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發展理念打贏新時代南海“脫貧攻堅戰”
盧勝君
中國三大艦隊齊聚南海,隨時突破第一島鏈
4月27日,針對臺媒報道的將延長南沙太平島基地跑道一事,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做出了回應,包括太平島在內的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以艦命名,銘記歷史,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和根本利益,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太平島以其顯赫的地位居南疆之要沖,其所在的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東沙群島,共同拱衛著中國的南大門。
南海,東西橫越約1380千米,南北縱跨約2380千米,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千米,幾乎是渤海、黃海、東海總面積的3倍,比兩個新疆還要大,相當于16個廣東省,其中中國領海面積約210萬平方千米,素有“第二個波斯灣”的說法,是我國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方向和戰略區。
回望歷史,古稱“漲海崎頭、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南海,自漢代將其納入中華版圖的2000多年間,經歷了最早發現和命名、最早開發和經營、最早且經過連續不斷管轄的歷史變遷。設置珠崖、儋耳二郡,開辟經南海通向東南亞各國的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就是在西漢時期。唐宋元時期,南海諸島開始列入版圖管轄,并在沿海地區相繼設立水師建制。從近代以前南海歷史的全縱深來看,明清時期,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經略逐漸深化,我沿海漁民前往南海諸島從事生產活動的人數日益增多,種植樹木、開墾荒地、建房屋、廟宇、水井等。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一個是鄭和下西洋,《鄭和航海圖》明確將南海諸島分別標為“石塘”、“萬生石塘嶼”、“石星石塘”等屬于我國的約200個地名。另一個就是流傳于民間的《更路簿》,明確將南海諸島分為四個島群,即南澳氣(東沙)、七洲洋(西沙)、萬里長沙(中沙)、萬里石塘(南沙),記錄了漁民在南海的作業路線以及對西、南沙各島、礁、灘、洲所取地名大約有120個,更路(航線)有200余條。清代后期,中國政府把南海諸島納入海防范圍、在南海諸島行使軍事守衛的職責,已經逐步成為政府管轄海洋的慣例。
民國時期,中國對南海諸島的經營管轄劃歸到了地方政府。1911年,廣東省政府把西沙群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20世紀30年代初,民國政府出臺海洋政策,宣布3海里“領海”界線和12海里特別反走私區。之后,設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南海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等,分屬西沙、中沙(當時稱南沙)東沙和南沙(當時稱團沙)群島管轄。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二戰后,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接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重豎主權碑。1947年4月,內政部發布公函,南沙領土最南至曾母暗沙。同年12月,內政部方域司印制《南海諸島位置圖》,其中標繪了一條由11段“南海斷續線”,線內標有四大群島,并標出曾母暗沙及大部分島礁名稱。這些均體現了南海歸屬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當時周邊各國均不持異議。
南海經略得到根本性改善,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特別是1974年1月從南越手中收復西沙之戰和1988年3月14日與越南的南沙之戰,使我在南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存在。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初,南海發現油氣資源以來,作為海防前哨的南海遭受異常凄慘的大蠶食。越、菲、馬等置我國多次宣示的“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主張于不顧,強行侵占我南海島礁,肆意開發南海油氣資源。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變本加厲地把南海作為撕咬、攪亂、離間和遏制中國的角斗場,攪得南海很不安寧。
作為戰略應對,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是2012年三沙市的設立,開啟了經略南海的新紀元。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調整政策及策略,下定經略南海的戰略決心,不動聲色地強化軍事存在,將共同開發落實到中國開發,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奪得并保持南海斗爭的主動權。然而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的新時代,在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加緊在南海制造事端的當前形勢下,面對南海地區錯綜復雜的斗爭局面,必須統盤擘畫海南長遠的發展藍圖,把南海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聚指成拳,綜合施策。
