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美關系的前景是什么,對此,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認為應該“重回正軌”,有人認為將形成“競爭”+“合作”簡稱“競合”的局面,也有人認為將爆發激烈的軍事沖突,甚至是一場全面的戰爭,還有人期盼著風雨過后綻放彩虹,等等。各種設想大相徑庭、各異其趣。
我們認為,今后一個階段之內,中美關系將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中美政治關系日將趨惡劣
國家間的政治關系是雙邊關系中最重要的內涵與支撐。從這個問題看過去,中美關系已經不堪收拾。霸權當局不但已把中國當做戰略上對手,更把中國當成政治上的敵人,在政治上已經把中國共產黨污名化、惡魔化,將其描繪成洪水猛獸、魔窟淵藪。正是在這樣的定義下,據報道,美國當局已經采取實際舉措,禁止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家屬進入美國進行訪問活動,限制美國社會同中國共產黨打交道。事實上,霸權當局從未掩飾他們的政治態度,他們從感情到理性都極端厭惡中國共產黨,對這個黨沒有什么好感,對這個黨在中國執政也沒有任何好感。一些中國人曾試圖向美國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做出說明解釋,認為他們敵視中國的原因在于對中共的誤讀、誤判,因而希求他們在讀懂中國共產黨基礎上進一步讀懂中國,以此化解中美之間的對抗,竊以為,這完全是徒勞之舉。如果說在中美關系比較熱絡的時候可能還一定程度掩蓋修飾霸權當局政治態度的話,那么在戰略競爭的大背景下,美國當局將撕下一切政治偽裝與外交面紗,直接在政治上宣判中國共產黨的死刑。
在這樣的政治關系下,中美之間將無法建立任何信任,事實上也談不上尊重,美國當局如此對待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的最高領導究竟是怎樣一種真實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表面上畢恭畢敬的樣子不過是虛偽的姿態而已,所謂“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正當發展權利”也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的舉動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前不久,耶倫對中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訪問,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忘記在政治上羞辱中國,耶倫在中國還沒離開的時候就聲稱,美國同中國之間的分歧只是同中國政府之間的分歧,而同中國人民之間沒有分歧。儼然乎美國政府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對中國政府進行正式訪問的時候居然說這樣的話,等于開誠布公地將中國政府羞辱了一番。
其二,中美軍事關系將日趨對抗
美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職能是什么,對此每一個霸權統治者都能毫不猶豫地回答出來,那就是“征服”。應該說,這是典型的帝國思維,也是典型的西方邏輯。不同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美國并沒有哪一塊國土需要保衛,也沒有誰試圖去占領美國,簡單地說,就是美國不需要保衛。但是,霸權帝國卻迫切需要不斷地去“征服”,尤其要征服那些敢于比肩于美國的武裝力量,要征服那些敢于藐視或無視美國的力量,以維護霸權統治者經常掛在嘴邊上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這其中的“規則”,就是“美國第一”、“美國至上”和“美國統治與主導一切”。
在這樣的邏輯之下,中國理所當然也理之當然地成為美國所打擊的對手和戰勝的敵人,不管中國怎樣做都是這樣,不管有沒有臺灣問題也一概都是這樣。具體辦法,一是加強對中國的軍事圍堵,對中國編織越來越嚴密的軍事包圍網,二是開啟新的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全力奪取軍備優勢;三是對中國持續發起挑釁,力爭把中國的軍事進取活動壓制在萌芽之中。
在霸權如此這般的目標與訴求之下,中美軍事關系注定將日趨惡劣,將在對抗的道路上愈走愈遠、愈陷愈深,這是不可逆轉的戰略進程。不管美國軍方怎樣設計安排同中國軍方的溝通、協商與交流,都不過是戰略競爭中具體手段的運用而已,而目的則始終如一,那就是對中國訴諸武力。在中美浩大的戰略競爭當中,霸權的武裝力量絕不會當看客、做旁觀者,而必將得到充分的運用,也必將充當遏制中國的戰略主力與力量中堅。隨著軍事對抗的加劇,中美武裝力量之間爆發直接沖突的危險也日益加重加大。
盡管如此,但今后一個時期內中美爆發大規模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迄今為止霸權并未擁有必勝的把握,對中國還難以獲得壓倒性的戰略優勢,特別是由于俄羅斯強有力的牽制,全球戰略力量還存在脆弱的平衡與均勢,美國還需要拼命地掙扎才可維持霸權的主導地位,因此一段時間內還不敢對中國遽下殺手,或者同中國拼個魚死網破,但如果俄羅斯完全垮臺徹底倒下,則情形就很不好說了。
