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于17日在德國慕尼黑開幕。為期三天的會議主題為“重塑愿景”,約有150名高級政府代表參加,其中包括4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出席會議的中方代表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
王毅在會上發表了《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的主旨演講,表述了中國對構建安全世界的基本立場。“國際爭端都要回歸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要重視發展的關鍵作用。”
這個基調中國從來沒有改變過,也就是“反對單邊主義,建立多邊秩序,中國站在和平一邊”。
但率領美國代表團出席會議的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的主旨演講,卻有一股濃濃的危險氣息。
她說,“我們(美國)擔心,北京自俄烏軍事爆發以來,深化了與莫斯科的關系。”
中國與俄羅斯保持高水平合作關系,關你美國什么事?
哈里斯的講話再次展現出美國政客的低劣水準,就像小孩子一樣,“我不喜歡他,你也不要跟他玩”。
美國刻意劃分陣營,制造對抗的意圖幾乎是毫不掩飾,潛臺詞就是要逼迫其它國家選邊站。
美國代表團到了慕尼黑心情并不好,因為會場內外所使用的通訊設備是華為產品。于是,美國又擔心起歐洲的“安全”了。
歐洲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是要完全屈從于美國的霸權對抗中國,還是要與中國保持合作維護自身利益?
配合美國跟俄羅斯鬧翻,已經令歐洲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現在美國和北約又要歐洲去對抗中國,甚至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之前就發表了一份題為《修正》(Re:vision)的年度報告,這份報告是北約的手筆,將中國稱為“安全挑戰”。
回看歷史可以知道,當歐洲屈從于霸權、強權時,歐洲必將陷入災難,世界也不會好。
1938年那份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就是在慕尼黑簽定的。
德英法意四國將其稱為“和平協定”,公然出賣捷克斯洛伐克。
犧牲別人去滿足納粹德國,為的是鼓勵希特勒去進攻蘇聯,消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然而,在短短一年之后,連那些親手簽署協定的人也感到了深深的恥辱,因為德國先向西邊發起了進攻,而不是東邊。
這說明用綏靖政策去迎合納粹德國,是永遠也無法滿足其胃口的。
綏靖主義并不是在1938年才出現的,而是一直存在于歐洲。
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時,西方操縱的國際聯盟(當時的聯合國)就坐視不管。
1932年,日本侵略中國內蒙,并進攻上海,它們還是輕描淡寫。
美英法除了想從日本獲得經濟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提出的“反共”口號符合它們的需求。所以,西方縱容了日本。
1933年,希特勒上臺,開始瘋狂迫害德國共產黨,納粹集中營最初就是為關押德國共產黨人和社民黨左翼分子而設立的,但西方也保持沉默。
1934年,希特勒盯上了奧地利。
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奪回薩爾地區,退出國聯。
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進攻埃塞俄比亞,追隨德國退出國聯。
同年,德軍占領萊茵地區,并協助西班牙軍隊發動政變,掀開了西班牙內戰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
到此時,英法不是奮起反抗,而是拒絕了蘇聯“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一心想跟德國妥協。
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簽署后,希特勒笑納了蘇臺德地區,1939年就輪到了波蘭。歐洲陷入全面災難,希特勒將《慕尼黑協定》撕成碎片扔在了歐洲人臉上。
一邊是得寸進尺的德國,一邊是精于算計的英法。
英法又何必去抱怨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呢?在所有外交努力都遭到失敗后,斯大林唯一選擇就是自保,以爭取備戰時間。
《慕尼黑協定》前前后后發生的事情,足以警示今天的歐洲和全世界。
蘇聯是威懾納粹德國最強大的力量,但西方由于意識形態問題一再拒絕與蘇聯結盟,去掉了希特勒心里最大的一塊石頭。
