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霸權對華戰爭的叫囂聲勢熏天,甚至一度喊出“一夜醒來就開戰”的豪言壯語。可是現在,他們卻絡繹不絕、爭相恐后地跑到中國來溝通協商,為此還表現出有點低三下四、謙卑自穢的樣子出來,前后的對比反差如此鮮明,所為何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應該說,美國當局對華關系的一系列姿態表明,當前階段他們確實想避免同中國發生戰爭沖突。此前來中國訪問的國務卿布林肯也好,剛剛離開中國的財政部長耶倫也好,他們都喋喋不休地說什么要避免中美沖突,美國總統拜登也屢次三番做出這樣的表態。譬如布林肯言之鑿鑿地說,要“確保中美不會發生沖突”,而耶倫則聲稱“拜登和我尋求未來在兩國之間實現健康經濟競爭的愿望”,拜登更是直接表示“美國和中國可以解決分歧,避免直接沖突”,在此之外,他們更還急切地尋求加強中美兩國軍方的聯系,等等,表現出急不可耐的樣子。
對此,有人懷疑,他們不過口是心非,相關說法并非是其本意。
竊以為,這些說法是不是霸權當局的本意并不重要,重要是要深入考察他們這些說法同全球形勢及中美戰略關系的契合度、匹配性,以此辨偽提純、析真認質,從而達成正確的戰略判斷。
人們都知道,帝國主義就意味著戰爭,霸權的本質根本不會有任何改變,美國霸權一直都是世界戰爭的策源地,也是中國最大戰爭威脅來源地,這沒有任何疑義。但是,霸權當局的執政者也都是一些老謀深算的政客,他們從來都會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并且能屈能伸,從不吝嗇撒謊、欺騙、說假話,慣于扮演變色龍的角色。現在,他們紛紛在中國人民面前扮演一副偽善的面孔,說不想同中國脫鉤,信誓旦旦要同中國“共同繁榮”,堅稱避免同中國發生沖突,并不是他們要放下屠刀、要改惡從善,而是現實戰略局面下之勢所必然、不得不然。
現在的情況是,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實際進展徹底顛覆了霸權既定的戰略設想。按照美國戰略設計者此前的設想,美國有能力同時對抗中俄,必要時完全可以承受兩場大規模戰爭的沖擊并贏得勝利。可以這樣說,目中無人、驕傲自大的霸權統治集團一度信心滿滿可以同時打贏中俄,這等十足的信心反映在他們所公開發布的一系列的國家戰略安全文件中。但現如今這樣的信心卻受到了嚴酷現實的顛覆性沖擊。一是俄烏戰爭的未來并不明朗,烏克蘭取得勝利的前景遙遙無期;二是白宮當局已經感到吃力,連拜登都承認存在彈藥供應后繼乏力的狀況,繼續支撐烏克蘭去填這個無底洞,對美國而言已經出現得不償失的苗頭與跡象,因為照此情形,未來即便是俄烏兩家拼個魚死網破,留下的也是一個爛攤子,短時期內美國也撈不到什么好處,難以收回成本。這等僵持不下的狀態令美國在戰略上十分難受,今后弄不好還得美國出面同俄羅斯妥協媾和。在這樣的局面之下,美國又怎堪承受同中國發生戰爭沖突呢?如果這個時候同中國打起來,為此歡欣鼓舞的將是俄羅斯,對美國而言,則不啻是一場大災難。白宮當局的那些狡猾的政客們都十分聰明,對于這樣的局勢他們看得十分清楚。
因此,他們現在開始大唱避免中美沖突的高調了。對中國而言,這不但是避免中美軍事沖突的良好契機,更是中國軍事上可以主動出擊的重要窗口。現在,美國及西方不得不把大量軍事資源投放到俄烏戰爭中,其大力推進的軍事戰略重心轉移受到嚴重的鉗制削弱,而被霸權集團寄予厚望的亞洲版的北約還遠未成型,還不能派上用場,所以,在這樣的戰略形勢下,他們將輕易不敢同中國進行一場軍事較量,中美軍事沖突的風險走向明顯的低谷。
在這樣的契機與窗口之下,中國主動出擊采取軍事行動的戰略主動權與自由裁量權就急劇增大了起來。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樣的機遇并沒有多少可持續性,一旦俄烏戰爭有了結果平息下來,中國的壓力將再度急劇增大,甚至有可能呈暴漲之勢。從遂行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出發,中國應該抓住機會將其充分利用起來,設計安排自己的局部攻勢行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