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言,秦求晉鄙客間信陵也,行金萬金。漢使陳平間楚也,出黃金四萬斤,聽所為。蓋非重金,不能行間也。《左傳﹒哀公十六年》記,楚太子建辟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又適晉,與晉人謀襲鄭,晉人使諜于子木請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之,午晉諜焉,遂殺子木。
1941年11月20日,赫爾收到日本外交官野村的乙號建議,11月27日,來棲和野村還在同羅斯福探討美日停止爭議的最后建議。然而,在夏威夷“春潮樓”的森村(吉川猛夫)、偽裝的辦事員和偽裝的農民們,早已經把日軍關心的97個問題偵察得一清二楚。這個關鍵節點,只有中國的胡適是一只瞎螞蟻,美日兩國都清楚下一步將要發生什么。
1973年,蘇聯官員阿爾卡季﹒尼古拉斯耶維奇﹒謝夫欽科被任命為聯合國副秘書長,并受克格勃指示在聯大為克格勃提供方便。不過,到任沒多久,他就被美國成功策反,秘密為美國服務,由于他曾是葛羅米柯的顧問,所以很容易掌握高級情報。他不只是為美國提供政治情報,還提供經濟情報、武器談判和裁軍立場等,直到1978年,克格勃才公開令世界震驚的調查結果。
1981年,中國已經對相當數量的外國人保持開放態度,這一批外國人中,有外交家,有商人,有國際友人,有華僑,等等。不過,這些人的頭上大多都要加個引號,因為他們的使命并不真與身份對應,有很多人都持雙重身份,諜報獲取是他們重要工作之一。在欲情燃燒的時代,泄露和出賣情報相當猖獗,到了有辱國格的地步。當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一份緊急通知,印發單位涉黨、政、軍高層及中央各部委。該《通知》措辭十分嚴厲,用到“為了維護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這樣的抬頭。大家設想一下,能賣的人會是哪些人?
古,今,中,外,略舉了幾個間諜案例,不能概括間諜情報在國與國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只能表明,無論在什么時候,諜報都是外交的前置,它是對公開信息的極重要補充,甚至是重大決策的必要組成,科技越發達,情報來源越多源化,情報工作也越重要。
中國古代一直有“間諜”一說,直到清代才改稱為“細作”,到了近代,又通常把向敵人出賣情報的人稱為“奸細”。總而言之,自古至今,情報工作一直被廣為重視。
●●間諜布局與圍剿
在一般人看來,“間諜戰”只在冷戰時期最火熱,美蘇諜戰曾經演繹了無數離奇故事,賦予了更多引人入勝的神話色彩。然而,“冷戰”結束并不意味著“諜戰”結束,隨著世界進入“熱戰”時代,“諜戰”實質上已經提前進入白熱化,二十一世紀的“諜戰”不是簡單的軍情諜戰,是全方位、廣覆蓋諜戰。
綜觀全球發展趨勢,為了適應“熱戰”需求,各國對情報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人員構成會越來越復雜,滲透能力會越來越強,對被竊國的危害性也越來越大,中國有必要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大原則下參與到這場“諜報熱戰”中來。如果不重視情報,后果就是,美國的導彈已經在飛往敘利亞的路上,而我們還在從外交角度討論美國空襲的可能性。
在主要大國中,印度諜戰有相當一部分力量部署在鄰國之間,有相當一部分可能置于中國境內。日本諜戰規模也許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其效率和綜合性絕對一流,日本諜戰隱藏絕密,置所有情報人員于經濟之中,堪稱全球最難防范的諜戰強國。美國的諜報人員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氣勢也最為囂張,有“諜報公開化”的傾向。“摩薩德”組織嚴密,手段殘忍,信息準確度高,在美歐諜報之間擁有強大的利益共享功能。“軍情六處”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諜報的“開山祖師”,它象帝國的衰落一樣走向了沉淪,英國政治上的跟隨美國,導致眾多國內機構在行事方式上也跟隨美國,逐步形成了一種無所作為得過且過的辦事風格,英國的“軍情六處”已經難以承擔英國的海外重任。
