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已定,視中國為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在中美對決出最終結果之前,或者美國實現遏制中國的目標,中國再也無力崛起,或者美國從目前的地位隕落,再也無力遏制中國,否則不會再有改變。
不但不會有改變,而且,因為美國自身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中國發展的速度超出美國的預計,美國的時間緊迫感越來越強,美國的戰略焦慮越來越嚴重。美國人會越來越認為,留給美國的時間也不多了。
即使俄烏沖突爆發,發動整個西方發達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全方位的制裁和包圍,美國對中國的定位也沒有改變,主要資源還是用來對付中國。20年前911事件的爆發轉移了美國對中國的注意力,但現在不會了。因為20年前,中國塊頭還沒長大,美國覺得還有時間,認為形勢還在可控之中。
我們說留給中國準備的時間不多了,其實是因為美國的時間不多了,所以美國著急了。在這個時間窗口內,美國要么竭盡全力,要么坐視中國崛起,你說美國會選擇哪一個?
何況,最近的俄烏沖突也給美國發動盟友全力遏制中國,提供了機會,美國怎能甘心放棄?
所以我們真的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再對美國抱有幻想了。我們當然希望中國的戰略發展機遇期能夠繼續延長,在跟美西方不發生激烈沖突的情況下,以較小的代價實現崛起,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退一步講,只有我們針對最壞的可能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讓西方核算代價和收益之后,認識到戰略冒險無利可圖,我們才有可能實現較小代價崛起的目標。我們的準備越充分,西方進行戰略冒險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一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顛覆、遏制、削弱中國的目標從未放棄過,只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對中國實施的戰略有所不同。
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美國對中國的主要戰略就是封鎖加遏制。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國當時閉關鎖國,這種說法存在至少兩個誤區:一是中國并沒有閉關鎖國,否則156項重點工程是怎么來的?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近乎從無到頭,迅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怎么實現的?這當然離不開當時中國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開放和引進政策。
與“市場換技術”不同,中國通過蘇聯的援助,迅速搭建起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即使后來跟蘇聯關系惡化,中國也沒有停止對東歐和亞非拉地區的經濟貿易外來。一些人的開放是有特定含義的,他們只承認對西方世界的開放才叫開放。問題是,當時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實施嚴格的封鎖政策,怎么開放?要中國跪著求著向西方開放嗎?
那代人還真不信這個邪。后來在長期被封鎖的狀態下,中國堅持走了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的發展道路。到1976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而且工業體系的門類齊全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沒有這個基礎,沒有工業化過程中培養的龐大數量高素質產業工人,即使對西方實施開放,也很難很快承接住西方的制造業轉移。即便是承接了低端制造業,更很難有實力向中高端產業鏈進行升級。
看各國通過向西方開放發展經濟的過程也是布滿陷阱,步步驚心。西方設計全球產業鏈布局時,也是精心算計過的,只是他們算漏了一點,中國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礎太雄厚了,既有雄厚的產業基礎,也有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獨立的強大思想認同,所以才沒有被西方徹底同化,沒有全盤西化,這一點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家可以做到。看看依靠開放發展的國家,要么在開放的過程就被多次剪羊毛,停滯在發展的途中,淪陷于債務包袱里無法自拔。拉美國家在這方面血淚斑斑,東南亞國家也是傷痕累累。少數得以進入發達國家或地區行列,比如韓國、臺灣等,又失去了政治乃至經濟的自主性,成為西方的附庸。
