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可以從國外買,省時省力,但是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
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預警機的緊迫需求,面對捉襟見肘的國家財力,面對“造不如買”的觀點,王小謨據理力爭。
之后的很多年,王小謨不再公開發聲。
他回歸了隱姓埋名的狀態,直到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橫空出世。
2023年3月6日,當他的名字再度成為熱點,人們看到的卻是一份字字如金的訃告:
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王小謨院士走了,而他身后的天空中,一架架性能卓越的國產預警機正盤旋、凝望、守衛著他摯愛的神州熱土。
01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信息化的大潮滾滾而來,效率遠超地面雷達站的“空中指揮所”預警機大顯身手。
在空戰中,占據信息化優勢,以預警機主導戰斗機群作戰的一方,能夠對缺少預警機的對手“降維打擊”,擊落大量敵方戰機,取得顯著的戰果,甚至直接在對方的防空網中撕開一個口子。
接下來,就是對指揮所、交通樞紐、后勤集散地等地面重要目標的逐個“點名”了。
打個簡單的比方,戰斗機自帶的雷達受到飛機自身尺寸和供電能力限制,往往探測距離和范圍都很有限,就像手電筒一樣只能發出窄窄的一束光,照亮一小片區域,這種情況下空戰像是在“黑暗森林”里,兩伙人各自左手電筒進行獵殺對抗。
如果不打開手電筒,就無法搜尋敵人的位置,也就無法打擊敵人;然而打開手電筒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能讓敵人現身。很可能在發現敵人之前,自身的位置就已經暴露——就像漆黑的夜里突然亮起的手電筒一樣。
而預警機的出現,相當于其中一方搭了個高臺子,上面站了高個子手持探照燈,整個戰場一覽無遺,敵方有多少人,位置分別在哪里,往哪個方向運動,速度多少,通通看得清清楚楚。己方的人,不再需要打開自己的手電筒,冒著暴露位置的風險去搜尋敵人,只需要照著預警機發現的敵人的位置,發起攻擊即可。
更重要的是,“手長的高個”手中的探照燈射程很遠,所以可以遠離戰場,躲在敵方的板磚的射程之外,安全地為隊友點亮視野。
而沒有預警機的一方,則面臨著自身位置暴露,隨時面臨敵方板磚(導彈)打擊,卻很難搞清楚敵方位置的尷尬境地,只能看著板磚射程之外的敵方預警機干瞪眼。
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預警機的重要性。
20世紀70年代,中國第一架預警機——以蘇制圖-4轟炸機為載機的“空警一號”預警機啟動研制,但當時國力有限,技術基礎薄弱,未能解決地面雜波反射等一系列問題,還是下馬了。
02
“空警一號”的夭折,主要原因是未能攻克被稱為“兩高一低”的關鍵技術,即高純頻譜發射機、高性能信號處理器、超低副瓣天線。
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末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兩高一低”的技術難關,經過王小謨團隊的不斷努力,終于被創造性地攻克。中國預警機發展之路上的一大障礙終于被掃除。
預警機的另一大困難在于電磁兼容與各系統的集成。
預警機并非是獨立行動的,而是一個指揮所,在實戰中與多架戰斗機協同。每架戰斗機上都有雷達,地面也有多個雷達。
如果出現1架敵機,在5架飛機看來,它就是5個坐標,此時就需要預警機進行綜合判斷,到底是多架還是一架,而這一精準判斷的能力是重點所在。
中國預警機項目重新上馬時,這些最難的難題實際上已經被王小謨團隊突破了。
王小謨認為,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要自己干。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預警機項目實施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自行研制,由王小謨團隊對機載預警雷達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并逐步獲得突破;另一方面,為加快預警機研制,在預警機項目上積極開展對外合作,積極借鑒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的成果。
相比于以美國E-3為代表的傳統預警機,“費爾康”的領先之處在于其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可以在雷達不動的情況下實施電掃,效率更高,盲區更小。而直到今天,美國預警機背上的“大蘑菇”仍在不斷旋轉,以實現傳統機械掃描。
美國E-3預警機
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
盡管“費爾康”很誘人,在當時,似乎不需要很累很麻煩,花一些錢,就可以買來世界一流的預警機技術,但王小謨堅持認為,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作為中方技術總負責人,王小謨力排眾議,堅決要求中方主導研制方案,并在國內同步研制,為后來的自主研制打下堅實基礎。
研制過程中,王小謨創造性提出背負式、大圓盤、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也就是后來中國兩代自主研發的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500的雛形。
同時,相控陣雷達收發組件、大型天線罩和系統軟件等重大關鍵技術也被國內科研團隊掌握,從而將預警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天有不測風云,就在作為平臺的大型運輸機飛赴以色列,進行系統安裝的階段,這一合作項目被美國情報機構發現了。美國再一次對中國發動了大招——技術封鎖,以阻止中國獲得先進的西方技術,造出自己的預警機。在美國的施壓下,2000年7月,以色列撕毀了合同,合作項目宣告夭折。
就在外界認為中國預警機事業將被扼殺在搖籃里時,王小謨臨危受命,擔綱國產預警機研制工作。
他堅信:“中國人一定能行”、“中國人必須自己干”。
從此以后,王小謨擔任預警機研制工程總顧問,全面指導總師確定型號技術方案和工程設計。
“我們一定要爭口氣!”
