進攻,而對面的F-35很有可能直到發現導彈來襲,都無法確定我殲35的具體方位。
再加上雷達航電導彈的進步,殲35這臺中型機,完全可以用更小的體型,達到重型機的作戰性能。
此外,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透露,由于大規模應用了3D打印一體成型技術,殲35的成本還會在量產過程中越來越低。
因此,以目前公開的技術指標,我們完全可以把殲35推上全球最強艦載機的寶座,并且未來升級潛力深不可測。
同時,比起純粹的空優機殲20,價格更低,更傾向于多用途的殲35也有著更大的國內外潛在市場,更有希望在高端裝備領域,為我國賺取外匯。
未來,我軍在五代機裝備上,將完成高低搭配,海空配合,殲35艦載機負責航母戰斗群的防空,殲20戰斗機則專門負責擔負戰區的制空權的爭奪,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可以說,殲35的問世,徹底補齊了我空軍戰斗機的最后一塊短板,這也將是被載入人民空軍史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從前,我們在追趕,是“人有我追”。
以后,我們在超越,是“人有我優”。
而這,正是一代代領導人高瞻遠矚的計劃,一代代航空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研究,才為我們撐起了這片祖國的天空。
“以后,美國人的偵察機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我們,在前進!”
“81192,你看見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