在這個封鎖加遏制的階段,西方對中國的戰略并沒有成功。中國在抗美援朝勝利之后,又通過抗美援越,讓美國陷入越戰泥潭。美國在70年代跟蘇聯的超級大國競賽中,開始處于整體的守勢。沒有中國對美國在印度支那半島形成的牽制,蘇聯也無法在70年代實現相對的戰略攻勢。
越戰的失敗標志著了美國對中國封鎖加遏制戰略的失敗,這才有了中美還未建交,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種不合常規的事件發生。
這個階段的中國,在經濟實力上跟美國相差太大,但中國并沒有因此就處于戰略的完全被動,相反,中國還在戰略上爭取了盡可能多的相對主動。在經濟資源還極為有限的條件下,讓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把中國搞成了對美蘇競爭格局有重大影響的世界第三極。
彼時中國的優勢是什么呢?首先是思想和政治優勢。思想優勢就是中國堅持馬列主義的思想指導,又跟中國實踐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個優勢可不得了,對西方那套理論體系是有代際壓制能力的。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之后,建立新中國,后來又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不但經濟領域人的異化現象大為減少,廣泛的民主權利也讓西方普通民眾很羨慕。這就是相對于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優勢。雖然西方在世界范圍內有著話語霸權,依然阻擋不了中國向美國等資本主義核心國家的價值觀輸出。直接結果是在歐洲的現代史里,1968年和1789年一樣,成為一個有標志意義的重要年份。對美國的平權運動和黑人解放運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美國的黑人運動領袖之一威廉,1967年在《十字軍戰士報》中寫道:“這是毛澤東的時代,是世界革命的時代,美國黑人的自由斗爭是不可阻擋的世界運動的一部分。毛澤東是第一位把我們人民的斗爭提高到世界革命同盟高度的世界領導人。”
其次是中國在戰略謀劃能力方面的獨步天下。毛主席的戰略布局能力,千年一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敢于直接跟美國較量,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拍板的。抗美援朝打破了西方列強不可戰勝的“神話”,給中國發展爭取了幾十年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此戰對美國的心理威懾力,至今都沒有消失。抗美援越,中國出物資,讓美國陷入泥潭,給美國快速放血。
在毛主席的運籌帷幄之下,中國巧妙運用有限的資源,打掉了美國用封鎖加遏制解決中國問題的信心。
二
美國對華戰略進入第二個階段:接觸和遏制。
接觸加遏制戰略的開端就是尼克松訪華。
接觸加遏制戰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通過跟目標國增加接觸,引導目標國加入西方的體系,讓目標國經濟跟西方接軌,目標國成為美國全球化布局中的低端產品供應國。二是對目標國進行思想滲透,讓目標國人民普遍接受西方的價值觀。三是通過和平演變,讓目標國跟西方進行政治接軌。只要目標國實行多黨政治,西方就有辦法分化目標國,讓目標國陷入不停的內斗,直至分裂,實現“不戰而勝”。
這個戰略的關鍵就是通過思想洗腦和利益關系,制造一個和美國利益捆綁在一起的目標國利益集團,和美國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鏈。通過這個利益鏈,建立起資本主導的話語權,改造目標國的經濟,為和平演變提供經濟和政治基礎。控制目標國的意識形態,對目標國全民進行洗腦,建立起普遍的美國和西方崇拜,為和平演變準備思想文化社會基礎。
接觸加遏制戰略是美國解決中國各種方案中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方式。美國從培養交換生開始,布局多年,在中國培養了很多內心認同美國的人。而且,這種認同還不是一般的認同,是真把美國當成精神上的母國,中國只是他們暫時棲身和發財的場所。通過他們推銷美國的方案,讓中國從思想、文化、經濟到政治進行自我改造,最終符合美國期待的標準。
美國這一戰略一度很成功。曾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洪博培,在2011年宣稱:中國有5億年輕網民,8000萬網絡博主,也就是擁有規模龐大的網上社會輿論。如果美國能夠利用這個龐大的力量,就可以“扳倒”中國,而美國則趁機獲得重新振興制造業等國力基礎的機會。
鑒于當時中國互聯網的情況,鴻博培確實是有這個信心的。在2015年之前,親美的聲音在網絡上還是壓倒性的存在,“崇美癥”是看上去很難撼動的集體情結。即使期間先后發生了2007年的美國次債危機,2008年針對北京奧運的CNN事件,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事件,美國開始暴露了很多問題和內部矛盾,但普遍的美國崇拜在中國依然是廣泛的存在。