一、南海,攸關中國崛起存亡的戰略區
地處印太中樞的南海,扼兩洋、制八方,因其獨特的戰略價值,歷來是新舊霸權主義的染指之地。近代殖民主義進犯我國的主要通道是南海。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西方列強出動上千艘艦船和數十萬兵力,分40多批次從海上發動對中國的入侵,絕大多數途經南海。當代南海同樣是維護我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一旦中國失去對南海的控制權,我國的安全和發展利益,必將遭到致命性威脅。因此,從軍事角度而言,涵蓋南沙、西沙、中沙、東沙的南海是事關我生死存亡之地,必須牢牢控制,太平島絕不能成為第二個關島。
蘊藏著廣袤資源的南海,其經濟發展價值不亞于陸地空間。南海不僅有上千種經濟魚類,還富集著大量的可燃冰。在以油氣為標志的能源領域,南海資源儲藏之雄厚堪稱第二個地中海。南海具有油氣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的6倍。總探明可采石油儲量約為200億噸(相當于大慶油田400年產量),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慶油田200年產量)。從這個意義上看,南海是潛力更大的國家能源保障基地。[一座島嶼,如果以12海里領海計算,從圍繞該島嶼的領海基線算起,可以劃出1500平方千米(450海里)的領海海域面積,相當于新加坡本土面積的3倍。如果以200海里計算,可擁有43萬平方千米(125664海里)的專屬經濟區,相當于四個浙江省的面積。假設一座小島直徑為1英里,那么其擁有領海面積,大約是陸地面積的190倍;如果將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再計算在內的話,其擁有的海域及連帶資源則更加可觀。]當前,支撐和確保我國能源安全有現實和潛在兩塊戰略區,一塊是以大慶、長慶為龍頭的東北、華北和西北油田區,那是現實的陸上能源基地;另一塊就是海上,主要是南海地區。因此,控制南海這個浩瀚的資源寶庫,對掌控經濟命脈及能源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直面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確立的國家大戰略。“一帶”貫通亞歐大陸全境,并輻射到第三世界國家最集中連片的非洲。“一路”,是由我國沿海各大港口城市為起點,通達全球各大海洋。如果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干線依托的是東南沿海,前進出發的中心城市是泉州、廣州,海南是必經之地與中繼站,那么,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干線依托的是我國大縱深的沿海省市,前進出發基地則是擁有陸海疆200多萬平方千米、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和自貿區海南省莫屬。當下,海南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定位,完全有資格、有條件在“一路”的廣闊天地中,發揮貫海通陸,集散有序的樞紐核心作用。尤其是把地處戰略要沖地域廣闊的三沙作為軍民融合、平戰一體、工農兵學商政黨齊全的行政實體來打造,必將能夠從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拉動和提升海南的綜合實力和戰略作用,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不可估量。
十八大后啟動的精準扶貧攻堅戰,當下已收官。但從地域意義上來看,新時代中國南海大開發這場脫貧攻堅戰仍遠未結束。為什么這么說?國土范圍內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全國范圍內,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但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卻與東中部省區差距非常顯著。以2021年為例,海南省GDP6.48千億元,深圳市GDP則達3.07萬億元,其中深圳市南山區GDP就已超過7.63千億元(面積僅1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150萬人)。也就是說,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近深圳市的五分之一,不及深圳市的一個區。
除上述幾點外,南海更是國家大戰略中區域重大戰略不可或缺的一域。北有京津冀、雄安新區、東北振興,南有粵港澳大灣區,東有長三角一體化和黃河經濟帶,西有成渝城市群和西部大開發,中有中部崛起新戰略。將南海作為區域戰略重點來投入,可實現東西南北中無死角的重大戰略全覆蓋。縱覽地圖,中國的版圖不僅僅像一只雄雞,如果把海洋國土算進去,更像是一支火炬。像雄雞,海南南海是雞腿,需要強化;像火炬,海南南海是握把,承載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希望。當前,南海的重要性正被持續推高。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說明形勢非常緊迫。系統性開發南海不是單純的刺激計劃和擴大投資,其真正用意在于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新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圍堵破壞,中國必須在內部下好一盤大棋,通過內循環的強大動能和勢能,外溢至周邊和“一帶一路”,由此徹底打通任督二脈,為雙循環大戰略和地緣政治提供安全可控的環境。屆時,中國政治、經濟版圖將重新定義,從而實現戰略上的大破局大突圍!