但是,中美兩國之間局部戰爭與沖突的危險與日俱增,并在今后一個階段將達到臨界點,一旦越過這個臨界點,接下來很可能將接連爆發一系列局部戰爭,其程度與水平將超過眼下的俄烏戰爭。在這樣的局部戰爭中,中國贏得越大,中美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小,時間段上也越能往后推遲,其情形將類似新中國建國后的一個時期。
其三,中美之間的商業關系將繼續維持下去
有人經常描述說,中美關系十分密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彼此之間有強大的紐帶,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云云。其實,如果把這樣的說法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則十分貼切,但如果放大到整個中美關系當中,則十分荒謬。說起來可憐,冷戰結束以后,盡管一些“專家”“學者”把中美關系吹噓得很厲害,鼓噪得相當地高大上,一個時期里什么“戰略互信合作”之類甚囂塵上,還一度要“風雨同舟”“殊途同歸”,但事實上中美關系就是互相利用的商業關系,所謂的中美關系強大紐帶,也完全是建立在金錢利益的基礎上。發展到現在,中美商業關系規模龐大、內涵豐富,相當一些中國人以及美國的利益集團都拴系在這條紐帶之上,正所謂利益決定立場,因而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美兩國經濟社會都發生了重要的政治與戰略影響。
首先是美國需要這樣的中美商業關系
過去有人經常講什么做大中美共同利益的蛋糕,以筆者的觀察,美國方面怎樣做中美共同利益蛋糕不得而知,但美國一直在極力瓜分這塊蛋糕,則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具體的載體與平臺就是中美商業關系,包括吸收大量中國人的資金、享用中國所生產的廉價生活用品、在中國市場賺取超額利潤等。中美貿易戰之初,曾有一些“專家”、“學者”斷言貿易戰打不起來,因為基于市場觀察,美國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中國產品,在這些人看來,這樣一種嚴重依賴狀況怎么能打貿易戰呢?
如果僅從商業的視角看問題,邏輯的確如此。但霸權國家的戰略邏輯卻同那種“以經濟為中心衡量一切”的思維大相徑庭。從霸權固有的冷戰思維出發,中美之間的新冷戰非打不可,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也非打不可。正因為這樣,因此中美貿易戰終于打了起來,從特朗普時期一直打到拜登時期,預計今后還將繼續深入發展下去。以為戰略競爭之下美國會中止針對中國的貿易戰,完全是十分幼稚的幻想。
但是,美國又確實需要來自中國的各種廉價產品,由此所塑造的“蛋糕”十分香甜誘人,寄生性空前嚴重的霸權難以拒卻這樣的誘惑,其國內生產結構也難以拒卻這樣一種中美經濟關系。因此,盡管貿易戰打得已經轟轟烈烈,也打得累月經年,但中美雙邊貿易額依然居高不下,彼此之間的商業往來依然活躍。一邊打貿易戰,一邊發展商業關系,預計這樣的一種狀態還得在中美之間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其次是中國需要這樣的商業關系
中美經貿關系對中國很重要,無論是國家層面、集團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牽涉切身的實際利益。在國家層面而言,中美經貿關系占中國對外貿易的很大比重,穩外貿需要穩定中美貿易關系,進一步擴大開放也需要穩定中美經濟貿易關系;在集團層面而言,中國相當一些新興資本集團同美西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經濟貿易聯系則是其中的基礎,基礎不能動搖;在個人層面而言,中美經濟聯系關乎很多人的身家性命,尤其在資本與金融領域,情形更加嚴重,因此只能精心維護倍加珍惜而不可受到任何沖擊破壞,否則改革開放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就將化為烏有,精心策劃的“狡兔多窟”方案就將毀于一旦。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維護和發展中美商業關系就成了中國對美關系中的最大公約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需要繼續發展中美商業關系。
最后是中美兩國都將致力于擺脫經濟上的依賴
既需要商業經濟關系繼續發展,同時在政治與軍事上的較量又日益深化,這種狀況導致中美兩國都致力于擺脫對對方的依賴,因為依賴就意味著短板,就意味著不利,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美國當局致力于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他們創造出“去風險化”這個新名詞,要在這樣的名義下,全面審查與審視美國對中國所依賴的項目、物品與技術,在此基礎上找到相應的替代方案。中國也在致力于擺脫對美國及整個西方集團的依賴,這項工作目前聚焦在高科技技術上,具體名目與名稱是實現高科技自主自立。鑒于中國經濟結構中外貿比重過大,經濟發展依賴對外貿易比較嚴重的情況,中國還要加強經濟“內循環”建設,構筑起經濟發展新的自主自立的體系,實現更大程度的戰略自主。應該說,美國方面的努力與中國方面所做的努力基本一致,雙方具有高度的共同點。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中美政治關系、軍事關系日趨惡劣,持續發展下去,會不會有朝一日摧毀中美商業關系呢?
