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美國負責研究國家安全政策的核心智庫)于3月30日發表題為《中印邊境緊張局勢與美國印太戰略》(India-China Border Tensions and US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以下簡稱CNAS)的報告。報告認為,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使中國處于力量投射的優勢地位,而印度仍然處于守勢。這份報告由曾在特朗普時期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南亞事務高級主任的麗莎·柯蒂斯(Lisa Curtis),以及曾就職于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和國防情報局的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員德里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聯合撰寫。
該報告還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其他政策建議,例如:與印度進行聯合情報審查,評估中國在邊界實控線(LAC)沿線的計劃和意圖,同時加強應急計劃的制定,以防邊境沖突再次爆發;建立或資助建立一個非官方組織,整理關于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陣地的非機密商業衛星圖像并加以傳播;直接地或間接通過巴基斯坦的其他伙伴國向巴方發出信號,要求巴方在中印邊界沖突期間保持中立。
這份長達32頁的報告對中印邊界爭端歷史、2020年中印拉達克對峙事件進行了調查,并且記錄了中國對既有協議的“系統性違反”情況以及實控線沿線的軍事力量平衡對比狀況。此外,該報告還研究了巴基斯坦在中印邊界沖突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存在兩種情形:其一,中印交戰而巴方開辟“第二戰線”;其二,中印處于對峙狀態,巴方采取除戰爭手段之外的行動),而且仔細評估了在中印邊界爭端中,印度希望從美國得到何種幫助、美國能夠為印度提供何種支持。
上個月,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等美國參議員共同提出了一項旨在“譴責”中國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行動、贊揚印度應對舉措的決議。默克利在CNAS報告發布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到, 2022年12月在偽“阿魯納恰爾邦”(我國藏南地區)發生的邊境沖突(即東章邊境沖突)中,印度根據美國提供的"可行動情報"(actionable intelligence)進行了反擊,這一表態證實了上周由美媒發表的一份報道,該報道對在邊境沖突發生前的印美雙邊情報合作進行了首次披露。此外默克利還表示,希望印度更積極地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加入對俄國際制裁,并且重申其本人對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中立場與行動的支持態度。
一、中國視角
CNAS報告指出,雖然政策界存在各種理論,但總體上缺乏對中國在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中行為邏輯的實質性循證解釋。該報告從根本上將過去十幾年內中國對印“日益強勢”歸因于中國經濟、軍事力量的不斷提升。
報告稱,無論中方的動機如何,中國的行動以及隨后印度的回應,已經使兩國目前已簽訂的雙邊邊界協議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時效性。
這份報告還記錄了中國在實控線附近的軍事活動:成立西部戰區司令部負責中印問題事務,增加實控線沿線的駐軍數量,強化綜合防空導彈防御系統,大力擴建基礎設施(包括在敏感地區修建道路、拓寬空中通道、建造大型建筑)。
雖然該報告也研究了印度在實控線地區采取的舉措,但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在中印邊界力量對比中處于優勢地位。例如,在2020年之前,中國在德普桑盆地(Depsang Plains)主要維持著觀察性存在(observational presence),然而目前,德普桑平原地區除了裝備有坦克和火炮系統之外,還修建了眾多步兵掩體與彈藥儲存設施。
報告稱,即使在中印軍隊脫離接觸的地區,例如加勒萬與溫泉地區(Hot Springs),中國也修建了“與現代化公路相連的大型軍事基地”,以便在邊境附近進行補給。此外,中方不僅沿阿克賽欽邊境,而且還跨越整個西部高原,對空運設施與后勤節點進行了擴建。
二、印度視角
CNAS報告稱,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沖突是一個“拐點” (inflection point),促使印度政府更加積極擁抱“四方安全對話”(Quad)框架下的的雙邊與多邊合作。報告還表示,印度對與中國維持“雙軌關系”(dual-track relations)的興趣已經減弱,所謂“雙軌關系”,即“在深化經濟和外交雙邊關系的同時,淡化邊境地區的軍事緊張局勢”。
實控線事態的發展,也使印度對“中國挑戰”的看法與美國越來越趨同,盡管美印“應對挑戰的具體策略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例如是否應該將國防議題引入“四方安全對話”,是否應在臺海局勢等問題上做文章等等。
然而,該報告也在中印邊界爭端再次發生的可能圖景中,希望美國對其給予的幫助進行了細致闡述。報告指出,盡管印度希望獲得情報支持與冬季裝備,但也可能要求“聯合演習、緊急高級軍事和防務磋商,以及將‘捍衛印度邊界主張的必要性’明確納入Quad的聯合聲明中。以上所有舉措,皆旨在加強對華反制的能力。
與此同時,印政府希望向其國民展示:即使在戰爭情況之下,印度也有能力進行應對,并成功地處理軍事行動。但是印度也有可能認為,用中美競爭的視角框定中印邊界危機的聯合聲明毫無用處。“隨著印度逐漸成為一個日益自信的新興大國,印度官員更傾向于避免使人們產生‘印度依賴美國幫助處理中印邊界爭端’的看法。”
所有這些都表明,美國決策者正處于“兩難”境地——為了幫助印度,“需要做點什么,但又不能做得太多”。然而CNAS報告也認為,美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采取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美國政府能有效決策,可以幫助印度免遭“切香腸”。
三、美國視角
報告稱,直到最近,負責南亞事務的美國官員主要關注的還是潛在的印巴沖突,但是,他們需要將更多注意力轉移至可能爆發的中印邊境爭端。中印都是擁核大國,中印沖突將對整個印太地區產生影響。
撰寫報告的兩位作者認為,印度對華持強硬立場有助于為美國的“拒止威懾” (deterrence by denial)戰略大開方便之門,即通過向印度提供更多安全支持,提高中國的行動成本、阻止中國進一步得利。美國幫助印度的第二個方法是“偵察威懾” (deterrence by detection),即確保印度擁有先進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
報告指出,在中國態度“日益強勢”、采取更加積極有為的對外政策之際,美國對印度給予支持,也將有助于向其他亞洲國家發出信號,使這些國家明白:加強與美國的安全關系,比安撫中國更有利于維護本國主權。
“美國應該在外交上、軍事上支持印政府,但不能對這種援助進行大肆宣揚。美政府應該尋找創造性方法支持印度的邊境立場,而不應以調停沖突為目標。鑒于中印邊境沖突對更廣泛的印太戰略產生影響,美國不能完全置身于這場沖突之外,也不能在沖突再次爆發之前,對其視而不見。”
四、展望未來
CNAS報告對未來持悲觀態度。報告認為,隨著中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自2020年以來改變雙邊交往規則,并在爭議邊界兩側引進新式先進武器系統”,持續對峙進一步演變為全面沖突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另外,中印就邊界問題通過談判達成政治解決的前景依舊黯淡,特別是中國“對印度建議的通過交換地圖澄清實控線并不感興趣”。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CNAS報告對印度的“耐心”與“冷靜”,及其為尋求外交解決方案所做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