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準備了總統(tǒng)的陣仗,卻無“紅毯”相迎。言而無信,自取其辱也是活該。上門乞討,也沒個求人的樣子,自然談了也白談。
“消失”的紅毯
布林肯昨天抵京,眼尖的朋友發(fā)現“亮點”——沒鋪紅毯。
確實,粘紅毯的膠帶還在,但紅毯不見了。總結:沒有紅毯,只有提前畫好的紅線。
每當這個時候,總少不了一些不明物種急著給美爹挽尊,諸如“外長來華都不給紅毯”之類。
其實吧,這還真分人。比如去年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來華出席會議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當時疫情正嚴重,但該有的禮數一點沒少。
簡而言之,紅毯可給可不給,不給是本分,給了是情分。布林肯自然沒這個“情分”,也不配紅毯鋪路。
“兒子們”也別急,中國不給紅毯,多的是爭著給你“美爹”鋪紅毯的。布林肯中途在日本加個油,舷梯都認認真真鋪了紅毯,“孝心”可見一斑。
隔壁韓國還為此生了氣,《東亞日報》甚至不發(fā)布林肯訪華的消息。畢竟過去美國國務卿訪華,都會順道去趟日本和韓國。而這次,布林肯在駐日美軍基地加了次油,就直飛北京了。
布林肯特地趕在西方“父親節(jié)”這天到北京,而韓國連精心準備的父親節(jié)禮物都送不出去,怪不得氣哭了。兩“狗”爭寵,日本略勝一籌。
“玻璃心”碎一地
布林肯抵京,這次外網發(fā)圖全是近景,沒有全景。
原因嘛,中方僅派了北美大洋洲司長楊濤一人接機。再加上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統(tǒng)共就倆人。隨行保鏢比接機人多,隨行記者比中國記者多,這要是拍全景,未免有些尷尬。
不得不說,路透社選圖很善于揚長避短。《華盛頓郵報》記者破防,說“低級別官員”迎接布林肯,是羞辱他的開始。
美國人也忒玻璃心了,中國接待來訪的美國國務卿從來都是同一標準。比如當年克里來華,也是時任美大司司長謝鋒接機。
北京這個接機規(guī)格,非常符合布林肯的身份,以及中方接待美方官員的一貫傳統(tǒng)。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那是一點沒有。
更何況布林肯是不請自來,對比同樣厚臉皮的馮德萊恩(詳見《巴黎在燃燒!馬克龍訪華,一次破釜沉舟之旅》),中方已經很客氣了。當然,如果布林肯非要跟馬克龍比,那就是心里沒數了。
話說回來,北京這些天是真熱,連路邊的花都曬焦了。這大周末、大熱天、大中午的,有人接機就不錯了,還他娘挑三揀四。愛來來,不愛來滾蛋!
人均“奧斯卡”
挺想問問布林肯:現場既無儀仗隊列,又無歡迎群眾,你跟誰揮手呢?
懂了,是揮給同機抵達,提前從后舷梯下來,老早就架好機位等著拍照的那群隨行記者們看的吧?演戲演全套,架勢要擺足。后期CNN再整點“數字生命”,這“氣氛”不就有了?
不過布林肯這演技,比起拜登可差遠了。人家對著空氣握手、對著空氣打招呼,講究一個“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美國政客這自嗨技能,還真是一脈相承。
要說最會演的,那還得是美媒“妓”者。隨布林肯同機抵達的《紐約時報》記者 Edward Wong,張嘴就是“霧霾”。對著這湛藍湛藍連絲云彩都找不著的北京天空,你他娘再說一遍?不加陰間濾鏡發(fā)不了圖,這得是“職業(yè)病”吧?
紐約現在啥空氣質量,你自個心里沒數啊?這是毒煙霧吸多了,把腦子吸壞了?
一張“老照片”
美媒鏡頭下的中國,那是數十年如一日,從不帶變的。
昨天“發(fā)揮”最絕的,必須得是彭博社記者Iain Marlow這張,若非“小黃”“小藍”太好認,還以為上世紀80年代“老照片”呢。下次記得把共享單車P成二八大杠,完美。
這幅極具穿越效果的“作品”,得來挺不容易吧?畢竟長安街雖有專供騎行愛好者使用的封閉自行車道,但經過天安門前是不準停車的,捕捉下來也要費不少功夫。
瞧瞧,天安門、攝像頭、自行車、霧霾天……要素齊全,絕了!唯一影響它拿滿分的,大約就是背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九個大字吧。很應景,符合當下全世界團結一致共同反美的大勢。
Iain Marlow應該是看不懂漢字,才會犯這種“政治錯誤”,下回記得換個懂行的來。不過,還有下回嗎?
