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上8點半,我們也宣布了布林肯將于18日-19日訪華。
本來今年2月,布林肯就可以訪華,但因為氣球事件,布林肯推遲了訪華,美國把氣球事件本來這樣一個很小的事情,上綱上線,還擊落了氣球,搞了一出鬧劇。
然后我們這邊就采取對美國冷處理的態度,從2月開始,雙方各層級溝通基本處于凍結狀態。
一直到5月10日,我們王毅主任和美國沙利文在維也納進行會談后,雙方才重啟了各層級的溝通。
隨后就有了美國前段時間一直釋放風聲布林肯要來訪華。
一直到昨晚,布林肯訪華這件事情在折騰了快半年后,總算是落地,有了一個結果。
有一個細節,我們宣布這件事情的通稿十分簡潔,就一句話,只是描述這件事情本身,然后加了個前綴“經中美雙方商定”,而不是“邀請”。
這跟馮德萊恩訪華的宣布通稿,采用同樣的描述,當時馮德萊恩訪華,也是說“經中歐雙方商定”。
其次,從美國過去這一段時間不斷說要訪華來看,顯然這次是美國那邊更著急要來,而不是我們。
另外,美國還在宣布通稿了,做了點小文章。
美國通稿里是說,6月16日至21日訪問中國和英國。
是把英國給捎帶上了,然后把訪問時間給擴充了。
我們通稿里是說18日-19日訪華,只有兩天行程。
那么正常是19日離開中國,就前往倫敦,20日-21日是訪問英國。
那么16日-17日,布林肯在干嘛?
答案是在飛往中國的路上。
布林肯是16日晚上從美國出發,18日早上到北京。
布林肯特意把出發時間算上,顯得自己訪問行程比較長。
把這點小心思都用上了,可見美國現在內部斗爭有多激烈。
不單單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撕裂。
更關鍵是拜登團隊內部的斗爭也很激烈。
這其中,布林肯和沙利文是主要兩個斗爭點。
布林肯這個國務卿,當了兩年多了,但政績平平,存在感很弱。
就連這次重啟對華溝通,還是讓沙利文搶了頭籌。
對于布林肯這次來華,能談出些什么,大家最好是別抱什么期待。
這更多就是雙方在對外做一個姿態,表明雙方還是有溝通渠道,有在保持溝通,還沒有進入新冷戰狀態。
現在中美博弈斗爭異常激烈,美國對華氛圍一直很糟糕,這是短期內很難扭轉的。
最關鍵是,當前雙方的核心利益矛盾,并沒有看到解決的可能性。
美國不可能放棄美國霸權。
我們也不可能放棄發展。
那么雙方必然要互相斗爭,這是難以避免的。
同時,我們也不要覺得,雙方要斗爭,就得老死不相往來,就得完全斷絕關系,就得脫鉤。
現在中美經濟互相高度依賴,脫鉤都會對雙方造成經濟上的毀滅性打擊。
耶倫在6月13日才剛說,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
但我們也不要覺得,我們或者美國,其中一方很快就會妥協,就不斗了。
耶倫說與中國脫鉤是災難的全文里,還仍然說“去風險,可以。脫鉤,絕對不行。”
我之前也分析過很多次,美國這個所謂去風險,就是過去幾年去中國化的又一個迷惑性說法。
因為脫鉤這個說法太嚇人,把美國的盟友都有點嚇到,特別是歐洲盟友。
所以,美國去年搞一個即競爭又合作的說法,今年拋出所謂去風險化,目的都是忽悠歐洲盟友跟他一起去中國化。
所謂去風險,就是長期軟脫鉤。
美國覺得現在跟我們脫鉤,是災難性的,這種災難性,美國就覺得是風險。
美國的強盜思維就是,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但你不能還手。如果你還手,并且能傷害到我,那么就會有風險。
所以,美國的去風險,就是要達到一個長期最終效果,“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并且你還手傷害不了我,我可以隨意欺負你”,這就是美國所謂沒風險的狀態。
只要美國繼續維持這種霸凌思維,那么我們和美國的長期斗爭就很難結束。
所以斗爭必然是長期、反復的,打打談談才是常態。
速勝論和速敗論都是不可取的,還是得有持久戰的準備。
我們輿論上,一直有一個現象,就是比如布林肯訪華,輿論上就馬上一堆中美關系要緩和,甚至一堆人說“談妥了”之類的。
這個很多是資本市場在進行“講故事”環節,配合股市走勢炒作。
我們看看就行了,千萬別當真。
其實看看布林肯這次訪華前,美國都在干什么,我們也應該清楚,這次布林肯訪華,最大成果就是維持雙方高層級溝通渠道,不至于溝通凍結,僅此而已。
