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海軍情報局局長、中國通、美國海軍情報局首位負責中國事務的高級情報官邁克·斯圖德曼少將在一次會議發言稱,目前對付中國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先穩住中國,告訴中國美國不會插手臺海局勢;另一方面,美國通過拍攝、剪輯視頻和照片等手段,來“丑化突出”中國的“真面目”,強調中國所做的事情如何違反國際準則,搞臭中國的名聲,而中美戰略博弈的重點就是輿論戰。
言下之意便是,利用陰間濾鏡、惡意剪輯等方式,準備在輿論場上給中國來一個“美式套餐”。
此人參加過“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先后在美帝航母上擔任過空中情報官和負責情報的助理參謀長,擁有實戰經驗。此后,擔任太平洋司令部中國海軍情報辦公室的第一任主任,還成為美國海軍情報局的首位負責中國事務的高級情報官。2022年8月,升任海軍情報局局長,并兼任國家海洋情報整合辦公室主任,成為美國政府國家情報總監的主要顧問之一。
邁克·斯圖德曼一席話說得“大義凜然”,把目的表露得如此直白,真是裝都懶得裝了。
由此可以看出,國際博弈已經到了非同尋常的地步。
迄今為止,美帝已經形成了一套定位明確、巧詐多計的認知作戰體系,技術嫻熟地運用于各大輿論陣地。
這一傳統來自于可薩猶大。
可薩猶大將有學問的智者稱為“拉比”、“大拉比”。這些拉比往往都是長老會的元老,終日研究典籍,為自己的族群尋求生存智慧,并為可薩猶大塑造了一個類似于《論語》的處事規則、精神世界,謂之《塔木德》。
1895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與布洛伊爾將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癥研究》(又譯《癔癥研究》)并出版,奠定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基礎。
1900年,弗洛伊德又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此書雖然遭到大量批評,但卻帶火了精神分析運動。弗洛伊德周圍聚集了一批從事心理研究的年輕學者,包括阿德勒、蘭克、費登和榮格在內,他們共同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亦稱“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
1902年,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立了心理分析協會。
隨著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發展,一種通過輿論操控世界,對世界各國進行心理和精神攻擊的新型戰爭方式誕生了。
這種輿論戰方式不但適用于新聞、金融、商業等諸多領域,更可以用來瓦解對方的思想陣線、自信心、戰斗意志,乃至是政權。
可薩猶大財閥在文化輿論的操控方面可謂爐火純青。
他們首先通過入股的方式控制并壟斷了全球媒體,以便于控制世界的話語權。
例如,僅美聯社一家通訊社就為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家新聞媒介供稿,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新聞傳播矩陣和體系。而無數個“美聯社”則互相交織,構筑成了一道道無形的信息圍墻,以保持西方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明顯優勢。
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可薩猶大財閥操控美帝對內搭建了一條以官方媒體為主,民間媒體、第三方非政府組織、大型企業等為輔的交疊發聲宣傳路徑。
其次,建立各種國際機構、多種國際學術評價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基金、研究機構等多種方式資助拉攏學者、知識分子、科技人才、意見領袖,乃至記者、明星、富商,為其所用,充當代言人,精心培養“輿論水軍”,實施歷史虛無戰略、文化侵蝕戰略。可薩猶大站在幕后,手中的指揮棒指引著美國政府和各類社會基金會熱衷參與建立全球學術大國的權威效應,通過設置學術門檻和文獻使用標準等方式,向世界推銷帶有西式價值觀的各種科學理論,占據學術話語權。
表面上,美國校園處處標榜“思想自由”、“獨立思考”等教育理念,甚至宣稱不會開設任何價值引導課,但實際卻并非如此。美帝在政治、社會、法律、文學等方方面面的課程,從始至終都貫穿著美式價值觀教育,盡可能將來美留學之人都努力培養成“自己人”。
一些詆毀自己祖國、抹黑自己傳統文化的傷痕文學,特別受到他們的青睞。描抹得越是漆黑,就越容易獲得他們頒發的獎項。一方面,他們需要這些來顯示別國“不行”,同時對比突出自己的“高大”形象,既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又打擊了對手。
遠程畜牧業下養殖的慕洋犬曾經發表過不少文章來吹捧、美化西方和脫亞入歐的日本,例如:
吹捧西方人、日本人素質高,街上干凈衛生,沒有一點垃圾;
吹捧日本的工匠精神,宣稱日本工匠追求極致,以完美和極致為榮,大多一生只專注于一件事、制造一種產品,對于手藝的熟練精巧有著嚴格的自律,絕不讓有瑕疵的產品上市;
吹捧德國人工作嚴謹專注,高度自律,恪守契約精神,德國制造精益求精,“青島下水道神話”和“德國神奇油紙包”的傳奇故事更是一度甚囂塵上……
如此吹捧和夸大,結果如何呢?