我們說,這完全可能!就政治關系而言,中美政治上的對抗持續深入,中國將大量減少對美高技術產品采購,譬如有朝一日可能停購波音飛機;就軍事關系而言,一旦中美之間爆發戰爭沖突,中美商業關系即刻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中美兩國都在為有朝一日發生這樣的事情做相應的準備,只是各自的準備程度、水平與能力各有不同而已。
建立在上述對中美關系前景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具體談談中美關系有關“重回正軌”以及“脫鉤”與否等問題。
第一,中美關系“隨時變軌”
眾所周知,中美關系從來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和不同戰略環境的具體產物,歷史上曾經走出許多截然不同的行為軌跡,譬如中華民國時期的歷史軌跡,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時期的歷史軌跡,冷戰時期的戰略軌跡,以及冷戰后一個時期的軌跡等。現在,中美關系將要走出的是中國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歷史軌跡,從理論邏輯上說,這樣新的時期注定要走出中美關系新的軌跡來,不該也不會回到過去的任何一種軌跡上去。
從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看,中美關系事實上也從來沒有什么“正軌”,而是隨時變軌以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所謂正軌,不過是中國方面主觀人為的設定,是單方面的意見,中美雙方為此并沒有真正達成什么共識、有過什么約定,雙方都力圖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來打造自己所希望的中美關系,我們承認中美兩國之間確實有一些共同點,但也僅僅就是一些點而已,并且這些共同點還經常性遭到嚴重沖擊與破壞,并不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因而也難以據此形成什么軌跡。
可以說,隨時變軌是中美關系的基本特征,中美關系的隨機性突出地體現在軌跡上變幻無常。
第二,中美關系隨機之“鉤”
正如前文所述,中美關系也確實在許多方面都“鉤”在了一起,尤其是密切的商業經濟關系把許多事項、許多集團和許多個人“鉤”得十分牢固緊密,由此所派生的情感與價值之“鉤”當然也廣泛而深刻地存在,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不承認中美之間曾一度嚴重的掛上了“鉤”不行。
但是,僅僅承認中美之“鉤”而不承認這個“鉤”鉤得很離奇很荒謬也不行,因為就國家政治、軍事而言,中美關系無論如何都是對抗對立的關系而不是“鉤”與“聯”的關系,其基本發展趨勢是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劍指對方,這導致中美關系中也存在強烈的“脫鉤”動力,因此,不承認美國正在同中國搞“脫鉤”,以為美國還是舍不得中國,則是完全錯誤的認知。
一方面存在嚴重的鉤與聯,一方面又拔劍相向、互相刺殺,目前的中美關系就是這樣離奇怪異。
也正因為這樣,因此中美關系“脫鉤”與否并非有一定之規,而具有很強烈的隨機性。鑒于中美關系的主導權主要掌握在美國手里,今后一個時期中美兩國“鉤”與“不鉤”、“脫”與不“脫”將主要視美國的情況而定,霸權當局可能在需要的地方、領域與項目上繼續同中國“鉤”在一起,而且其需要排斥、打壓、遏制中國的地方、領域與項目上將毫不猶豫地同中國堅決果斷地“脫鉤”。
第三,關于風雨過后的“彩虹”
當前的中美關系風急雨驟、電閃雷鳴,這樣的狀態什么時候能過去,現在不得而知,因為都不知道風雨何時過去,當然也不知道風雨之后的彩虹什么時候可以到來了。
更重要的是,如同大自然的規律是風雨過后不一定就是彩虹一樣,中美關系暴風驟雨過后也未見得就能綻現什么“彩虹”出來,盡管這樣的愿望的確很美好,但考慮到中美兩國并非平等關系的嚴酷現實,綻現彩虹的概率恐怕更要低得可憐。現實的情況是,美國并不是平等對待中國,而是始終都把中國當做可以欺負與凌辱的對手,譬如美國從不承諾不向臺灣出售武器,但中國卻須承諾不向俄羅斯輸送致命武器;中國反復強調中美兩國要相互尊重,以誠相待,但美國就是不答應,一談到這個話題,總是顧左右而言它。坦率地說,這樣的關系很難讓人們涌起詩情畫意,并且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是,有關中美關系一切浪漫的詩情畫意,譬如“中美夫妻關系論”等,都已經被嚴酷的戰略現實碾得粉碎,這樣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值得深刻的汲取。
因此,有關中美關系的前景,簡單地描述與概括就是,鉤也鉤不住,軌要經常變,能把彼此間簡單的商業關系繼續進行下去就算不錯,眼下的這場風雨正越刮越大,什么時候結束還不得而知,至于風雨過后迎來的是什么,也許并不是彩虹,更可能是空前危險的驚濤駭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