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說,美國提議建立美日韓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大家都知道,由于小日本曾受到了美國核武器的光顧,核武器這東西一出世就不僅是一件駭人聽聞的超級武器,還成了一種威懾力量,即核威懾。客觀上,美國的核威懾確實嚇住了很多的國家,如今,美國提議建立美日韓核威懾磋商機制是想嚇唬誰嗎?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提議建立核威懾磋商機制選擇的時機、選擇的地點,選擇的磋商伙伴并非偶然,這將給世界、更是給東亞國家帶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況且美國的提議是在俄烏沖突不斷升級的態勢下,是在不斷地叫囂干涉臺海兩岸統一的挑釁下冒出的,這是要出新幺蛾子的節奏,美國要打核威懾這張牌,目的難道只是為加劇、升級東亞的緊張態勢?
一,核威懾的形成。
說到核威懾必然要提到核威懾是如何形成的,雖說核威懾的形成取決于是否擁有核武器,但核武器的出現進而形成核威懾還是需要一些基本條件的,否則它就是一件可以經常使用的武器而不是一種威懾力量。
這些條件主要有:要讓世人知道核武器的威力。日本的經歷告訴世人,核武器的威力確實驚人。此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斷地進行核武器的試驗也在告訴世人,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可以毀滅人類。正是核武器的威力導致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用核武器來嚇唬沒有核武器的國家,也可以嚇唬與其對立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就是能形成一種核威懾。用市井強盜的話說就是“不聽我的話,滅了你”,一般國家可吃不住這一滅,這就是核威懾形成的第一個條件。
核威懾形成的第二個條件是核武器并非獨家擁有,亦不能大家都有。如果只有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那它就不是一種威懾力量,而是一種使用力量,就如同當年對付日本那樣,扔它兩顆看它還炸刺不?核武器作為使用力量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威懾了,雖現實中可能不會頻繁使用,但核威懾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可能性。
不過,由于當今世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并非全是西方文明國家,我們不僅僅能看到美國整天價地揮舞核大棒,俄羅斯也會如法泡制。
還有其它不同文明的國家也擁有核武器,這不同文明國家有的與西方國家是對立的,有的是不能附和西方的,從而造成在客觀上核威懾不是單向的威懾,而是互相的核威懾和多向的威懾。
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都擁有核武器也不會有什么核威懾了,都有誰還能嚇唬誰呢?這也是核威懾存在的客觀原因,這也是核大國們為什么要搞出一個核不擴散條約,不能讓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否則核威懾就失去了價值。
核威懾形成的第三個條件是對立的不同國家擁有的核力量未必是對等的,但必須是基本平衡的。為什么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大國都在不斷地發展、更新核武器和運載工具?不斷地發展反導能力,不斷地訂立各種形式的條約,那就是為保持核力量的基本平衡,沒有這種平衡,那就不是核威懾力量,而同樣可成為一種使用力量,也就沒有了核威懾存在的必要性。
前些年我國為什么會出現一種關于核武器的數量與質量的爭論,特別是數量的爭論,其爭論的實質就是我國的核力量與我國對手們的核力量是不是保持在基本平衡的狀態中,這種平衡是需要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來保證的
若我國沒有一定數量與質量的核武器與對手保持一種基本平衡,相差懸殊的核力量是無法保證實現這種平衡的,進而也會失去核威懾的能力。
可見,核力量的數量與質量是要看與對手之間能不能形成互相的核威懾,單向的受核威懾,那核力量就成了擺設。
核威懾形成的第四個條件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決心。眾所周知,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也是一個奉行叢林法則的世界,擁有核武器而沒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決心,那核武器存在的意義就是零,那也將不會有什么核威懾,沒有能力使用核武器,不敢使用核武器自然也就無法形成核威懾。
為什么俄羅斯在面對西方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敢于逆西方意志而動,其關鍵不是常規力量的強大,也不僅是核力量的強大,其關鍵的是俄羅斯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決心。
準確講,西方世界的軍事同盟那個北約經過幾十年的東擴已抵達俄羅斯的邊界,但在俄烏沖突中仍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忌憚的不是俄羅斯擁有的強大核力量,而是俄羅斯擁有使用核力量的能力和決心,這種能力和決心使其在擁有強大的核力量之后形成一種對西方世界的強大核威懾,進而導致西方世界不敢公開出兵烏克蘭,即使雇傭兵被抓也只有死鴨子嘴硬,不能承認。
在今天的世界,具備了上述的四個條件最終導致世界上出現了核威懾現象,也出現了擁有核武器大國之間的“虛擬”平衡狀態。
當然,這是世界博弈中的現狀。曾有一些軍事家或預言家或政治家們都預測,由于核門檻的不斷降低,核威懾的作用很可能會越來越弱,這是后話。眼前的是核威懾還在起著平衡的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是什么國家都能拿到這種核大棒,也不是什么國家都能有核威懾他人的能力,這也是核威懾存在的現實原因。
二,美日韓核威懾磋商機制是亞洲北約的啟動鍵?