但形勢變化仿佛彈指一揮間。沒過幾年,中國互聯網的正氣開始壓倒邪氣。實現這個可喜變化,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前三十年的全民政治教育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不但讓中國具有更強的抵御西方文化侵蝕能力,而且讓中國人總是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中國人再次看清了美西方的本質以及遏制削弱中國的陰謀。
另一方面,特朗普也功不可沒。他用商人思維治國,不太講究美國價值觀,反而以在任總統的身份,揭露了不少美國政治的陰暗丑陋一面。我一直認為特朗普是美國版的赫魯曉夫,現在回頭看,他也確實做得到位。特朗普給美國政治帶來了撕裂,把美國政治極其丑陋的,也是更接近本質的一面,暴露在全世界,也包括我們中國人的面前。
在任期間,特朗普做了幾件事,出發點是為了美國利益,卻讓美國軟實力產生了永久性的減損。比如:
對華貿易戰,擊潰了國人對西方自由貿易的信條。
對華科技戰,擊潰了科技無國界和全球市場化分工的信條,也順便讓中國人治好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精神頑疾。
美國四處退群,美國講究契約精神的形象也完結了。
任期最后,特朗普連號召粉絲占領國會大廈的事都干了,美國政體的形象再一次受到嚴重沖擊。
美國在特朗普領導下,四處進攻,不斷向自己的軟實力插刀。這就讓美國迅速消解了通過中國的年輕網民和網絡博主“扳倒”中國的軟實力基礎。
中國的互聯網趁勢完成了對美國崇拜較為徹底的清算。時至今日,美國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經是一個集各種負面形象于一體的集大成者。
美國想以成本最小的方式實現對中國的不戰而勝,難度顯著加大,而且,美國在時間上也等不起了。
在中美此消彼長的實力變化下,雖然美國現在還有著實力上的優勢,但美國對中國的實力優勢也在快速地縮水。美國不得不嘗試其他成本更高的遏制方式,
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標志著美國實施了四十年的接觸加遏制戰略宣告失敗。
三
美國對華實施第三個戰略:對抗加遏制。
這個戰略從奧巴馬時代就開始進行準備了,標志性事件就是奧巴馬公開宣稱:若十多億中國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那將是世界的災難。
奧巴馬任期期間,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在安全防務方面,開始調整全球資源部署,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把主要的資源調動到亞太,目的是防范、遏制中國。
二是在經貿方面,美國參與并主導兩個貿易和投資協定。一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英文簡稱TPP;還有一個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英文簡稱TTIP。這是美國重組全球生產和貿易體系的重要行動,并且有針對性地針對和孤立中國。
關鍵時候又是特朗普,上臺后第一天就宣布退出TPP,TTIP在特朗普時代也無疾而終。和民主黨的又當又立不同,特朗普的做法,不要偽裝,直奔主題。
貿易戰和科技戰開啟了美國對華的對抗加遏制戰略序幕。
貿易戰基本是以美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貨值和貿易順差都沒有減小,美國增加的關稅成本也基本是由美國消費者埋單,加劇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美國拜登政府正在放風取消貿易戰中特朗普增加到中國商品上的關稅。
科技戰勝負雖還未定,卻打醒了中國人,讓中國人徹底告別了“市場換技術”的幻想,促使中國人從此意志堅定地加大自主研發力度,為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夙興夜寐、宵衣旰食。
獨立自主的思想統一了,決心有了,資金也開始大規模投入了,社會上上下下的積極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現在需要的是時間。中國想方設法地延長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美國手上手上還握有金融戰這張王牌,但這是傷敵一千自傷至少八百的招。金融戰,自從中國開始強調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把穩定的重要性放在金融改革之前,在最緊要的關頭放緩了金融開放步伐。沒有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配合,美國的金融戰很難有大量收割中國發展成果的機會。在美西方針對俄羅斯發動金融制裁之后,給中國又一次提供了預警,俄羅斯也找到了一條應對金融戰的方法,示范給世界看,美西方的金融戰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臺灣這張牌,美國最近一直在打。臺灣問題涉及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一個中國”政策是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基石。美國動臺灣這張牌,一則說明美國手中的牌真的不多了,二則說明美國是在做掀桌子的準備,在準備最后的對決。
