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歐洲能源危機并沒有絲毫緩解,巴黎、倫敦、柏林、布拉格等歐洲城市時常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要求解決生活困境。
德國政府拿出2000億歐元作為能源補貼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引發了歐盟內部爭吵,法國則在指責美國賣給歐洲的天價天然氣。
無論是民眾還在媒體,都出現了“烏克蘭疲勞癥”。
然而,就在歐盟國家亂成一團時,歐盟當家人--馮德萊恩卻根本沒有往心里去。
上周,她又提議向烏克蘭提供180億歐元援助(2023年使用),還專門在推特上 @澤連斯基 笑嘻嘻地給他報喜。
但援助計劃被匈牙利擋下,11月8日,匈牙利財政部長瓦爾加在布魯塞爾對各國財長說,匈牙利不會支持這個方案,它必須得到27個國家的一致同意。
馮德萊恩正在推動一個針對匈牙利的“附加條件機制”,企圖變相取消匈牙利的一票否決權。
歐洲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質疑馮德萊恩到底是為歐盟還是為烏克蘭工作?
其實她既不是為歐盟工作,也不是為烏克蘭工作,她是在為美國工作。
她是一個典型的“裸官”,兩口子90年代就加入了美國國籍,七個孩子當中有五個在美國出生,也自動獲得美國國籍。
她家的資產、股票、投資主要都在美國,德國的房產是祖業。
擁有美國籍的人,入籍前要宣誓效忠于美國。馮德萊恩遵從美國政策也就不足為奇。
但事實卻是,出賣歐盟的馮德萊恩沒事,而匈牙利卻要被“家法”處置。
推特、臉書上有不少網友在問馮德萊恩怎么會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的?
這還得從2019年歐盟領導層換屆說起。
先說說馮德萊恩本人吧。
馮德萊恩1958年10月8日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娘家姓阿爾布萊希特,祖上是漢諾威王國的宮庭大臣。
她老爸是下薩克森州長,基民盟重量級人物,家里有六個兄弟(妹妹夭折),只有她一個女孩,寵得不行。
阿爾布萊希特在當州長前,是歐盟(歐共體)高官,她在13歲之前一直跟著父親在布魯塞爾生活、學習,所以她會說法語。
回德國讀完高中和大學,然后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了一年書,學經濟,成績很爛,轉去學醫,1988-1992年在漢諾威當婦科醫生助理。
1986年與大學時的合唱團成員海科.馮德萊恩結婚。
門當戶對,馮德萊恩家族靠經營中國絲綢起家,1786年被腓德烈大帝冊封為貴族。
海科.馮德萊恩是一名醫學教授,同時是一家美國醫療生物科技公司的CEO兼董事(輝瑞旗下公司)
2020年歐洲疫情爆發后,馮德萊恩用手里的決策權為歐盟向輝瑞采購46億劑疫苗,她老公則在美國當“供貨商”,夫妻店就開張了。
有歐洲議員呼吁調查此事,但事關美國,“北溪”被炸都不敢查,馮德萊恩還怕你查?
1991年馮德萊恩成為了醫學博士,2015年她的論文被發現是抄襲的,但她的母校出面保她,她只是道歉,沒有被解除德國國防部長職務。
1992年,海科到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馮德萊恩在美國做全職媽媽,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其實就是全家移民美國,到2004年一共生了七個娃。
在政治方面,馮德萊恩1990年就加入基民盟,1998年從美國回到德國,1999年活躍于政治事務,2003年當選為下薩克森州議員。
州長武爾夫任命她為州衛生部部長,后來兩人在黨內競爭德國總統候選人提名權,武爾夫勝出,并當選德國總統。
作為議員,馮德萊恩在黨內跟對了人,就是默克爾。
2005年默克爾組閣,任馮德萊恩為家庭事務和青年部部長。
2009年,馮德萊恩再上一個臺階,成為了聯邦議員。她主要的工作是“歡迎移民、支持同婚”。
2013年12月17日,再次組閣的默克爾任命她為國防部長,一直到2019年。馮德萊恩是唯一連續留任的內閣成員。
這并不代表默克爾喜歡她,馮德萊恩工作能力經常為人詬病,2018年德國國防部爆發軍火采購訂單違規丑聞,馮德萊恩接受調查后,承認自己在分配訂單時犯下錯誤,保證不再重犯,不了了之。
但這位“裸官”代表著什么?默克爾是清楚的,因此她的政府里一直為這位美國朋友留著位置。
入主歐盟