這句話被掛在試驗場,成為時刻激勵全體科研人員的座右銘。
夏天40多度的高溫,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90分貝以上的噪聲,都不能讓王小謨退縮。他在條件簡陋的外場試驗現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為了早日實現心中的藍圖。
然而對于裝備,王小謨卻又格外在乎“舒適的環境”。
他帶領研制的三坐標雷達是第一個關注人機環境的雷達。
“以前的雷達車上沒有空調,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你能眼睜睜地看到汗珠一顆顆冒出來。”
經常待在車里做實驗的王小謨有親身體驗。因此,他提出在雷達機里裝空調,遭到反對后,他堅定地說:“人是第一戰斗力,人都不行了,設備再好有什么用?”而這最終的結果是:耐高溫的軍用空調首次出現在了雷達機里。
后來在研制預警機的過程中,王小謨非要在飛機上裝個廁所,這個提議讓很多人搖頭,因為一個廁所至少重達200公斤,給研發工作增加了極大負擔。
但是,王小謨卻異常堅持:“預警機不同于一般運輸機,試飛時間特別長,廁所必須要加。”他還主動把增加的200公斤攬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設法在自己的設備中“砍”掉了相當的重量。
到了第一架以俄制伊爾-76運輸機為平臺的原型機裝好雷達天線,進行首次試飛的那一天,王小謨在地面上,盯著飛機從起飛到著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試飛結束,飛機降落,試飛員走下舷梯,對他說:“感覺非常好!”
王小謨的眼淚一下子就涌出來了。
03
2006年,在預警機工程的關鍵時刻,王小謨在外場不幸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不久又診斷出淋巴癌。但他依然放不下深愛的預警機事業,即使住院輸液,也要把設計師請來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就趕赴熱火朝天的試驗現場。
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和奮勇攻關,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國產預警機——空警-2000終于研制成功。
2008年,空警2000獲國防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中,空警-2000預警機首次亮相,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的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
得益于王小謨的前瞻性和科研團隊的高標準、嚴要求,空警2000告別了傳統天線式雷達,采用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不需要使用飛機動力驅動“大圓盤”旋轉,即可通過相控陣雷達自身實現360度全覆蓋,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自誕生起,空警-2000就領先美國E-3預警機整整一代。
2010年,空警-2000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1年,王小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3年,王小謨榮獲度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空警2000項目成功之后,王小謨又親任出口型預警機總設計師,提出了以國產運8中型運輸機平臺背負圓盤形天線罩,組成全國產預警機的設想。
彼時,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還在研制階段,國內想要獲得大型運輸機平臺,只能從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等前蘇聯加盟國購買伊爾-76大型運輸機。另一方面,空軍運輸機部隊同樣渴求機況良好的伊爾-76,使得每年能夠勻出來作為預警機平臺的伊爾-76寥寥無幾。以國產中型運輸機平臺代替進口的伊爾-76,能夠從根源上解決當時國內大型運輸機稀缺,造成預警機數量受到限制的問題。
國產運-9中型運輸機,是運-8的改進型號
最終,以國產中型運輸機平臺搭載傳統機械掃描式雷達組成的ZDK-03式預警機不僅研制成功,還出口巴基斯坦,賺取外匯的同時,也為國產新一代預警機積累了經驗。
在新一代預警機空警-500上,王小謨院士“小平臺、大預警”的構想終于成為了現實,以成本較低,不依賴進口的國產中型運輸機平臺,托舉起了性能超過空警-2000的雷達。
空警-500預警機首次全面采用國產處理平臺、國產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在信息系統方面實現了所有分系統的國產化。
此外,元器件方面,國產化規格比也超過90%,雷達的核心信息平臺服務器100%實現了國產化。
直到今天,國產預警機還在不斷地改進升級之中,最新型號的空警-500A,已經具備了空中加油能力,持續作戰的能力更強。
尾聲
“我這一輩子,此時回頭看,人生在世,無非是明白一些道理。比如,人吃過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遇到挫折時,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比如,能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并把這件事和為黨和國家作貢獻相連,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王小謨院士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感言
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王小謨拿出5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中的450萬元,又想方設法籌集出2000萬元,設立了雷達創新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雷達和預警探測技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和有重大創新的年輕人。
在他的眼中,為之奮斗終生的中國雷達預警事業,重于泰山;個人的名利,輕于鴻毛。
斯人已逝,但王小謨院士為我國預警機研制徹底打破國際封鎖、實現完全自主發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作出的無可取代的重要貢獻。
蠟炬成灰,春蠶絲盡。但他對青年一代的關懷,將永刻于星空之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