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上下載
也許有些朋友們還有點印象,老夫于2021年1月1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拜登新政府“應對中國”的關鍵詞來了:更加強硬!》的文章說,當選總統拜登在正式就職前夕接受《紐約時報》的電話專訪時,就對華政策表明了態度,那就是比前任特朗普政府和過去民主黨政府“更加強硬”。一年來的事實證明,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2021告白:元首外交“失靈”,“競爭”大局已定
我們一貫信奉“元首外交”,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中國元首外交意涵重大,中國元首外交暖人心,中國元首外交給世界添“力”,中國元首外交又一個“繁忙月”……似乎打一通電話,視一個頻,什么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2021年中美元首互動的事實似乎表明,美國“不吃這一套”。
2021年9月10日,拜登上任后中美元首首次通電話,老夫寫了一篇文章《拜登放下電話干了“三件大事”》:第一,當天開始,撤出部署在沙特的導彈系統,重新部署,“使美國能夠專注于制衡中國”;第二,9月13日,對于立陶宛敢于面對中國的脅迫表示強烈支持;第三,9月15日,拜登與英國首相約翰遜、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共同宣布了一項名為“AUKUS”的協議,美國和英國將幫助澳大利亞部署核潛艇,被視為美國等國在南海與中國針鋒相對的新動作。
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兩國元首舉行了首次視頻會晤,美國之音就此發表題為《拜習會也無法扭轉美中關系的競爭實質》的評論指出,這次峰會并沒有縮小兩國間的任何重大分歧,會談結束后雙方甚至都沒能湊成一份聯合聲明,美中是各說各話。不過,化解矛盾、縮小分歧本來就不是本次會晤的目的,在會晤后的幾個小時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說,拜習會的目的是為兩國進行有效和健康的競爭設立“常識性護欄”,以確保競爭不會滑向沖突。
美國之音的評論說,拜習會后,拜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行動也說明競爭是兩國關系的主旋律。
11月16日,就在拜習會的當天,美日首次在南中國海進行了聯合反潛演習。
11月17日,就在拜習會的第二天,美臺政府就在華盛頓舉行了兩天的政治軍事及防務會談。
11月23日,拜習會一個星期后,美臺舉行了第二屆經濟繁榮伙伴對話(EPPD),議題包括半導體芯片等供應鏈韌性、如何應對北京的經濟脅迫、數字經濟與5G網絡安全以及科技合作。7月底,美國重新啟動了與臺灣的雙邊貿易和投資協議的談判,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戴琪與臺灣貿易代表的會談標志著臺灣與拜登政府之間最高級別的直接接觸。協議還沒有最終敲定,目前雙方還在接觸中。
11月23日,美國米利厄斯號(USS Milius)導彈驅逐艦進行了穿越臺灣海峽的例行航行,這是2021年美國第11次派遣軍艦通過臺灣海峽。
12月6日,白宮宣布外交抵制2月份在北京舉行的冬季奧運會。
12月9日到10日,拜登政府邀請臺灣參加全球民主峰會。
12月16日,美國財政部將8家、美國商務部將34家中國實體納入投資黑名單,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科技。理由是,這些公司被指責向中國政府提供壓制人權的技術工具,包括身份識別和監控、人工智能、數據技術等。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協調員柯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通過拜習會,美國一方面希望美中最高層坦誠地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希望向中國表明,美中關系中最大的實質是競爭。他說:“我們還想表明,我們相信目前美中關系的主導范式,最主要特征是競爭。”
█反華成為舉國意志,打壓中國戰略國策長期不變
在拜習會之前,有些人期待這可能是美中關系重啟的開始,但是,前白宮高級官員、喬治城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S. Medeiros)告訴美國之音,拜習會根本不可能“重置”美中關系,因為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態度、中國可能帶來的威脅的看法已經徹底改變了。他解釋說:“我看到的是美國許多不同的團體,公共輿論、國會、商界、非政府組織、甚至大學都發生了非常廣泛的轉變。我認為,在美國的討論中,不是某一個想法在起主導作用,這是美國社會中的一些不同的團體,根據中國內部的變化,重新評估中國、中國的行為以及與中國合作的機會。”
羅杰·貝克(Rodger Baker)是美國地緣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Stratfor)的高級副總裁,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拜登政府大體保持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因為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威脅已經是兩黨共識。他說:“我們看到他們繼續了前政府的一些做法,我認為這將繼續推進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看到,中國是美國的重要競爭對手已是兩黨共識,它會繼續推動美國的政策,即使是國會議員或是總統出現更迭。”