美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污蔑我們在古巴搞某些活動。
這個首先是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首先污蔑造謠我們在古巴怎么怎么樣。
然后,白宮和五角大樓首先出來辟謠,說沒有這事情。
結果到了6月12日,反倒是布林肯站出來改口,參與污蔑我們在古巴怎么怎么樣,進行輿論炒作。
還有,6月12日,美國將中國31家航空相關企業團體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嘴巴一直說不跟我們脫鉤,一直說要訪華,但一邊手上還是不停的進行這種傷害雙方關系的霸凌行為。
我們太多人,一看到訪華,就覺得雙方關系是不是好轉。
但缺乏這種長期打打談談的意識。
在雙方關系之前凍結了3個月的情況下,雙方能恢復溝通,就已經很不容易,但被某些人渲染得好像雙方關系破冰,就會馬上進入蜜月期一樣。
這還是比較缺乏“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容易出現誤判。
在雙方昨晚先后宣布布林肯訪華的事情前,雙方還進行了一次通話。
這次通話內容,基本也是給布林肯這次訪華,提前打了個樣。
我們總體意思就是,既然你要來,那態度就給我好一點。
此外,我們也就我們最核心關切的問題,闡明了嚴正立場,我們態度上并沒有任何軟化。
另外,我方通稿里,并沒有提到布林肯說了什么。
美方對昨天通話的通稿內容則非常簡單,只有一句話。
“國務卿討論了保持開放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系以避免誤判和沖突的重要性,討論了一系列雙邊和全球問題,并明確表示美國將繼續利用外交接觸來提出關切領域和潛在合作領域。”
其核心意思就是,我們還有保持溝通。
另外,美國方面一直說,保持溝通的重要性,主要是為了避免沖突和失控。
但這句話,也有一些輿論陷阱。
我們都知道,美國最喜歡拱火,俄烏沖突就是美國拱火的結果。
包括美國當前也一直在拱火東亞局勢。
但美國一邊拱火,一邊說要跟我們保持溝通,避免誤判和沖突。
美國這是在故作姿態,通過輿論來渲染,美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美國是在努力避免沖突,美國沒有在拱火。
美國一直找我們溝通,強調避免沖突,實際上也是在掩蓋美國拱火的事實,方便未來美國拱火達到目的時,把沖突爆發的黑鍋扣在我們身上,然后撇清美國自己的責任。
對于美國這種輿論陷阱,我們也要辨明。
另外,美國前段時間才剛提高了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下周就要重建TGA賬戶余額,意味著美國下周開始就要海量發債。
美國急需找人多買點美債。
布林肯雖然并不是主管這方面,但布林肯這次訪華可能最大一個目的,就是為后續美國其他人能訪華去鋪路,比如耶倫后面訪華。
之前本來耶倫和美國商務部長,都有想趕緊訪華的意思。
但因為布林肯沒有訪華,他們也不好繞在布林肯之前訪華。
畢竟布林肯名義上還是排在他們前面的領導。
要是讓耶倫先訪華,布林肯面子就丟光了。
所以,這次布林肯趕緊訪華,后續耶倫和其他人才能把訪華提到日程。
后面我們要是看到耶倫很快宣布訪華行程,也不用感到奇怪。
總的來說,我們當前和美國打打談談才是常態。
去年大部分時間,雙方都在打的周期,然后去年11月,雙方見面后,進入到談的周期。
到了今年2月,因為氣球事件,雙方又進入打的周期。
到了5月,因為美債壓力,美國扛不住了,雙方又進入談的周期。
僅此而已。
進入談的周期,不代表雙方就馬上冰釋前嫌了。
雙方現在是核心利益的矛盾,不是一兩次談,就能談攏的。
只要沒談攏,那么過一兩個月繼續打起來,是很正常的。
只有其中一方徹底打不下去了,雙方才有真正和談的可能。
對此,我們最好是做好預期管理。
輿論比較容易極端化。
談的時候,就覺得雙方馬上要談妥。
打的時候,就覺得馬上要引爆火藥桶。
現在這個輿論氛圍里,要是缺乏獨立思考,長期隨輿論極端化,很容易精神分裂,忽左忽右。
要吸取去年8月的教訓,不要事先把預期值拔太高。
不管這個預期值是往哪個方向拔,目前拔太高都是不太靠譜的。
雙方斗爭是長期而復雜的,處于纏斗的狀態。
所以,我們還是得有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