要說這位Iain Marlow,長期關注美媒的應該不會陌生。對,就是號稱“不遵守你們的規(guī)則,而且要摘樹上水果”的那位,確實跟它名字里的“low”相得益彰。
“low”同學一路專磕警車跟攝像頭,暗示中國人民到處被政府監(jiān)控,處于“水深火熱”,急需美式“自由民主”拯救。我琢磨著,咱中國人民確實享受不到“零元購”的自由,更消受不起“槍擊每一天”的民主。
“low”同學入住威斯汀酒店時拍攝了大堂機器人,評論區(qū)立馬出現“It’s spying on you”之類評論。洗腦的快樂有木有?美國人民這沒見過世面,人均“二百五”的樣子,我愛看。
BBC記者Anthony Zurcher也不是吃素的,原始照片還碧藍如洗,官方賬號一發(fā)出來就“霾”了。嘖嘖嘖,自帶“陰間濾鏡”。《華盛頓郵報》不甘人后,瞧布林頓這膚色,跟奧巴馬有的一拼。
瞅瞅人家西媒記者,都“卷”成啥樣了?思想斗爭的弦繃得多緊?北京天氣好,可把人家給急壞了。或許,人家是想借“陰間”濾鏡效果,來表達對布林肯此行成果的不抱期待?那還挺寫實的。
再看看咱們記者,毫無戰(zhàn)斗力。不對,戰(zhàn)五渣都算好了,不膝下生根,叫咱自己“反思”就不錯了。
咱不講意識形態(tài),人家處處講意識形態(tài)。西方媒體在對外事務上,從來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講個笑話:西媒客觀公正、新聞自由,不受政府控制。
萬里見“爸爸”
布林肯不遠萬里,趕在父親節(jié)當天到北京,這份孝心領了。
國務卿是美國決策核心“三人組”之一,級別對標中國國務院總理。不過咱總理剛飛德法,是沒工夫見他了。只能辛苦外交系統(tǒng)的同志,先會會這不懷好意的“便宜兒子”。
當年秦大使在華盛頓待了快兩年,布林肯拿喬,不肯見人家一面(詳見《謝大使上任,中美要“解凍”?》)。如今費勁千辛萬苦巴巴跑來北京,就為了見秦外長一面,賤不賤啦?
有趣的是,秦剛外長接見布林肯的會場,是一間兩面全是玻璃的“透明”房間。這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布林肯住金茂威斯汀酒店,見面地點在釣魚臺國賓館。人住不進釣魚臺,會談地點安排在賓館,這接待規(guī)格嘛,懂的都懂。
BBC記者Anthony Zurcher透露,聽到秦剛外長在寒暄布林肯的飛行旅程。這比盧拉訪華還費時的環(huán)球旅行(詳見《中國給的機會,布林肯只1天,美國還長》),確實值得好好聊聊。外長的“幽默”,希望布林肯適應良好。
眾所周知,背對門的是下座。中國乃禮儀之邦,從來都是客人居上座,上次津巴布韋總統(tǒng)訪華也是如此。至于為啥偏偏布林肯不同,你說呢?
中國從不恃強凌弱,來者是客,大小國家一視同仁。但對于個別不懂禮數的大國,扇兩耳光還是可以的。
隨布林肯同機抵達的那些不說人話的記者們,拍完照就被趕出會議室了。這是擺開架勢,準備好好“教育”一番了。
“墨鏡哥”監(jiān)軍
會談現場,美方有位仁兄十分搶鏡,全程墨鏡就沒摘下來過。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即興給大家來曲《二泉映月》。
開個玩笑,開始以為這哥扮“阿炳”,是為了方便眼珠子瞎轉悠。畢竟美國佬面談?chuàng)f喜歡觀察對方的微表情,借此判斷對方說話時的真實想法。
結果,這位“高調哥”竟是沙利文的親弟弟,美國國務院副幕僚長湯姆·沙利文。如今在拜登政府中,沙利文家族已經有了自己的權力網。兄弟倆的配偶,也都在司法部和衛(wèi)生部身居高位。
美國政治門閥大行其道,沒有親屬回避,裙帶關系就是如此理直氣壯。不愧是沒有高考,上大學靠“推薦信”的神奇國度。
布林肯費盡千辛萬苦才來到北京,還得帶上沙利文的“監(jiān)軍”。一舉一動,都被“墨鏡”后那雙眼睛盯著,就問憋屈不憋屈?