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11月17日公布的最新年度報告指出:美國的對華政策,從卸任的特朗普政府到新的拜登政府,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與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一樣,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也將中國描述為美國在21世紀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的挑戰。
█ 2022展望:除了強硬,別無選擇
貝克說,2022年,在軍事、臺灣、科技等關鍵戰略領域,美中的緊張關系還會繼續,美國也會更加強硬。他說:“在軍事和國防領域,雙方的活動顯然持續擴大,這將給兩國關系帶來額外壓力。即使沒有改變對臺政策,美國與臺灣的關系顯然也在擴大,美國還試圖為臺灣的防御提供資金。在那些地方,然后在某些關鍵的戰略領域,在技術、半導體、通信和信息技術方面,在這些領域,美國將繼續走對中國越來越強硬的路線,另外美國也試圖使美國供應鏈與中國供應鏈分離。”
1、加深與臺灣的關系,并幫助提升其“國際能見度”。
美國媒體說,總統本人以及政府高級官員不止一次地提到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4月9日,美國國務院發布“美國政府與臺灣對口部門進行互動”的新準則,放寬與臺灣的交往。評論認為,這份新聲明雖然比前國務卿蓬佩奧提出的“取消一切美臺官員交流的限制”的立場退了一步,但是,相較于之前的限制,實際上對美國所認為的“非官方交流”往前走了一小步。
和特朗普政府一樣,拜登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幫助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美國繼續支持臺灣以“適當身份”參加相關國際組織活動以及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體系。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呼吁所有聯合國會員國,與美國一起,共同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國際社會”。
拜登政府將繼續加強與臺灣的外交、經濟和軍事聯系,用中國官方的話說,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采取“切香腸”的做法,一步一步深化與臺灣的關系。
臺灣領導人蔡英文承認,美國有小支部隊駐守臺灣,與臺灣軍隊一起進行訓練。6月開始,美國還數次派遣軍機降落臺灣,并派遣與拜登關系密切的參議員和前高官訪問臺灣。
2、投資國內科技,在關鍵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
拜登政府從上臺之初就明確將科技競爭置于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地位。2021年2月,拜登在美國國防部發表講話稱,需更多從新興科技的角度看待中國“威脅”。
印太協調員坎貝爾11月19日在美國和平研究所的討論會上談到美中在印太地區的競爭時說,雙方的競爭與軍事相關,但是更是關于科技的。他說:“我們在印太地區面臨的競爭當然會有我們必須關注的軍事問題,但它真正是關于技術的投資的,對AI、量子計算、5G和人類科學等的投資。這些曾是美國享有獨特優勢的領域,但是,坦率地說,我們的優勢現在受到考驗和挑戰,我們必須在美國國內的這些創新領域加倍投資。”這樣才能保證美國“跑得更快”。他指出,拜登簽署的一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就是拜登政府努力的證明,這“不光光是傳統的基建,也包含了技術革新。”
在此之前,拜登政府已經對中國的一些科技企業采取了限制行動。3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認定華為、中興等五家中國公司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禁止美國政府機構購買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4月,美國將7個中國超級計算機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6月,拜登簽署行政令,禁止美國企業和投資者對華為等59家中國企業投資。
3、繼續維持對華關稅,要求中國遵守“第一階段”協議。
美國媒體認為,在貿易問題上,拜登政府將繼續用貿易壁壘和其他懲罰性措施來抵制中國的經濟威脅。
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闡述了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戴琪表示,美方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她甚至表示,美國尋求某種“再掛鉤”,但是,她傳達的更重要的信息是,拜登總統不會立即取消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他將要求中國政府對在特朗普政府期間與美國達成的貿易承諾負起責任。
2020年1月,特朗普政府與中國達成貿易停戰協議,特朗普同意削減他之前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的部分關稅,以換取北京承諾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