很多人都強調過,從美國的角度看世界,或者說從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需求來看,在東亞組建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真的是朝思夜想的事,只是由于日韓之間因二戰造成的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一三國軍事同盟一直不能成型。
前些日子,韓國與日本在某件事上針對我國的共同行動似乎在改變這一保持了幾十年的韓日恩怨。正是這種改變讓人曾預測日韓將拋開二戰日本殖民統治韓國的歷史包袱,兩國會迅速拉近雙方在各方面的距離,包括軍事上的合作,從而為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的建立從政治上鋪平道路。
這次美國提議美日韓建立核威懾磋商機制實際上就是向著建立三國軍事同盟的方向作出的一種努力。
只要三國能建立起核威懾磋商機制,事實上就是邁開了走向軍事同盟的腳步,為建立三國軍事同盟奠定了基礎,或者說是為三國軍事同盟的出現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如今,隨著韓國主動貼近日本,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加上美國提議建立美日韓核威懾磋商機制,想說三國軍事同盟不可能出現真的只是一廂情愿了,三國肯定會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形成一種正式的軍事同盟。到時,所缺的就是出臺類似北約那種三國共同簽署條約式的文件。
這不只是美國一直期盼的,也是日本和韓國共同指望的,這是東亞發生的涉及到我國安全的重大戰略變化。
不過,美國的戰略企圖不會到此止步,從建立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到建立三國軍事同盟,美國還有更大的圖謀,那就是亞洲小北約開始啟動。
近些年,世人都在注目美日印澳的政治、軍事合作,擔心四國在醞釀組建亞洲的北約。現在來看,美日韓的軍事同盟,在推動亞洲北約的形成上具備更大的動力,也更具現實性。
由此可以發現,美日韓建立核威懾磋商機制的背后并非僅僅是核威懾的磋商機制,也不會限于所謂的核威懾問題,也不是僅僅讓世人擔憂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給東亞帶來的不安定因素,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在東亞的出現,是讓世人擔憂亞洲將出現西方主導的軍事條約式的軍事同盟的出現。
若從美國戰略部署的角度來看,其還有后續的文章可作。東亞的這一軍事同盟一旦形成,它會帶來很大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會影響亞洲的其它地區,不會局限在東亞,它的溢出效應必然如同歐洲的北約那樣不斷地向外擴張。
妄猜一下,當美國提議建立美日韓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實現后,當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出現后,當亞洲小北約形成后,緊接著的就是亞洲大北約的出現!
讓我國感到擔憂的不再是什么美國日本韓國的三國軍事同盟,東南亞、南亞諸國也必然在是否卷入參與這種軍事條約的選擇中,特別是東盟十國肯定無法置身事外。
這種態勢的出現一定會使東南亞、南亞地區面臨政治軍事上的大洗牌。東亞不再安寧,東南亞、南亞也將不會安寧,甚至太平洋諸島國也有可能受到牽連。
當然,這還不是最令國人擔憂的,我國應擔憂的是,如果我國解放臺灣的行動在此之后,“烏克蘭”事件將在亞洲重演,我國也將面臨俄羅斯面臨的被北約壓迫的那種局面,我國解放臺灣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也是很多人強調解放臺灣宜早不宜遲的原因。
三,美日韓三國建立核威懾磋商機制磋商什么?單從東亞的態勢來看,美國提議建立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要磋商什么?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因應朝鮮發展核武器的選擇。朝鮮作為最新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它對不友好的韓日鄰居自然會形成一種核威懾,美日韓面臨的不再只是中國這個核武器大國的核威懾。
大家知道,在朝鮮沒有擁有核武器的時期,由于美國對韓日提供核保護傘,朝鮮處在被核威懾的困境中。如今,朝鮮擁有了核武器,擺脫了這種困境,反過來還形成了對韓日的核威懾,過去嚇唬人,現在是被嚇唬了,對美日韓來說,自然是需要建立一個三國的核威懾磋商機制。
但美日韓建立核威懾磋商機制磋商什么呢?是要加大對朝鮮的核威懾能力嗎?
當我們看到美英澳宣布澳大利亞將從美國購買核潛艇的消息后,是不是恍然大悟?美日韓建立的核磋商機制表面上有針對朝鮮的內容,但實際上它主要是針對我國的,這與澳大利亞購買核潛艇是遙相呼應的。
推測啊,所謂的三國核磋商很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內容:
大概率地會磋商每年什么時間要把美國的核運載工具如潛艇、戰略轟炸機頻繁地開往韓國和日本顯示其核力量存在,在東亞顯擺其核威懾;
按照歐洲的做法,美國很可能會磋商在日本和韓國部署能投射核武器的戰略飛機或戰略核潛艇,甚至還會磋商是否部署小型核武器。
從現實來看,韓國是極有可能批準美國在韓國部署核彈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朝鮮已擁有核武器,半島的另一邊部署核彈似乎是有理由的。
日本雖還有可能不會同意美國在日本部署核武器,但美國的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出入日本已常態化,美國在日本部署核武器似乎是不太遠的將來就能實現的事情。
另外,由于澳大利亞從美國購買了核潛艇,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核武器就不是什么可能性了,而是現實性。美日韓的核威懾磋商很可能會考慮到澳大利亞核力量的運用。
以上推測恐怕就是美國提議建立美日韓三國核威懾磋商機制背后續寫的藍本。
對此,該怎么想呢?肯定有人會說上述的猜測畢竟是猜測,不等于是現實,或許吧。需要清楚的是,當我國已成為美國及其西方同伙的主要對手后,他們難道不能用對付俄羅斯的辦法對付我國嗎?具體講,美國在歐洲部署有200枚核彈,在亞洲就不能部署核彈?
當然,美國在亞洲部署核彈人人都能想到的它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應對朝鮮核武器的發展。
可單純看朝鮮力量與美日韓力量的對比,孰強孰弱是一目了然的,朝鮮即使擁有核武器也不可能單獨對抗美韓,若加上日本更不可能。
可見,美國的最終目標還是瞄向中國的。如果美國上述的企圖最終都能實現,我國面臨的核威脅就不止是美國本土的核力量,美國海上的核力量,美國空中的核力量,還將面臨周邊美國部署在盟國中的核力量。
猜想啊,面對這一可能出現的局面,或者說面對這一早晚會出現的局面,為保持戰略上的平衡,保持互相的核威懾,我國盡快發展、更新核武器亦屬當務之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