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5月25日發(fā)表題為《在美國繪制經濟路線圖之際,它可以從中國的策略中獲得提示》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麥楷亞洲會計師事務所聯合主席德魯·伯恩斯坦。
文章說,美國正尋求限制中國獲取躍居半導體、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領域最前沿所需的先進技術。這就是說,在科技領域里,美國當下針對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請注意,美國是要千方百計來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以防止中國會超越美國。
那么美國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文章說,美方的一連串行動反映出一個日益強化的兩黨假定:即美國必須采取大膽措施保護其技術領先地位和制造業(yè)基礎,否則美國就會落后,成為一個被掏空的二流大國。
按道理說,在科技領域里,某個國家在一段時期內是先進的,具有競爭優(yōu)勢,這很正常。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其他的國家也可能在科技領域里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取得突破,獲得先進的位置,甚至也有可能超越原來處在前列的國家。這也是很正常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曾經先進的國家如果不想讓自己處在二流的位置上,那么你就要繼續(xù)努力,奮力追趕,這才是一條正確的道理。能追上來,固然很好,如果追不上來,也用著急眼,再努力去追也就是了。但是美國不是這樣的想法。在美國看來,你現在追上來了,要超越我美國了。這是我絕對不能接受的。在我還沒有把握一定會超越你之前,我必須要想辦法把你打壓下去。這樣我就能永遠保持我處于第一的位置。這是我的重要目的。
這就如同體育比賽。正常的參賽選手是要遵守比賽規(guī)則的。在比賽中,任何一個選手都可能在任何一個時段上處在領先位置。當然,其他的選手也完全可能在另外的時段追趕上來,超過那位領先的選手。被趕超的選手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自己更加努力,讓自己從相對落后的位置再趕超過來。但美國不是這樣做的。美國看到中國趕上來了,不是自己要奮發(fā)努力,而是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阻撓中國的發(fā)展,限制中國的發(fā)展。這當然很不地道。
不知道美國是不是想過,如果你總是想方設法來阻撓別人的發(fā)展,你怎么可能還有精力去努力發(fā)展自己,改善自己,使自己取得真正的進步? 本來你在某些領域里是很先進的,你應該繼續(xù)努力,不斷向前,就有可能不斷地進步。但是現在美國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是總往后看,生怕別人追上來,喪失自己原來取得的那點優(yōu)勢,這種做法實際上已經在讓美國停步不前了。在這樣的情況,即使那位居第二的選手沒有能夠立刻追上來,但其他位于第三或者第四的選手也是有可能追趕上來的。
美國難道不懂這個道理嗎? 我相信,肯定有不少美國人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只是美國當前的一些決策者以及他們的幕僚們似乎不這樣想。因為在他們看來,要想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是非常費勁的,是很吃力的,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動用現在的不講道理的手段,固然不會讓我取得進步,但我可以阻攔后來者的進步。我就是不能讓他追上來,只要他沒有能夠追上來,那我就永遠是位居第一的。
如果美國的決策者以及他們的幕僚這樣來想問題,這樣來思考問題,肯定完全缺乏遠見。而且這些人這么多年來一直陷在里面而無法自拔,那么美國的前景就會更加令人擔憂了。比如,在美國,有相當一批高水平的華裔科學家,他們在科學領域里的成就也是相當突出的。但由于美國對中國的仇恨歇斯底里,使這些優(yōu)秀的華裔科學家也被迫離開他們的科研崗位。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難道不是美國科學界的損失嗎? 美國的科學界、教育界中肯定有人不認同這樣的做法,肯定認為這一定會給美國的科學事業(yè)、給美國的高技術領域帶來很大的損失。但是,美國的決策者們偏要一意孤行。這就是美國在拆美國自己的臺。
《福布斯》刊登的這篇文章還說,在產業(yè)政策上,美國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主要是通過挑選贏家。所謂挑選贏家,就是說美國在決策產業(yè)政策的時候,要選擇當前在某行業(yè)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yè),或者已經在該行業(yè)中已經獲得較大利潤的企業(yè)。這類企業(yè)肯定有很多優(yōu)勢,如果美國選擇這類企業(yè)來發(fā)展這個領域的產業(yè),必然會有較大的勝算。
《福布斯》的文章說,中國不是這樣做的。中國是進行更為廣泛的投入。用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普遍撒網,重點捕撈。美國挑選贏家是通過招投標方式,以及觀察各項統計數據來確定他想要的重要生產企業(yè)。而中國的廣泛投入,實際就是要先形成一個廣泛的競爭局面,多個廠家都來參與競爭,參與開發(fā)。誰能最先有突出的表現,就以此為標桿。但中國不是只用這一根標桿。這根標桿只是一根標桿,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其他參與競爭的企業(yè)依然可以在自身開發(fā)的道路上繼續(xù)摸索。或許這根標桿走的是這樣一個思路,而其他的企業(yè)會因此走上與之不太一樣的其他的思路。多管齊下,這就是廣泛的投入。
中國要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像這種廣泛投入的方式確實是很有效的。或許美國的所謂挑選贏家的做法是成熟的商業(yè)模式,而中國的普遍投入則是獨立創(chuàng)新的必要選擇。
二戰(zhàn)后的美國,其科技領域的飛速發(fā)展,得益于美國從世界各地網羅了大批優(yōu)秀的科研人才,而且盡量使之人盡其才而加以任用。那時的美國能夠為這些人才提供最好的科研環(huán)境,也能夠提供最好的生活待遇。當時的美國,是很有自信的,所以美國能夠實行更為廣泛的開放。在今天,美國的這些優(yōu)勢應該算是還存在,但這個優(yōu)勢已經遠不如七十年前那么明顯了。隨著其他國家科技領域的不懈追趕,美國的自信已經開始有點不那么堅定了,美國的開放態(tài)度與開放精神也開始被削弱了。
當然,最重要的,在于美國為自己的霸權幻想所累。美國總想用霸權來欺壓和搜刮全世界。現在美國國力的衰退導致其霸權也在衰落。美國內心焦慮不安。這種焦慮導致美國不再具有更為理性的思考。或許美國也會認為,要讓自己更為強大,自身苦練內功也是必要的。但是在美國看來,當務之急是一定要阻攔住中國。這個思路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阻攔可能在短時間內會有一點效果,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任何人都無法阻攔得住他人前進的腳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