中國不是諜報大國,并不表明中國不重視情報工作,只不過,中國人表現得更加理性和富有道義感,中國人從不希望干涉它國內政,也從不想以“非常方式”解決國際間的沖突與爭端,中國人只想保護好自己的國民利益不受侵害,中國人對于世界信息的獲取純粹是學習,而不是竊取,學習是獲得公開的信息,竊取是盜用秘密信息。
當然,事物總是會隨著時間及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面對“熱戰”層級的不斷推高,中國有必要在情報領域改變觀念,不主動侵略它國并不意味著不對它國有防范之心,只有防得好,才能守得住,只有守得住,才能保證自身的和平與安全,只有中國和平了,世界才有和平。美國實際上已經同附從國組建了針對中國的情報圍剿圈,中國不應對幾無可能。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中國任務
中國被美國視為重點情報對象是從1951年始 ,美國中情局針對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戒令,經過多年的修改和調整,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網傳美國曾有針對中國的“十條訓誡”,真假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現實針對性。也許美國中情局根本就沒有明文規定這些條款,但他們毫無疑問又是這樣來實際操作,中國社會的某些變化也符合這種軌跡。
換一個視角看,假如這“十條訓誡”取得成功,其意義遠比一般意義上的軍事戰爭大得多,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美國中央情報局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和運用絲毫不落中國之后,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搞顏色革命,難道它不想在中國搞顏色革命?中國近些年來的一系列怪現狀已經證明了“十條訓誡”的有形性,條文可能是虛,行動卻是事實。
中國人不能以美國人的好壞評判美國的國家戰略,美國多數人的國內形象也許很好,但美國人對中國態度是另一回事。中國留美學生中不能說都是壞人,但不要把1K和24K都當作鍍金者,有很多中國人就是美國的情報人員,只是情報的層級不一樣而已,相信留學歸國人員為國家作貢獻,但也不能忘記對他們的戒心。有些人為了盡快獲得美國綠卡,不惜出賣國家利益,金融領域就有很多人在充當美國的情報人員。
培養美國代理人和情報人員,不僅僅限于美國的知名大學,美國的一些“野雞大學”也在承擔這項使命,部分大學生為了獲得美國的一份工作,最簡單的一招就是在美國當兵,當兵后,如果能被招入美國的情報系統,永久居留權肯定可以到手,附加的優惠待遇也會隨之而來。
●●日本諜戰的奸詐
“諜報”圍剿決不只是美國單方面的事情,作為軍事戰略的一部分,俄、日、印、歐等國家實體從來都沒有放松對中國的“諜戰”,為了配合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包圍,日本、印度、歐洲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工作必定漸漸加強。在這些國家中,日本諜戰精細而又深入。
《自衛隊秘密諜報機關——被稱為青桐戰士》曾披露日本自衛隊向中國派出間諜刺探軍情的重大內幕。書中描述的那個不為人知的黑暗世界,以及日本陸上自衛隊情報機構與臺灣情報部門暗中勾結的內容,讓眾多日本讀者大開眼界,同時讓中國讀者驚嘆不已。通過這本書揭開日本對華諜報戰秘密的正是該書的作者——滲透中國37年之久的日本間諜、日臺經濟人協會理事長阿尾博政。
阿尾博政為何不惜暴露日本的國家機密將自己的對華間諜行動寫成書?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銷書,而是在敦促日本政府更全面地關注、監測中國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阿尾博政在書中披露的情況,實際上只是日本對華間諜活動的冰山一角。
