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曝光了一起,美國軍艦被我們軍艦攔截的事情。
按照加拿大公布的說法,美軍艦最終改變航向并減速。
此外,加拿大還放出了視頻。
從視頻上可以看到,美方軍艦是朝著跟拍攝者相反的方向,往前開,然后中方軍艦是橫切到美方軍艦前方,最終從美方軍艦正前方橫切而過。
兩艘軍艦的距離最短不到140米,這在茫茫大海上,可以說是近在咫尺。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看視頻,因為視覺缺少參照物,會感覺美軍艦是朝著畫面開,變成我們是從美軍艦后方駛過。
但實際上,美軍艦是沿著視頻畫面反方向,向前開,我們是橫切到美軍艦前方,進行專業的攔截動作。
這個攔截動作的難度是很大的,要做到有效攔截,又得盡可能避免出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在走鋼絲。
但面對美方在我們家門口的滋事挑釁,我們別無選擇。
當然,被攔截的美軍就反過來指責我們攔截“不安全、不專業”
這個我們也是做了回應。
我們是說“美方滋事挑釁在前,中方依法依規處置在后。”
然后還發出靈魂質問,“美方這些官員提到的所謂的“不安全、不專業”的這些事件,為什么都發生在中國的領空和領海附近,而不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領空和領海附近?”
美國本土距離我們有上萬公里之遙,美國軍艦萬里迢迢跑到我們家門口進行各種滋事挑釁,被我們依法依規處置后,還反過來“叫屈”,這是美國一貫的雙標做法。
明明就是美國在對我們霸凌,結果還搞得我們霸凌美國一樣。
美國才是加害者,結果美國還要把輿論炒作成美國是受害者,如此“綠茶”行為,實在讓人作嘔。
其實,我們在我們領空和領海附近,攔截美軍艦,也不是第一次了。
根據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海軍“蘭州”艦就在不到40米的距離上,斜切美軍“迪凱特”號驅逐艦的航線,將其逼離相關海域。
我們在攔截美軍艦和軍機上,一向是專業的。
以往美軍艦被我們攔截,通常也是默不作聲。
而我們的聲明里,通常也只會說“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依法依規處置。”
普通人是比較難從我們的這個聲明里,想象到實際攔截過程中是有多驚心動魄。
而這次純粹就是加拿大少見多怪,不但曝光了這件事情,還把視頻放出來,這多少還是讓美國面子上有些掛不住。
畢竟,美軍艦最終改變航向并減速也是事實。
這就好比是“膽小鬼游戲”,兩輛車迎面高速朝著對方開,誰先轉動方向盤,誰就輸。
所以,最終改道的人,肯定是比較沒面子的。
從5月26日,美軍偵察機闖入我方在南海的訓練區域,被我方殲16攔截,最終讓美軍偵察機吃了我們戰機的尾流湍流,抖了一下。
再到這次我們在臺灣海峽,攔截美軍艦。
我都聯想到5月30日提出的“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雖然我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攔截美軍艦的行為,但并不會太頻繁。
未來,美國如果繼續這樣頻繁跑到我們家門口繼續滋事挑釁,那么我們對美國的“極限反擊”也會越來越頻繁。
我奉勸美方正視我們提出的“極限思維”。
如果美國低估了我們的“極限思維”,繼續大搞極限施壓,那么一旦雙方擦槍走火,責任就完全在美國身上。
需要注意,當前中美之間軍事層面的溝通,至少防長溝通這個渠道是還處于暫時中斷的狀態。
以往,美國要打著“自由航行”的旗號,跑到我們家門口,對我們滋事挑釁,還會通過軍事溝通渠道,事先告知我們一聲,或者事后補充說明一下,他們這樣做不是針對我們,雖然誰都不會信美方這套說辭,但至少明面上,美國還是會找補一下,美名曰,避免事態失控。
但現在,因為雙方軍事層面溝通目前十分不暢,美方還這樣跑到我們家門口對我們滋事挑釁,那么就會大大增加雙方出現摩擦失控的可能性。
我相信,我們在對美國做這些專業的攔截動作時,一定會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做好充足的預案和準備,包括萬一跟美方擦槍走火的情況。
我覺得,這也是“極限思維”的體現。
就是把所有情況,包括極限情況的可能性,都充分考慮到,并做好充足的預案和準備。
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怕美國搞這些極限施壓。
反正是美國先到我們家門口滋事挑釁在先,一切后果都得美國承擔。
這背后其實有一個潛臺詞,就是我們已經做好一切突發情況的準備。
當然,我們并不會主動去引爆雙方矛盾,我們不會去主動觸發極限情況。
也正如我前天文章說的,極限思維,不是極端思維,我們也不要篤定極限情況就一定會發生。
我們會保持專業而安全的去處置這些事情,但如果美方一意孤行,賭我們“不敢”,那么極限情況就可能由美國方面觸發。
所以,我們不篤定極限情況一定發生,但只要美國不肯罷手,我們就要高度提防極限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不管驚濤駭浪來不來,我們都要確保自己有能力度過驚濤駭浪。
這更多也只是未雨綢繆。
對中美雙方來說,這也算是極限過招。
其實我一直是有一個猜測,就是美國軍方,一直著急在軍事層面去維持跟我們溝通,除了方便美國自我表演這種上門挑釁和偽裝成受害者的戲碼之外,美方一直說的“管控危機”,可能還有更深一層含義。
首先,當前世界博弈不管多激烈,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就是不打核戰爭。
這個不管是去年1月,五常聯合聲明不打核戰爭之外,后續俄烏沖突爆發后,也被各國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
美國可能是有一種想法,就是想跟我們“約架”,就是找塊地方,把范圍圈起來,雙方進來“打一場”。
但這只能是小打,要局限在“局部沖突”,不能全面失控,上升成為大打,更要避免出現核戰爭的可能性。
但問題在于,雙方一旦開始小打,誰都輸不起的情況下,小打是很有可能逐步升級,變成大打,一旦雙方打紅了眼,誰都不好說。
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美方所謂“管控危機”,我認為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美國試圖把可能爆發的局部沖突,雙方管控在一個可控范圍之內,避免沖突失控。
不過,我覺得這里最大一個問題是,要是美軍打輸了,美國會“愿賭服輸”嗎?
