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拜登政府很可能在近期推出新的關稅措施,對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提高關稅,關稅提升的幅度可能超過3倍,最終達到100%的關稅比。除了在新能源領域針對中國之外,拜登政府的這一項新關稅還將涵蓋中國的半導體、太陽能設備以及醫療用品。
對此,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5月13日的訪談中,對此做出了解釋。她表示美國政府的政策是具有針對性領域的,而不是對中國征收廣泛的關稅,因此這并不是拜登政府采取對華“脫鉤”的一部分。
不過耶倫并沒有告知美國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采取對華關稅打壓措施的具體原因。不過這一點耶倫在4月份接受CNN采訪時有過具體的闡釋。當時耶倫表示,美國擔心中國的“產能過剩”,可能會導致大量商品被出口到美國,這一點不僅僅美國感到擔憂,同時感到擔憂的還有歐洲、日本以及印度等國家。
耶倫批評中國“不公平”經濟政策,通過打壓美國和其他國家在中國的外國公司,通過產業補貼的方式導致過度生產,并且扭曲了全球新能源市場。
基于這一邏輯,所以拜登政府將會對華新能源電動車采取貿易制裁措施,這一措施很有可能在5月15日出臺。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拜登政府的這一舉動是防止中國在某些領域,對美國構成“戰略競爭”的威脅。
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卻一邊希望繼續加大對中國制裁的范圍和力度,但卻不希望中國進行還手。耶倫在5月13日的采訪中表示,美國希望中國不要就美國制裁新能源電動車做出過激反應。
可以說在涉及到中美貿易每一個層面的動作和表態,都凸顯出了美國的雙標做法和霸權邏輯。一方面,美國可以借著“國家安全”、甚至是所謂的“產能過剩”,來對中國的制造業進行制裁,甚至想要借此打壓中國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美國卻要求中國不要采取反制性措施,因為這會讓美國遭受損失。言外之意就是,美國可以打人,但被打的人不能還手,屬于是既當裁判又當拳手。
但是,在外界看來,美國政府如果推動這一政策,極有可能導致中國的劇烈反應。因為新能源電動車是中國近十年來的主攻方向,并且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了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這將會成為中國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領域。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美國的這一舉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甚至不可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一方面,中國依舊在全球產業鏈結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圍內依舊有著巨大競爭力,因此美國很難憑借這一舉動對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產生有效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在技術創新以及產品質量問題上也得到了顯著改善。換言之,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在經過十年時間的發展之后,中國不僅僅在規模和成本上占據優勢,在技術上也并不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也是發達國家很難與中國新能源電動車進行競爭的關鍵原因。
除此之外,在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美貿易在過去5年里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縮水情況,中美雙方對對方的依賴程度都在不斷降低,已經低至歷史最低水平。這也意味著即便美國采取更強硬或者更廣泛的制裁行動,但其邊際效益其實只會越來越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采取對華強硬行動,非常有可能導致歐洲國家效仿,尤其是與美國保持密切關系的國家。這些國家如果在貿易問題上和美國趨同,這的確會對中國的外貿產生一定的影響。
除此之外,這也會對全球貿易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因為從性質上來看,這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外在體現。如果歐美都采取類似措施,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將走向崩潰,這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對外出口,還會導致全球產業鏈紊亂,間接推高全球制造業的生產成本。
一言以蔽之,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情況下,選擇了采取“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對此,中國應該采取更多措施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推動全世界貿易體系的健康向前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