布林肯大概真有被架空的危險,不過也不是沒機會扳回一城。反正頭上已經夠綠了,夫人外交考慮一下?反正旋轉門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啥不能“交換”的?
沒有共識的“共識”
會談前,華春瑩在推特上發(fā)文,希望中美關系回到去年“巴厘島共識”。
然而巴厘島并無啥實質性“共識”,僅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12字希望。當然,最后美方一個字也沒做到。回到“巴厘島共識”?看來中方對會談并未抱啥期待。
而布林肯這次可是興師動眾,從機場到酒店,總共坐了24輛車,其中有4輛大巴,比好多元首訪問帶的人還多。
然而五個半小時會談過程中,西方隨行記者并未更新任何實質性內容,甚至不清楚工作晚餐后,接下來的行程安排。
即便如此,路透社記者依舊不改自嗨本色:“然而,我們在這里,全世界都在屏息注視著。”
拜托,昨天新聞聯播壓根沒有報道,連布林肯訪華都只字未提,Who TM cares?在意的只有你們美國人,別他娘代表全世界,多大的臉?
至于工作餐嘛,熱愛拍照的媒體記者,一反常態(tài)無一人曬出來。盒飯or泡面,誰知道呢?上次安克雷奇,楊潔篪主任不就是吃的泡面么?
會后通稿果然,以往中方公告的標準格式:先說中方說了什么,再說美方說了什么,最后總結一下。而這次中方公告里,沒提任何一句美方說了啥。
通稿里如果有對方內容,一定是說明中方認同對方這部分說法。既然沒有,那就是兩邊談了個寂寞,未達成任何“共識”。
中方通稿里的說法是,雙方進行了“長時間坦誠、深入、建設性溝通”。戎哥就不翻譯了,請自行參考外交黑話。
60
“客套話”挽尊
當然,布林肯一行人浩浩蕩蕩而來,啥也沒談成,實在說不過去,總得給自己找回點“面子”。
美媒稱,雙方就“記者簽證”達成共識。差點沒給我笑死,連拿來做做樣子的環(huán)保都沒有。
而且,沒記錯的話,“記者簽證”這事2021年就敲定的,當時說先等美方落實中方記者簽證,然后中方再對等落實。顯然,老美又放了鴿子。既然毫無信用可言,那還談個錘子?
最搞笑的是,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馬修·米勒信誓旦旦稱:“國務卿布林肯邀請中國外長秦剛到華盛頓繼續(xù)討論,他們同意安排互訪。”
然而,中方通稿里只字未提“外長秦剛訪美”事宜。記者問到此事,秦外長表示,愿在雙方“方便”時訪美。搞了半天,啥都沒定啊。布林肯這是迫不及待把咱外長的“客套話”當“成果”,廣而告之了唄?
秦外長這“方便”二字妙極,短期內是肯定不“方便”的,都忙得腳不沾地了。至于未來是否“方便”嘛,看美方表現咯。
就跟咱們日常跟朋友說,有時間出來聚聚是一樣一樣的。好朋友真兄弟嘛,那是真的有,硬擠也得擠出個日子來。至于看了生厭的,那還是不見為妙。
今天王毅主任抽空見了布林肯,依舊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截至發(fā)稿前,總書記終于見了布林肯,看樣子王主任這場會談,布林肯長了記性。帶一堆媒體過來,陣仗搞得比總統(tǒng)訪華還大,希望布林肯腦子清醒些,把握住不多的機會。
看拜登那老年癡呆樣,美國如今能出訪的最高級別也就布林肯了。按過去,那得是國家元首待遇。
如今秦外長愿意見布林肯,都算是給臉了。他美混到這份上,也是自作自受。
放下助人情節(jié),尊重他人命運。無量壽佛!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