二、構建南海新發展格局的矛盾癥結
當下,構建南海新發展格局,必須扭住矛盾的關鍵點。首先,基本矛盾,即歸屬問題上的矛盾;第二,主要矛盾,即與當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矛盾;第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與美國的矛盾。
(一)基本矛盾
回看歷史,中國同南海周邊諸國,自古以來就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患難與共的友好鄰邦。秦代,越南素有“百越”、“象郡”之稱,北屬時期(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曾藩屬于中國。安南屬明時期(15世紀初),中國文化大量輸入,對越南產生了重要影響。近代以來,尤其十月革命后,中越兩國人民戰斗友誼情深。菲律賓歷史上的蘇祿王國曾朝拜于明朝,滿清統治后,為抵御西班牙侵略者的蠶食,蘇祿國王曾遣使到清廷朝貢,上《請奉納版圖表文》,以尋求庇護,但卻遭到了清朝皇帝乾隆的婉拒。直到19世紀中葉西班牙侵占和樂島,清朝與蘇祿王國的交往遂告中斷。馬來西亞等其他南海諸國,皆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華人華僑占相當大的比重,與我血緣相親、文緣相通、民緣相融,傳統友誼源遠流長。
再析當下,中國同南海周邊諸國,因領土歸屬和海域管轄產生紛爭,但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中國同周邊諸國的矛盾,并非是與生俱來不可調和的。歷數西方國家在南海地區的殖民蹤跡,不是瘋狂掠奪就是血性殺戮,其偽善的“自由、民主”面目早已充分暴露。作為長期被西方殖民的越、菲、馬等周邊諸國,與中國有著相同的苦難經歷和切膚之痛,與我不僅沒有血海深仇,卻有著共同開發、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共同愿望,即便在南海問題上表現出爭端分歧,多屬正常地區內對抗和非對抗性矛盾相混雜。解決這些矛盾,力求不用或少用解決敵我矛盾的方法和手段。
(二)主要矛盾
南海素有“亞洲地中海”之稱,又是國際上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之一,是新老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必然要介入的角斗場。
自20世紀初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拋出霸控世界的五大地緣戰略理論,即制陸權、制海權、制空天權、邊緣地帶論和中心輻射論。其中“邊緣地帶論”的核心思想是控制地球上的幾個“地中海”,即美軍中央司令部所在的名副其實的地中海,還有就是南中國海等。因此,美國出于遏制中國和霸控全球的目標,絕對不會放棄在南海的破壞與搗亂,介入南海一定是必然的。
自19世紀末日本軍國主義崛起以來,特別是二戰中實行南下戰略,發起與美英等西方殖民者爭奪東南亞的戰爭以來,其覬覦南海的野心勃勃,從未泯滅。近年日本視中國為心腹大患,擔心中國一旦控制東海、釣魚島及南海航道等關鍵點,其海上命脈將被中國鎖扼,因此,日本緊隨美國其后插手南海,破壞、攪局南海也是必然的。中日在南海地區的矛盾也大多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再看澳、英、印等在南海地區的政策目標及險惡用心。近年來,澳大利亞作為美英的爪牙,在包括南海問題上反華的調門很高,表現十分搶眼。積極支持周邊聲索方的南海主張,派遣艦機配合美國“自由航行”活動到南海示威。英國自二戰以來就是美國的緊隨者,在對華問題上似乎有著當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情結,介入南海雖受“全球英國”構想的驅使,但更多是基于美國因素“搭便車”取利。印度基于歷史與現實的諸多因素,也在積極推進“東進政策”,加入“五眼聯盟”,充當幫兇,介入南海。綜上分析,從本質上看,澳、英、印等在南海上演絞殺中國的圖謀,并非是他們自身有這個膽子,也屬美國的爪牙而已。與他們的矛盾雖然多屬敵我矛盾,但解決與他們之間的矛盾,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美國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前后兩頭的兩個20多年,美國都是我主要對手。前20多年是從1949年美國對新中國實行全面封鎖,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23年;后20多年是從1999年轟炸我南聯盟大使館至今的23年。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帝國主義霸權國家,近年,美國視我為主要敵人又推進到一個近似瘋狂的階段。在全面實施對我“分化、西化、弱化、矮化、妖魔化”戰略的同時,依仗其強大的軍事優勢,頻繁對我南海及東南沿海實施抵近偵察和高壓性的軍事恫嚇,實戰化演練和挑釁密度之大,層級之深,前所未有。時任美軍太平洋司令還放出“今夜開戰”的狂言,2021年拜登上臺伊始,其國防部長奧斯汀便聲稱中國是最大威脅,揚言永遠不會讓解放軍戰勝美軍。綜上,南海地區矛盾的主要方面毫無疑問就是美國。未來南海斗爭形勢的若干不確定性,都要從美國的政策動向中去判斷、預測和應對。
(四)大開發是贏得南海新發展格局的不二法門
南海爭端涉及諸多方,如何解決?一句話,任它風吹浪打,只管南海開發!南沙方向矗立著上千口油氣井,至今未有一口屬于中國。反觀周邊諸國,借主權聲索之由“悶聲發大財”,大肆攫利。共同開發不能眼睜睜看著別人開發,必須把共同開發落實到中國開發!十八大以來成績卓著的變礁為島建設已經為油氣開發做出了榜樣!
70年前,毛主席在闡述出兵朝鮮的理由時指出:“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們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尖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如今,第一把刀已經化解了,第二把刀已經鈍了,而插在腳上的第三把刀卻變得更加鋒利了。面對美國刺向我國腳上的尖刀,我們只有毫不猶豫地打出“南海大開發”組合拳,才能將敵人的尖刀砸折!
三、為持久和平而攻堅建設
我國海上第一個千萬噸級原油生產基地
當下,筑牢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加速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偉業進程中,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更需要斗爭。美竄臺延長太平島戰機跑道,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我必須丟掉幻想,堅決打好南海開發這場攻堅戰,還我昌平興盛的東南海疆。
當前,越南、菲律賓等周邊國家試圖依賴美國的庇護,加緊推進對我南沙島礁的侵擴。中國唯有以堅定的意志推進島礁建設,方能有效遏制對手的囂張。敵方日進斗金,我方豈能巋然不動。強敵與域內沆瀣一氣,試圖瓜分我海洋國土,我又有何理由不堅決建設?