2019年歐盟領導層五年一任到期,5月,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各黨團的席位數、排名順序都已經確定,接下來就是選舉主要負責人。
歐盟的結構仿照議會制國家,歐洲理事會主席--無實權的總統;歐盟委員會主席-有決策權的總理;議會議長;各專員(部長);法院院長;央行行長。
最重要職務就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從2014年開始,它的產生規則是“領銜候選人”--誰是議會第一黨團,就由黨團負責人推薦。
最大黨團是“歐洲人民黨”(由各國中右翼政黨組成,像德國基民盟到了歐洲議會就統一稱為“人民黨”)。
第二大黨團是“社會民主黨”,由各國中左翼政黨組成。
下面還有綠黨、自由黨、極右、極左的黨派。
德國基民盟是“歐洲人民黨”最大群體,默克爾擁有推薦權,她推薦的人選是她的副主席韋伯。
2019年5月15日,最后一輪辯論結束,韋伯只需要再過兩關就可以接替盧森堡人容克成為新的歐盟當家人。
第一關:歐盟28國(英國還沒脫歐)領導人無反對票;
第二關:歐洲議會投票結果為多數票。
大家都認為韋伯只等走完程序就可以上任。
結果,半路殺出了一個馬克龍,他堅決反對韋伯接替容克,理由是韋伯不懂法語、不善于交際、缺乏知名度。依據是“領銜候選人”只是潛規則,并不是歐盟憲法里的要求。
馬克龍反對理由是站不住腳的,他就是怕默克爾選擇的人上任后會維護德 國利益。
而默克爾堅持提名韋伯,雙方關起門來吵了很久。
馬克龍的人選是法國人巴尼耶(歐盟首席“脫歐”談判代表),默克爾認為馬克龍私心太重,故意破壞“領銜候選人”制,雙方僵持不下。
歐盟內部也分出派系,馬克龍拉攏十個國家支持巴尼耶。
德國這邊也拉攏了十個國家,力挺韋伯。
雙方爭了一個多月沒有結果,而7月初必須產生提名人。
2019年6月27日,G20峰會在日本大阪召開,白天大家出席會議,晚上歐盟的法國、德國關起來門吵,意大利、英國起哄。
最終默克爾作出讓步,放棄了對韋伯的提名,但條件是馬克龍也要放棄巴尼耶。“兌子”,馬克龍同意。
這樣,排名前兩位的候選人在沒有經過歐盟表決的情況下全部出局,
還有4位原本排名靠后的候選人:
3、社民黨的荷蘭人蒂默曼斯,歐盟第一副主席。
德法都同意提名他,結果因為他以前言論有看不起東歐國家的嫌疑,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V4集團)堅決反對,蒂默曼斯出局。
4、自由黨的丹麥副首相韋斯榙格(女);5、右翼黨的捷克人扎赫拉德;6、綠黨的一名女政客,都因為政黨不具備代表性而出局。
另外,意大利全部投了反對票,它就見不得非意大利人當選。
德法兩國勾心斗角,歐盟委員會新主席難產,這樣下去必然會導致矛盾激化。
7月1日前,馬克龍使出了怪招,他向默克爾建議,提名馮德萊恩。
從上面那些提名人可以知道,馮德萊恩根本沒有被列入過名單,但馬克龍這一招令默克爾很難反對。
誰也沒有想到馮德萊恩是法國人提名的,包括現在很歐洲網友也不知道。
馬克龍出怪招,是因為他知道馮德萊恩不會維護德國利益,她是美國的人,默克爾也知道這一點。
默克爾并不滿意這個提名,她的執政聯盟--德國社民黨則極力反對提名馮德萊恩,當時社民黨領袖舒爾茨(不是現在的這位總理)在推特上暴跳如雷,他寫道:“馮德萊恩是德國最無能的部長,然而,一個如此無能的德國部長卻有資格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
這件事有多荒唐?德國人反對法國人提名的德國人。
默克爾再次讓步,她不支持也不反對,選擇了棄權。
向來負責反對的意大利這次變了,它在某種壓力下選擇支持馮德萊恩,東歐國家也不鬧了,都投了同意票。
7月16日歐洲議會投票,支持票和反對票為383:327,22票棄權,馮德萊恩當選歐盟委員會主席,2019年11月1日上任。
法國人得到了歐洲央行行長,由拉加德出任,兩個實權職位分配完畢。
美國媒體稱“德國人獲得了勝利”,是不是勝利?今天已經有答案。
法國人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連前總統薩科奇都出來指責馮德萊恩,“無論是全面對俄制裁,還是向基輔輸送武器,又或是經濟援助,都不符合歐盟利益”。
法國社會黨領袖羅亞爾則直接炮轟馮德萊恩是美國發言人,她與五角大樓和CIA之間沒有區別。
馮德萊恩還有兩年時間可以折騰歐盟,拿著歐盟跟俄羅斯同歸于盡。
她可以拍拍屁股回到美國,再喊兩句“民主”,最諷刺的是她能夠上位跟“民主”有何關系?
歐洲也不用抱怨被馮德萊恩出賣,這難道不是歐洲窩里斗的結果嗎?
毛主席早就說過,“歐洲太散、太弱”,事實就是如此。
歐盟要是再看不清形勢,早晚解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