中美之間,美國實力目前肯定占優,但這是就全球范圍而言的。但在美國組織的第一島鏈局域范圍內,美國實力并不占優,甚至可以說中美實力已經逆轉。而且,臺灣對中國是核心利益,但對美國不是。中國為了核心利益可以傾全國之力進行一戰,美國為了臺灣,有為之一戰的決心嗎?美國協防臺灣,更多是政治態度。想轉化為軍事行動,并不容易。美國著名的蘭德智庫專家本.康納布爾在《國家利益》上撰文稱,中國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做出的努力是可以得到全體民眾的支持的,然而美國卻找不到(這樣的)支撐。”2021年9月美國福布斯刊文稱,部署部隊組織或反擊中國大陸統一臺灣,對于美國來說將是一個昂貴的提議。
中國收復臺灣,美國大概率還是會跟應對俄烏戰爭那樣,復制西方對付俄羅斯的手段,集合全部西方能調動的力量進行全面制裁,包括:1、限制與中國的貿易,也就是貿易脫鉤,壓縮中國制造業的市場空間;2、利用科技優勢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對中國制造業還無法自主的一些供應鏈環節進行精準打擊,也就是科技和供應鏈的脫鉤;3、限制中國使用西方主導的金融結算系統,也就是金融脫鉤;4、禁止中國船只停靠西方港口,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利用美國對全球主要航道的控制,對中國進行能源和貿易禁運。5、凍結沒收中國在西方的資產,開啟搶劫模式。
臺灣問題雖然是美國最重要的一張牌,但美國最忌憚的還是中國完成制造業升級之后對美國和整個西方的競爭力和壓制能力。經濟實力是國際秩序主導權的基礎,制造業又是經濟的基礎,是綜合國力中硬實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失去了制造業的優勢,最終也失掉了世界霸權的地位。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國家,才是美國后來登頂世界的最重要條件。現在的美國,面臨著當年大英帝國同樣的煩惱,在制造業世界版圖地位的下滑。現在的美國制造業已經不能長期支撐美國現有的國際地位了。等中國產業升級完成,美國霸權地位的根基就沒有了,美國對世界的領導權也就成了建筑在沙灘上的高樓。美元、美軍離開了強大的制造業,都會無法遏制的走向衰落。
中美競爭的關鍵就是圍繞著制造業進行的,中美博弈的主戰場就是制造業。
美國要想維持現有的地位,就必須阻止中國的產業升級。美國要想削弱中國,就要想辦法重構全球制造業分工體系,在中低端產業找到中國的替代者和有力的競爭者,瓦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誰在制造業的博弈中成為贏家,誰就是最終的贏家。中國只要在保持制造業全世界規模第一、完整度第一的同時完成制造業升級,其他方面,比如軍事的、金融的、科技的、教育的、文化的各方面優勢,還有統一問題,實現起來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時間在我,主動權在我。
美國針對俄羅斯的打擊手段,最致命的一擊是針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因為俄羅斯的能源是其最主要的優勢所在。美國遏制中國,最重要的手段一定是指向中國的制造業,因為制造業是中國的最大優勢。
俄羅斯跟西方的對決,最多做到不輸,不輸就是贏。真正能夠對西方形成威脅并有能力超越的,只有中國。俄羅斯對西方主導秩序的挑戰也只是局部的,真正能夠撼動西主導秩序的,目前看只能是中國。
俄羅斯對改變西方主導秩序的最大貢獻,一是俄羅斯可以幫中國解決世界局勢發生極端變化后的能源安全問題,二是為中國的制造業完成升級多爭取一點時間。
俄烏沖突對中國來說是一柄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機遇,也更有可能帶來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有可能縮短中國的制造業升級所需的時間。這就要看俄羅斯能不能夠挺住,能挺住多長時間。
俄烏沖突,目前主要是俄歐沖突。美國并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美國為此付出的的成本很小,主要是把歐洲給架到前面,跟俄羅斯死磕。
終極決戰的對手是誰?中美都把主要的目光投向了對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