1934-1938年,斯大林花了四年時間尋求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
1935年,蘇聯加入國際聯盟,表示它認可了凡爾賽體系,因為納粹德國比凡爾賽體系更壞,英法卻假裝聽不懂。
接著,蘇聯在國聯建議成立東歐互保聯盟,簽定多邊協議,保證任何一國受到攻擊時,其它國家自動發起援助。
斯大林結盟努力是真誠的,這不是出于對英法的友好,而是他已經感到德國對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是一位政治家必須做的外交調整。
希特勒察覺到了這種“威脅”,1936年6月,希特勒發表紐倫堡講話,公開宣稱烏克蘭是德國的生存空間。
年底,德國、日本、意大利又共同發表了《反共公約》。
這兩件事,讓西方大為欣喜,它們認定希特勒的意圖是“反蘇反共”,因此,它們縱容德國去做任何想要去做的事情。
日本關東軍則開始屢屢挑釁蘇聯軍隊,蘇聯面臨被東西夾擊的的危險。
同樣,西方對日本的表現也非常滿意,對它侵略中國行為睜一眼閉一眼。
歐洲認為自己的“綏靖政策”是完全對路的。
1936年-1938年,西班牙內戰期間,英法保持中立,而德國則積極干預,
1939年3月,在蘇共18大上,斯大林向英法發出最后呼吁,仍無回應。
8月2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羅甫在克里姆林宮與蘇聯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議》。
1940年3月,斯大林拒絕希特勒發出的訪問柏林邀請。
1941年5月6日,斯大林出任蘇聯政府總理(部長會議主席),總管一切,加速軍工發展。
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歐洲大陸則已經潰不成軍,法國投降。
……
其實《慕尼黑協定》有一條沒有公開寫入的原則,那就是要把蘇聯隔絕在歐洲之外。
不僅英法排斥蘇聯,連東歐小國也反蘇反共,比如波蘭,它跟德國關系就相當密切。
每個西方國家都在竭力討好德國,仇視蘇聯。英國不僅出賣捷克領土,而且將布拉格政府存放在英格蘭銀行里的黃金轉交給德國人,理由是捷克斯洛伐克政權已被德國接管。
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接著橫掃歐洲,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和皇家空軍戰斗機在島上苦苦掙扎。
最終歐洲國家還是不得不選擇與蘇聯結盟,并依靠蘇聯軍民的巨大犧牲,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轉折點,改變了歐洲的戰爭攻守態勢。
英國白金漢宮升起了蘇聯國旗,奏響了《國際歌》,向偉大的蘇聯軍民致敬,英國政府還向斯大林贈送了一把寶劍。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給斯大林。
但在戰爭勝利后,西方又重新降下了反共鐵幕,美國成為了頭號強權,直到今天。歷史也被西方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所改寫,所顛覆。
可悲的是,歐洲比當年更加懦弱,當年犧牲的是捷克的利益,現在犧牲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敢追查破壞“北溪”管道的元兇就是明證。
中國正在慕尼黑呼吁“我們都是地球村成員,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絕不能重走陣營對立、分裂對抗的老路,絕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戰爭沖突的陷阱。”
美國則在慕尼黑要搞陣營對立,排斥中國(俄羅斯已經被排斥了)
歐洲何去何從?應當去翻翻歷史。
《慕尼黑協定》是歐洲的恥辱,也是對歐洲的警示。
恥辱,是因為歐洲將責任和義務拋之腦后,摧毀捷克向惡魔獻祭。
恥辱,是因為歐洲政客出賣自身利益,卻心安理得。
恥辱,是因為歐洲媒體都在為可恥的出賣而吹呼。
警示,是因為這個世界還有霸權主義存在!仍然威脅著歐洲及世界安全!
歐洲現在說什么“共同價值觀”,什么“民主國家陣營”,說白了不就是綏靖政策2.0版嗎?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甚至說,“在我們看來,美國參與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說法似乎是荒謬的,在美國在這些年里,沒有一次違反國際法的事實或行動被確認,美國無可挑剔的聲譽讓我們不必考慮這種說法。”
當年歐洲討好納粹德國也沒有到這種失智的程度,但今天歐盟當家人卻能說出這種話。
當美國有作案嫌疑而不必受到調查時,那它的下一次行動將會更加惡劣和可怕。
聽中國的,歐洲的前景將是和平和發展。
跟美國跑,歐洲將被北約拖入一場又一場戰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