日本針對中國的間諜活動歷史非常久遠,從18世紀就已開始。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對中國情報刺探活動達到高潮,李鴻章坐鎮天津,所以天津是日本間諜的大本營。1886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派荒尾精中尉,秘密潛入中國刺探情報。到中國后不久,他便將大量在中國活動的日本浪人糾集起來,組織了龐大的間諜網,開始以各種形式刺探中國的情報。后來,他組建的間諜網,根據成員在中國各地搜集到的情報,編纂成厚厚的一本《清國通商綜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交通等諸多方面,為日本軍政當局侵華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進入20世紀,日本對華情報戰更加猖獗,特別是侵華戰爭前夕,日本為了實現吞并中國的野心,向中國派出了難以計數的諜報人員。比如,日本政府曾派出千余人潛入中國進行非法測繪。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方面發現侵華日軍使用的軍用地圖,竟比中方的軍用地圖還要精確,重要地段的一棵樹、一間房,都被記錄得一清二楚!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以后,日本派出一批精通漢語的諜報專家,以使領館為主要陣地,通過不斷發展與留學生、工程技術人員、專家以及華僑的私人關系,刺探中國情報。同時,他們向名目繁多的民間代表團、民間機構,安插大量的諜報人員,打著“交流、參觀”的旗號,大肆竊取中國的經濟、技術情報。日本公民以考古為名,經常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擅自測繪,在中國警方從他們那里繳獲的資料中,就有被他們特別標注的部分軍事設施的詳細位置。留中日本學生和留日中國學生都是日本諜報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專業的人才要引起特別的注意。
2006年9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曾裁定,兩名日本外交官是日本外務省派出的間諜,他們為“國際情報統括官”組織工作,北京高院認定該組織是間諜機構。同年,國家安全局逮捕了《中日經濟新聞》雜志的創辦人、日本籍男子原博文。他從1995年開始,為日本外務省搜集中國情報,提供了大量中國的機密文件復印件。
在日本本土,有一幢大樓專門為廣播監聽而建,內有8名監聽人員全天24小時監聽和收錄中國中央及地方電臺廣播節目,并立即整理,制成卡片、分類存檔。日本“亞細亞綜合開發研究所”近來開設了一種新的服務項目,即向日本商社、金融機關輸送各國經濟情報信息。
在中國境內,日本的商社、企業和金融機構已發展到數千家,遍布中國大中城市,他們或親自下手,或利用中國雇員,從事經濟間諜活動,不遺余力地搜集中國的各種情報,特別是軍事情報。
日本對華諜戰的目標是:在全面、準確掌握中國軍事力量部署的基礎上,提高日本自衛隊干預地區局勢的能力,進而使日本加速轉變為可以與中國相抗衡的軍事大國。日本“內閣情報調查室”非常嚴密,功能強大,人員眾多,是日本諜戰的最重要機構。
日本,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對手。
●●中國諜報工作的危機意識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理念,中國的世界理念是“和諧”,所以不會做不利于“和諧”的事情。但是,為了保證國家的和平安寧,中國又必須有強大的反間諜能力,如果對外國的間諜行為視若無睹,中國的國家利益必然喪失殆盡。
過去,中國有一個口號叫“全民皆兵”,實際上是號召大家“戰時人人能打仗,平時個個能保密”。今天,不提倡全民皆兵,但也不能全民麻木,在新形勢下,中國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引起重視:
必須灌輸全國人民保守秘密的思維理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中國人突然不設防,誰設防,誰就是對抗改革開放,誰設防,誰就是保守派,防備意識一時間成了“落后”的代名詞。全民不設防的主導思想讓中國各領域的保密工作陷入困境,本該保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被某些部門的人以“自主權”為名公開化,小到技術革新和專利權,大到國家最高政治機密都時有泄漏。
中國企業和教育科研機構,只對國內同行設防,碰到國外人員來參觀,惟恐對方不給面子,把最最先進的部分都向對方講清楚,有炫耀的機會一刻也不會放過。日本人為什么能在中國輕松搞測繪?是有中國人的配合,甚至是某些人的無知促成了對方的行為。美日等國的“項目”可以變相為他們提供很多獲取情報的機會,中國學者把最好的論文發到外刊也涉嫌科技泄密。
諜戰無處不在,人人必須小心!