結果,2021年日本曝出小林化工造假40年,日立質量造假30年。而日本制造業巨頭川崎重工也承認,旗下子公司存在200多起產品數據造假行為,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
德國也挖出了三千年前青銅劍,渾身無一點銹跡,還閃閃發光。
在可薩猶大財閥和美帝眼中,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他們迷信的是那種掌控輿論的權力。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直言不諱地表示,應當慷慨地支持美國新聞署和自由歐洲電臺,因為每在宣傳上花1美元,就等于在國防上花5美元。
在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美國帶領人類抵御災難、拯救世界的情節,而電影中的大反派往往都是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美國英雄光環加身,形象完美,反派則行為不端,通常相貌丑陋,壞事做絕,罪大惡極。
美國學者約翰·耶馬在《世界的美國化》書中這樣描述:
“美國真正的武器是好萊塢的電影業、麥迪遜大街的形象設計廠、馬特爾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生產線。”
美帝有宣傳部嗎?
沒有,但它的宣傳無處不在。
在所有的軟實力手段之中,輿論戰的破壞力堪稱最大。上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軍事力量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后倒在了“輿論忽悠”的槍口之下。
冷戰期間,為了鼓動阿富汗與蘇聯對抗,美帝不辭辛勞、精心為阿富汗兒童編寫了一套課本,把原來課本上常見的蘋果、香蕉和牛羊,替換成了步槍、匕首等武器圖案,從小便在阿富汗的孩子心中埋下暴力與仇恨的種子。這個配方十分熟悉,與現在腐蝕中國兒童的毒教材幾乎沒有什么兩樣。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一方面每天通過“海灣之聲”電臺對伊拉克陣地進行18小時的不間斷廣播,一方面制作并散發了數千萬張宣傳單,用精心編造的言論在伊軍內部制造裂痕,從而瓦解其抵抗意志。
進入21世紀后,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還以空投食品的名義,煞費苦心地把收音機裝入食品袋中空投給阿富汗民眾,借此希望他們能收聽蠱惑人心的“美國之音”。
在大國博弈中,美帝特別擅長為中國這樣的對手貼上一系列特殊標簽,例如,美國是民主的,那中國就一定是威權的、獨裁的;美國是先進的,那中國就一定是落后的;美國代表的是正義,中國站在了對立面,只能代表“邪惡”,并由此誕生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試圖在全世界營造一種恐華的氛圍,從而孤立中國、最終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
為了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美帝又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采取了“污名化”的手段,對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企業扣上“竊取數據”、“侵犯人權”、“間諜活動”、“危害國家安全”等帽子,肆意抹黑,不遺余力。
為了擴大自己聲音范圍,美帝又利用所謂的“西方價值觀聯盟”,勾肩搭背,組成了一個媒體界的三層級“洋蔥圈聯盟”,核心層是可薩猶大控制的美英兩國主流媒體,中間層是五眼聯盟、七國集團、日韓盟友的媒體,外圍層則是處心積慮在世界范圍內培養的親西方陣營媒體和個人自媒體。
隨著大數據、AI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美帝又對輿論戰方式進行升級,使用ChatGPT、自動應答機器人、寫稿機器人、人工智能播音員等新模式來參與輿論作戰,實現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自動工作模式,降低了成本。
除此之外,美帝還利用技術優勢,尤其是掌握根服務器的強勢地位,肆意攻擊、侵犯和控制他國的互聯網以及網絡通訊。例如,2009年,美帝就曾授權微軟公司切斷敘利亞、伊朗、古巴等國的MSN互聯網即時通訊端口,致其網絡癱瘓。
俄烏沖突爆發后,為了不讓世界知道真相,俄羅斯官方賬號被可薩猶大財閥控制的推特、臉書、YouTube等各大平臺“限流”,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等俄羅斯主流媒體也被歐美禁止落地,俄羅斯頻道和應用程序更是被奈飛(Netflix)、蘋果應用商店等直接下架。
上述國家的種種遭遇,在我們與丑國發生重大爭端時,也極有可能遇到,因此必須未雨綢繆,趁早制定相應的應對之策。