美國不甘心把美國霸權瓦解,非要跟我們“約架”的話。
但問題是,如果美國打架打輸了,美國也一樣輸不起,不見得美國打輸就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
有一種風險是,美國如果打輸了,美國霸權就真的面臨瓦解,那么美國可能會為了極力維持美國霸權,而把“小打”升級為“大打。”
我也一直說,美元霸權的落幕,就差美軍一場敗仗。
美軍在90年代無敵的表現,是深深印刻在全世界很多人的潛意識中。
這使得雖然當前美軍存在諸多問題,但美軍強大的實力,仍然“深入人心”。
這也是美軍為何不敢輕易下場的緣故,因為生怕一打就現回原形了。
美軍當前的腐敗程度是很嚴重的,19年英國獨立報就報道稱,美軍花了600萬美元,從意大利空運9只山羊到阿富汗。
見微知著,美國每年近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有多少是被貪墨到個人腰包里,這個是很不好說的。
現在的美軍戰斗力,跟上世紀90年代比起來,還剩多少,這個我是深表懷疑。
比方說,美國紙面上有11艘航母,但實際上這11艘航母里,大都狀態不是太好,其中有9艘處于停靠母港或者進廠維護狀態,只有尼米茲號還有艾森豪威爾號,還正在海上活動。
9艘趴窩的航母里,有4艘是在大修保養期,短時間內無法出動,還有一艘最新的福特級,一直問題不斷,經常趴窩。
然后,美國航母有兩艘要常駐大西洋,一艘常駐波斯灣。
所以,美國能同時抽調出來的航母部署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最多只有3艘。
而里根號前段時間傳出“泄漏”傳聞,是不是真泄漏了,我不知道,但里根號之前確實趴在日本橫須賀港有一段時間,也難怪人們懷疑。
這讓美國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兵力,是比較捉襟見肘。
其實美國航母,包括美國的軍艦,大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軍艦的服役年限已經很長了,而一些服役年限較短的新戰艦,往往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最新的福特級航母。
這可能也跟美國當前整體工業實力大不如前有關。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基,美國過去這20多年沉迷在金融強國美夢中,制造業空心化已經多年。
要不然特朗普也不會打著通過制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MAGA口號。
雖然美國的高端制造業,還把持著一些關鍵環節和技術,但整體的工業硬實力,確實跟上世紀90年代,完全沒得比。
這使得美國21世紀新造出來的一些新艦艇,可靠性并不是那么強。
當然,這都只是紙面上的推測。
美軍的戰斗力,到底還強不強,這個只能實際打了才知道。
現在世界上,恐怕也只有美軍的高級將領,才知道美軍的真實戰斗力還剩下多少。
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在美國當前一片扭曲氛圍的鷹派政治氛圍里,反倒是美國軍方是最鴿的。
當然,我們可以戰略上藐視對手,但戰術上是一定要高度重視對手。
我們不要神話美軍,把美軍當成跟上世紀90年代一樣無敵。
但也不可過度輕視美軍,爛船也有三斤釘,美國雖然在啃老,但這個家底確實比較雄厚。
我們現在雖然近海作戰上,完全不懼美國,但遠洋作戰上,我們相比美國還是有一些差距。
這更多是作戰人員經驗上的差距,美國的遠洋作戰經驗,確實要比我們豐富很多。
我們不要妄自尊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這跟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是一脈相傳的思路。
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
我們愛好和平,但美國如果非要不斷在我們核心利益上對我們挑釁,那么我們也只能奉陪到底。
“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在“拼刺刀”的時候,只有你讓美國感受到你有與之一戰的決心,美國才有可能慫,和平才有可能真正到來。
狹路相逢勇者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