戴琪表示,由于中國未能全面履行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內容,美方將保留未來對中國使用單方面貿易措施的權力。此外,美方不打算與中國展開所謂“第二階段貿易談判”。
4、將人權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推進價值觀外交。
與特朗普政府有所不同,拜登政府認為美國外交必須植根于民主價值觀,這是美國的全球力量和持久優勢所在。拜登在競選時曾承諾要舉辦民主峰會,團結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捍衛民主,反擊中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擴張。12月9日和10日,有超過100個國家參加了這場視頻峰會,中國和俄羅斯被排除在外。
拜登政府還曾專門聲明要“將人權置于美國外交政策核心”,10月14日,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2022年1月1日開始,美國重新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
在中國的人權問題上,拜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10月15日,拜登就人權問題發表講話時,將中國對新疆維吾爾人的政策與70多年前發生的納粹大屠殺聯系起來,并警告全球對各國“踐踏人權”的行為保持沉默就是“共謀”。
在此之前,美國多次認定中國打壓維吾爾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作為定性為“種族滅絕”,并對此進行了相應的懲罰。3月,美國聯合歐盟、英國與加拿大以新疆問題為由,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另外,拜登政府還對破壞香港民主自由的中國官員進行懲罰。
人權也是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的核心之一。美國貿易代表戴琦5月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說,美國貿易與人權脫鉤將成歷史。她說:“過去數十年美國都是貿易與人權脫鉤,這是錯誤的,現在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核心,包括勞工權益、環保、人權、法治、好的政府治理、反腐敗等等,都包含在貿易談判之內。”
5、攜手盟友,共同應對中國。
拜登的執政核心理念是:“當美國與盟友合作時,美國才是最強大的。”拜登說,“我認為,最好的對華戰略是讓我們每一個,或者至少是我們過去的盟友都站在同一立場上”,“我們約占世界經濟的25%,但是,與我們的民主伙伴一道,我們的經濟杠桿能增加一倍多。在任何與美中關系有關的議題上,當有共同愿景的國家加入我們時,我們就會變得更強大、更有效。”
戰略預測高級副總裁貝克說,高度重視盟友的作用,是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以及外交政策上與特朗普政府的最大不同。他告訴美國之音:“在某些方面,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是單打獨斗,它要求其他國家跟隨美國的政策,但同時在經濟上又打擊他們,包括歐洲和亞洲的伙伴。我們已經看到本屆政府試圖軟化這一點,并真正將它們吸納進來。”貝克說,美英澳三邊安全協議最能體現拜登政府的政策,“這真正體現在三邊安全協議中,這真正讓澳大利亞加入到區域戰略互動,也將英國納入進來,就算不是歐盟。”
美國印太協調員坎貝爾11月19日在美國和平研究所的討論會上說:“我們的戰略中很重要的成分是我們與盟友和伙伴的深度接觸。”
美媒認為,拜登聯系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在一系列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新疆、西藏、臺灣、香港以及南中國海,美國及其歐洲以及亞洲盟友都對中國進行譴責。另外,拜登政府還聯合盟友推出“重建更好世界”計劃來回應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的這些做法令中國懊惱,中國不止一次地指責美國“搞小圈子”。
█對付美國政府“更強硬”的唯一手段就是“堅決斗爭”
必須認清美國人信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本性,六親不認,唯利是圖,只有讀懂了美國的強盜邏輯,才會清楚地知道,自強和斗爭才是解決方案。
必須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斗爭求和平”的基本原則,斗智斗勇,敢打必勝。美國打壓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國策不會改變,我們必須徹底丟掉幻想,盡快調整對策策略,有的放矢實施精準打擊。
必須高舉“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以“一帶一路”為平臺,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為驅動,抓住“資本逐利”這個牛鼻子,打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共同體,以“經濟牌”破解“民主牌”,強拆以美國為首的“反華統一戰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