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接受法國《新聞臺》專訪時,被問及對俄烏戰爭的看法,盧大使的表現堪稱教科書級“避坑”,不僅避開了陷阱,還借主持人所挖的坑反將了一軍。
雙方唇槍舌戰很有意思,主持人上來就直奔主題,“克里米亞是屬于烏克蘭的嗎?請明確一下立場,不要模棱兩可”,這個問題無疑是不懷好意的,無論如何回答都會被對方利用,所以,盧大使虛晃一槍,“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這個問題”。
盧大使的回答自然是無法讓主持人滿意的,他辛辛苦苦挖的坑,你輕飄飄跳過去了,那怎么能行呢?于是主持人繼續追問,“這不是‘取決于’,請回答,克里米亞是不是烏克蘭的?”這一次,盧大使還是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就掉坑了),而是給主持人普及了克里米亞的歷史,“這要看你如何看這個問題,要看看歷史。首先,克里米亞一開始是屬于俄羅斯的,難道不是嗎?是赫魯曉夫在蘇聯時代將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這無疑是高明的回答,克里米亞的歷史擺在那里,要是從歷史角度,克里米亞還真是俄羅斯的,主持人不是傻子,他很清楚順著盧大使的思路說下去,他就只能說克里米亞歷史上確實是俄羅斯的了。
這里給大家普及點克里米亞的歷史。歷史上,克里米亞一直是俄羅斯的,轉折點出現在1954年,為慶祝俄烏合并300年,由赫魯曉夫劃給烏克蘭,那個時候俄烏是一家,所以,克里米亞人也沒太大反應,但實際上,赫魯曉夫的行為是不合法的,依據蘇聯憲法第18條,土地變更須加盟共和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同意才行,但當時并沒有走相應的流程,所以,從法律角度,克里米亞還真不是烏克蘭的。
唯一能“證明”克里米亞劃歸屬烏克蘭的文件是1997年的《俄烏友好條約》,在條約中,俄羅斯是承認克里米亞歸屬烏克蘭的,但2018年烏克蘭主動廢除了《俄烏友好條約》,請注意,這條約是烏克蘭主動廢除的,你自己把唯一能“證明”克里米亞是你的文件給廢除了,怎么還好意思主張克里米亞是你的呢?
這無疑是盧大使在反向挖坑了,主持人一看形勢不對,馬上換了個角度(繼續挖坑),“但是,你知道,按照國際法,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你可以提出異議,但它是屬于烏克蘭的。”其實,說到這里,主持人的挖坑行動已經宣告失敗了,反而掉進了盧大使挖的坑里。烏克蘭愛怎么說怎么說,但法律還真不支持烏克蘭的主張,對吧,你說國際法,那請你告訴哪條國際法(說“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傻眼了吧。
接下來,主持人又巴拉巴拉了一堆,但盧大使的態度很明確,別扯那些有的沒的(狡辯),現在最重要的是“停火”“對話”,這話直接杵到主持人的肺管子上了,對吧,別嗶嗶了,你是不是反對“停火”“對話”?無論主持人心里怎么想,但反對“停火”“對話”的話他是絕對不敢說的。
KO!
盧大使不愧久經沙場,西方媒體的那點小伎倆在他眼里估計早就不值一哂了。去年8月份,美國“政治”新聞網列出了中國駐歐洲“戰狼外交官前五名”,排在榜首的是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對此,盧大使表示,“我很榮幸被列為首位”。對啊,戰狼怎么了?如果真有“戰狼”的話,那是因為“瘋狗”太多太兇。
與西方媒體打交道,“避坑”是基本操作。老實說,我是沒機會,要是那個主持人采訪我,我倒要問問他,既然西方那么支持烏克蘭,那么“正義感”爆棚,為什么不順便支持下阿根廷,支持下阿根廷對馬島的主張呢?那可是有國際法依據的,還有,要是阿根廷和英國打起來,西方是否會像支持烏克蘭那樣支持阿根廷,順帶制裁英國,沒收英國企業和個人的財產呢?我估計真那么問了,主持人的臉色一定會非常精彩。當然,打人不打臉,這么打臉的話盧大使是不會說的,那就我代他來說吧。
輿論戰沒有硝煙,但處處刀光劍影。別人說我們是“戰狼”也好,“小粉紅”也好,那都不重要,只要我們所做的對國家有利,我們就問心無愧,說破大天去,作為中國人,我們維護中國難道還能錯了?
向盧大使致敬,愿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盧大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