網絡諜戰隊伍的組建迫在眉睫。中國目前到底有沒有網絡部隊暫時還沒有定論,從傳媒上了解到的信息是中國有組建網絡司令部的打算,暫時還沒有成形。如果中國能組建網絡司令部,那么反網絡間諜的能力將大大提高,網絡司令部的操控范疇很廣,當然不僅僅限于網絡間諜。
從國際“熱戰”的復雜性來看,軍事間諜只是眾多間諜當中的一部分,經濟及商業間諜絲毫不亞于軍事間諜。所以,中國在組建網絡情報隊伍的時候必須著眼于“人民戰爭”的理念,只有把眼睛盯到所有視域,才能真正做到有備無患,信息時代是一個沒有死角的時代,忽視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讓自己被動挨打。
網絡諜戰隊伍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職業型隊伍,目標是絕密情報和網絡進攻;第二個層次是半專業隊伍,目標是經濟和商業利益情報;第三個層次是有一定戰略意識的普通網民隊伍,目標不設限,主要是掩蔽真實目標,模糊信息內容,混淆信息真實性。
●●未來情報戰的兩大殺手
未來世界,大國科技競爭分布在兩大戰場:一是太空戰場;二是網絡戰場。
與之相對應,未來的諜戰也將逐步由“具體人間諜”向“科技間諜”過度,人是諜戰的操弄者,但諜戰的依賴是科技,單純靠具體人的智慧已經過時。再過20年,弱國很難探聽到機密情報,只有科技強大的國家才能站在情報戰的最高點。
未來情報戰的兩大殺手锏:一是基于空間力量的“太空天眼”;二是基于網絡的“超級計算”。
太空戰是大國之間的較量,是最單純的較量,是最強者的較量,是最慘烈的較量,是決定今后幾百年大國命運的較量。太空較量的三個層次:一是定位系統實力之爭,已經不是24顆衛星和36顆衛星的定位技術差別,而是各國衛星網的整體構架;二是地面人控制的太空攻防戰;三是太空人控制的太空攻防戰。
太空戰曾經只是美國的一個政治和軍事概念,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把太空戰從概念階段轉化為實踐階段,執行這一特殊任務的領導者就是美國。由美國挑起的人類新型戰爭形式在大國之間迅速漫延開來,俄羅斯毫不遲疑地跟隨美國的步伐奮起直追,歐洲、印度、日本亦緊隨其后。在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堅持和努力下,中國已經取得了太空大國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部分歐洲發達國家,中國的國防力量組成當中,航空航天的實力不容小視。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包括繞地球運行的24顆衛星,它們均勻地分布在6個軌道上。每顆衛星距離地面約1.7萬公里,能連續發射一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只要持有便攜式信號接收儀,無論身處陸地、海上還是空中,都能收到衛星發出的特定信號。上紀世九十年代,美國警察就可以動用GPS定位抓捕著名的罪犯辛普森,而我們用上定位系統還是近些年的事情。
GPS并不是美國太空網的全部,美國真正的太空星云組網才剛剛開始,馬斯克的通訊衛星決不只是5G、6G功能這么簡單,它應該是美國“衛星云計劃”的一部分,每一顆衛星都可以成為一個太空節點,每一個節點都可以承擔偵察地球某一位置的作用,當數量達到幾萬顆的時候,“太空天眼”就具備了將所有目標置于視線之內的強大能力。
太空權之爭是未來新興大國的復興變數之爭,這項權利不只屬于美國,正如16世紀的海上航線權之爭不屬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樣,誰能在這個新型戰爭面前跑得最快,誰就是未來的主導者之一,如果放任美國的行為,那么美國統一世界的愿望必將成為現實。
超級計算,一直被視為應用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當然也包括網絡控制力的支撐。最近幾年,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是“去中心化”,比如說區塊鏈技術,甚至有人講,未來世界,不只是一般科技、金融去中心化,連政治也要去中心化,都可以采取區塊鏈管理。
實際上,這種設想是幼稚的,是違背人類意愿的。人類,是控制型動物,強者一定要設法控制弱者,并且總能找到控制弱者的辦法,沒有一種科技能實現把人類局限在絕對平等的環境中。
“計算力”就是打破平衡和設定中心的最好武器。
量子計算機能不能最終商用暫不可知,即使沒有量子計算機的出現,“超級計算”也能夠成萬倍成億倍的增速,矛與盾不停地處于競爭中,你要去中心,更快的速度也許就能實現中心化,只要速度達不到絕對頂峰的位置,“計算力”就決定著競爭力。
未來人類情報戰的第二殺手锏就是依賴“超級計算”,人工智能的水平將取決于機器計算力。在前不久的文章中,我提到“元大腦”這個概念,這決不只是說著玩,而是對未來人類超強計算力的人機混合智能化預測。人類大腦的智慧是能讓機器計算力不斷突破上限,然后又利自己制造出來的機器與人類競爭。比如說阿爾法狗,它誕生于人類之手,卻強于人類大腦。
量子計算機的超級計算能力是非智能化能力,如果把人類大腦的生物智能植入到量子計算機,或者把量子計算機的芯片植入到人類大腦,組成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融于一體的“元大腦”,會發生什么不可想象的結果?