建設是彰顯中國主權的最好行動詮釋,也是最有效的自衛防御。這已被幾十年島礁建設和維權實踐所證明的。從1958年中國宣布領海聲明,到建設南沙高腳屋,再到十八大以來的島礁建設,沒有一次不是通過與對手的斗爭所取得的。南海維權斗爭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毛主席說過,“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對于域內相關方的非法侵占,對于域外強敵的蓄意介入,中國若無有效的防御手段,他們是不會束手奉還和主動撤離的。途徑只有一條,加強島礁建設,強化實地存在,才是最可靠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所有這些都表明:建設南海島礁天經地義,主權在我,建設由我!
理由何在?在于敵是失道,我是得道,敵是野蠻的侵略性國家,我是正義性國家。
斗爭實踐告訴我們,驅逐強敵、贏得主動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的建設,自身實力的強大,海上實力的壯大,島礁設施的完備,這是根本的,主要的;第二是對手的困難;第三是國際力量的態度。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當前在南海的戰略態勢如何?一句話回答:中國已今非昔比,已經有了一個基礎,但距總體目標還很遠。
條件之一:就中國的發展而言,幾十年的島礁建設確已有了一個基礎,但惟有繼續建設,才能取得戰略主動權,脫貧攻堅。所謂中國的建設,即島礁的交通、水力、電力、通信、營房、民舍、農業、生態等基礎性和民生性工程。以永興島為例,幾十年來的建設成效是顯著的。然而僅以此,還不能停止敵之挑釁,實行我之反擊。必須經過一個準備期和舉國一致的努力,有了一個量的積累,方能有效制敵。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言,美國及其“五眼聯盟”盟友是進行了協調,擺出了一副要打群架的樣子。他們的嘴臉不禁讓人想起了當年的八國聯軍,但這幾個國家顯然搞錯了時代,身子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對中國腦子還停留在19世紀末的晚清。他們顯然不了解中國,不了解世界。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120年前的中國。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中國的潛力是無窮的,扭轉斗爭困局,還待于今后的建設,不以眼下定輸贏,這是基于我情的判斷。
條件之二:就對手的困難而言,也是這樣。幾十年來,域外強敵在我周邊排兵布陣,以航行自由名義,頻繁對我抵近偵察和粗暴的軍事進犯,有傷亡,有劣績,圍堵我的消耗高昂,國內民怨沸騰;域內越、菲等聲索國動用軍隊侵吞我島礁,有傷亡,有敗績,其用于島礁工事耗資巨大,國內矛盾日增,軍隊銳氣日減,國際輿論紛起譴責,這些都是其困難的表現。然而這些困難,還不足以停止其擴張蠶食行徑,還不能遏止強權勢力驕狂的步伐,還須等到其有更大的困難、我有更大的建設之時,才能脫貧制勝。因此,妥協退讓在我沒有根據。
條件之三:就國際的援助而言,現在也還未至最大有利之時。幾十年來,中國有了國際間廣大的輿論聲援,永暑礁海洋觀測站及南沙建設的燈塔,均得到國際海事組織授權贊同。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時,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相繼支持中國立場,這些也進一步證明了中國不是孤立的。然而,中國必須正視地緣政治現實,美國作為霸權國家,勢力大,拳頭硬,很多地區國家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在中美之間暫且保持平衡,不敢公開支持中國,應有的正義之聲還未完全得到聲張。因此我們對國際援助暫時不應作過大希望。拋開以我為主的方針,而寄希望于他人,無疑是錯誤的。十八大以來的建設經驗充分印證:只有以我為主,自主建設,同時不放松外援之爭取,才是捍衛中國海疆安全、扭轉地區平衡的根本手段。
總體說來,從我情、敵情、國際形勢方面看,幾十年的建設經驗尤其是十八大以后的建設成就,都證明島礁建設是極為英明正確的,同時也證明了斗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因此,中國的戰略方針毫無疑問是持久開發建設。自主的局部的擇機的速建的攻堅戰——這就是南海維權及擺脫困境的頗具針對性的戰略方針。事實給了我們血的教訓和領土被侵吞的代價,必須盡早清醒,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了!
群雄逐鹿南海,沒有制海權,國家便無尊嚴。“一帶一路”,走向深藍,向海圖強,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強國戰略的要旨所在。從安全與發展、政治與經濟以及軍政軍民融合上推進南海系統性大開發,既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南海亂局和態勢的“脫貧攻堅戰”,也是突出重圍,建立經略海洋前進基地的浩大工程。
強國在我,時不我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