美國在輿論和認知戰方面的伎倆用得多了,其他國家看在眼中,也多多少少學會了一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用美國的方法來打敗美國,甚至在美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2016年,為了反制對手的宣傳活動,美帝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全球接觸中心”的新部門,隸屬于美國國務院領導,五角大樓、國際開發署、廣播理事會以及情報機關等部門聯合參與。
此外,五角大樓還撥款八千萬美元建立基金會,向非政府組織、民間社團、私營部門、媒體、智庫等提供資助,通過這些機構來識別和分析外國宣傳與信息造假技術。
2021年4月,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還審議通過了《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計劃在2022年至2026年每一財年投入3億美元用于遏制中國日益增加的影響力,且明目張膽地表明部分資金交予獨立媒體和第三方民間團體,采取各種傳播策略用于反華宣傳和散布負面信息。
脫亞入歐的日本也從可薩猶大和美帝那里學到了一些手段用來對付中國。
20世紀初,日本漢學界遵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的宗旨,由日本東洋史學界泰斗、日本東洋史學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東京大學的白鳥庫吉提出"堯舜禹抹殺論",否定中國上古史中的三皇五帝和夏商,貶低中華文明,對近代中國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并由此催生了中國近代的“疑古派”。兩者一外一內,一唱一和,人神共憤。
白鳥庫吉抹殺中國上古史,是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也是受到了其兩位老師的影響。
1865年,白鳥庫吉出生于日本千葉縣茂源市,家境優渥。
1879年,白鳥庫吉進入千葉中學就讀,遇到了兩位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的老師——那珂通世和三宅米吉。
那珂通世,當時是千葉中學校長,此人極度仇視中國,于1890年專門寫了本《支那通史》,鼓吹“中國停滯論”,試圖證明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停滯不前”。
此時,明治維新剛剛開始不久,公雞會指揮下的明治政府也才“向西看”21年,在民間,中國的形象仍舊是強大的、不可輕易招惹的。
那珂通世在維新派的授意下寫了這本污蔑丑化中國的書后,明治政府推波助瀾,使這本書在日本暢銷起來,凡是讀過此書的日本人,對中國的形象大為改觀(可以說中國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日本人對中國不但失去了尊崇的心理、克服了懼怕的心理,甚至還建立了“心理優勢”。
從這本書出版發行開始算起,僅僅四年過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
為了這場戰爭,明治政府可謂“用心良苦”。
至于三宅米吉,則是日本考古學的開創者,他關注古史研究,建立日本考古學會,被稱為日本考古學界第一人。
白鳥庫吉深受上述二人影響,他曾在三宅米吉的傳記中寫道:
“像我這樣的后進生能夠追隨二位恩師(即那珂通世與三宅米吉),享受他們的恩賜,真是令人高興,令人難忘。”
可以說,白鳥庫吉繼承了那珂通世對中國的敵意,以及三宅米吉對古史的關注,最終促成了其研究古史、攻擊中華文明的思路,加上當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盛行的時代背景,也便產生了”中國南北對立論”、“長城以北非中國論”、“滿洲中立論”、“滿蒙一貫獨立論”,乃至“堯舜禹抹殺論”。
白鳥庫吉提出“堯舜禹抹殺論”后,在日本史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成為日本疑古史學的標志性事件,而繼承與發展這個思潮的有內藤湖南、津田左右吉等人。
錢玄同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恰好把日本疑古派的作派學了去,回國后與顧頡剛、胡適、劉半農等人,一起將之發揚光大,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時至今日,百年過去了,影響仍然存在。
錢玄同原名錢夏,字德潛,又號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將號綴于名字之前,稱為疑古玄同。他最先鼓動廢除漢字,還被人捧為“國學大師”,真是一言難盡。
“大禹是條蟲”,則是顧頡剛疑古的登峰造極之作。
顧頡剛引《說文解字》之言“禹,蟲也,從禸(蹂),象形”,以及“禸(蹂),獸足蹂地也”,解釋說:
“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時鑄鼎象物,奇怪的形狀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動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樣子,就算他是開天辟地的人。流傳到后來,就成了真的人王了。”
大禹都成了“蟲”了,敢問,蟲子怎么治水???