最有可能出現以下幾種結果:
一,每個人將真實的透明化。我們現在所說的透明,最多就是生活軌跡的透明。未來的透明,是生物學透明和社會學透明的組合,不需要了解任何文字資料,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全在“元大腦”中,職業,性格,健康狀況,個人喜好,行為習慣,等等,沒有計算不出的特殊人。
二,生物和非生物信息透明化。通過“太空天眼”捕捉到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信息,經過“元大腦”的超級計算之后,每一個信息都將被還原它的本來面目,幾乎沒有信息能實現偽裝和保密。人物透明化之后,結合生物和非生物的信息特征,透明人與其活動地點一結合,該點的功能性質屬民用、軍用還是科研用都可以計算出來。
三,絕密工作透明化。比如說,普京今天召集某十個人開絕密會議,沒有一句語音流出,也沒有一個文字流出,但會議信息仍然可以被分析出來。參會人員的結構,會后所有人的下一步透明路線圖和下下一步路線圖,次級會議的參會人員及路線圖再分析,通過一層層信息,再結合統計學規律,阿爾法狗能猜測到的“人類意圖”也將在絕密信息捕捉中得到再現。只要數據庫足夠龐大,只要計算力足夠強,所有的“絕密”都在“軌跡”中。
上面所講的兩種諜報竊取新模式決不是科幻小說,必將成為未來人類情報戰的重要形式,美國肯定是這種新模式的最先嘗試者和得利方。中國要想盡快適應新模式,就必須早動手、早準備。海灣戰爭曾經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動的信息戰爭課程,未來美國同樣會做更多的嘗試,只是希望這樣的“教科書”不要先拿中國作為實踐者。
人類對間諜并不陌生,一個個行蹤詭秘、神秘莫測的間諜活躍于各個角落,竊取大量重要的情報,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發生了無數撲朔迷離、驚心動魄的間諜戰。
外交,是對外交往的必須,它總是涉及雙方或多方,如果只知己而不知彼,不可能取得很大的工作成效。所謂知彼,就是了解對方的設想,友方有友方的想法,敵方有敵方的意圖,說到對方心檻,打中對方死穴,都要求事前獲得一個透明化的對方,而不是深不可測的對方。
情報戰又是外交前置戰,前置順利,外交不可能不順利,前置被動,外交就被動。在不久的未來,“外交推演”和“軍事推演”都將建立在事前情報的“太空天眼”收集和“超級計算”分析上面,大國間的情報戰能力將取決于這兩大科技競爭力。
至此,本人的“透明外交”系列文章就暫告一段落,今后將轉向其它系列文章的分析,感謝大家的閱讀和建議!
附言:
1,有人問我如何看待方方最近的諷刺式發言?答:四川日報,江蘇聯通,都是公媒,都侮辱主席及其家人,沒有人管,沒有人道歉。在這種情況下,我用得著批方某嗎?用不著。他們穿著同一條褲子,站在同一戰壕,打著同一批看門狗。之前批方某,是正義。現在批方某,是愚昧。只要她不直接沖著主席,我就絕不會批她。
2,有文章講,中國近百年的成功就是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成功。評:我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從大的理論上可以這么說,但要取得成功,實踐是決定性因素,毛澤東思想既指導了理論,又指導了實踐,是中國百年成功的更重要基石。感謝馬克思主義,更要牢記毛澤東思想。
寫于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