耐人尋味的是,顧頡剛的私塾弟子黃現璠曾言:
“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名牌大學如東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國學者,惟對于顧頡剛先生和陳垣先生,則推崇備至。”
結合上述分析來看,日本學者為什么會對顧頡剛推崇備至?到底是因為他的學術成就,還是“挖祖宗根基”的立場?
我們為什么文化不自信?為什么在這方面屢屢吃虧?
禍根就是這幫胳膊肘往外拐的學者里應外合搞出來的。這種文化侵蝕與抹殺,都屬于輿論戰、信息戰的范疇。
其實,就個人而言,不論是輿論戰,還是信息戰,都是圍繞人性的弱點來做文章的。
個體的“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判斷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是外在信息輸入后于大腦中加工形成的初始結果。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曾在《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一書中,將“信息戰”稱作影響戰爭的“奇妙工具”。經典的勸服策略,例如一面提示與兩面提示、感性訴求與理性訴求、訴諸恐懼等等,一直在為大眾傳播時代的信息競爭和內容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動力。
簡單而言,就是外部勢力利用輿論和信息來攪亂我們個體的認知,從而在內部制造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例如,地域矛盾、男女對立、文化侵蝕、民族對立等等,讓政府喪失公信力,讓整個國家和民族喪失凝聚力,猶如一般散沙一樣失去戰斗力,從而達到上兵伐謀、不攻自破的效果。
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是說服性傳播活動中的傳播方式之一,實際利用的是民眾對于某些事物的不同認知產生的偏差。例如,只告訴你一部分對其有利的信息,從而使你最大程度地認同他的觀點,或購買它的產品。
很多水軍在傳播西方偽史時就是這么干的,只說片面的信息,不讓你看到更多的反方觀點,又或斷章取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又如,某些進口藥品會刻意淡化副作用,或者不告訴你有什么副作用,顧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只知其某一方面的功效,自然也就不會影響其購買行為了。
對付這種情況,當然是多聽多看,兼聽則明。
針對個人的感性訴求,本質上就是從情感共鳴、同情弱者等角度讓人產生共情,從而放大個人情緒,對其產生信任,進而達到“挑唆”的目的。
近些年來,在很多重要的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發生時,總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輿論,某種聲音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出現,試圖改變人們對某件事的看法。網上已經出現很多次社會聚焦事件的“情節反轉”了,對于這種情況,吃瓜群眾不要著急站隊,可以多讓子彈飛一會兒。
針對個人的理性訴求,往往會用不明覺厲的內容、用偷換概念的手法、用詭辯的邏輯來應付你,讓你無法提出疑問,最終只能對其觀點表示贊同。例如,愛國一定要理性,但這是一種詭辯,愛國是理性的嗎?愛國分明就是感性的。
訴諸恐懼,指的是利用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心理來做文章,比如,制造焦慮、販賣焦慮。例如,中藥材有毒,傷肝傷腎,那中藥就別吃了,改吃西藥吧。
感化,說得好聽叫精神引導,說得不好聽就是精神控制,利用身弱等人的特征,控制別人的精神。其中,最經典的三個案例分別是成功學、消費主義、色情。外部勢力可以通過傳播色情來弱化青少年心靈,可以通過惡俗、丑化的審美來腐化人們的品味,使其不斷墮落,還可以通過影視綜藝抹除男性的陽剛之氣,批量制造男人柔弱的娘娘腔形象。宗教也是“感化和洗禮”人群的一大法寶。
除此之外,他們還特別擅于制造、散播虛假信息(謠言)來混淆視聽。
西方在這方面第一次取得巨大成功,是拿破侖發現了埃及金字塔。其后,有了古希臘、古羅馬,有了亞歷山大的傳說。
這世上真的有外星人嗎?美國的阿波羅號真的實現載人登月了嗎?
諸如種種,誤導世人,迷惑眾生。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一通鬼扯,耽誤你磨刀砍柴,但絕對不影響他放長線、釣大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