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上下載)
美國知名時事評論員Ksliu授權獨家原創發布
根據最新消息,中美兩國領導人將于中國時間11月16日或美國時間11月15日舉行視頻會談,估計最可能的時間是美國15日上午或中國16日晚上。
自從今年1月20日拜登上臺以來,已經近10個月,他不僅在戰略上繼承了特朗普的反華政策,又在戰術上進行調整,變得更加靈活、務實、狡猾。
按照拜登競選時的說法,他要從“實力地位”和中國打交道。應該承認,這10個月內,他朝這個政策方向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在國內,為了減少對外國的依賴,美國積極改組“供應鏈”,在關鍵制造業方面,例如芯片,大搞政府補貼。此外,美國國會最近還通過了他的15000億美元基建法案。
在國外,拜登迅速恢復了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的主導地位,積極推銷“中國威脅論”,初步形成了一個西方國家的“反華聯合陣線”。尤其是在印太地區,他首先升級了美、日、澳、印“四方機制”,又組建了新的美、英、澳三國AUKUS軍事聯盟,并向G7國家和部分G20國家推銷了“中國威脅論”,利用“人權”、“民主”等意識形態問題,積極拉攏“志同道合”的國家。
拜登團隊與中國打交道的具體政策是“合作、競爭、對抗”。
在“合作”方面,美國需要獲得中國在氣候、朝核、伊核等方面的支持與合作,最近僅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有所突破,發表了“聯合宣言”。
在“競爭”方面,美方極力阻撓中國的崛起,繼續以“國家安全”為借口,變本加厲,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此外,美國還大搞“軍備競賽”,發展核武器和中程導彈。
在“對抗”方面,美方繼續將戰略重點移向印太地區,在南海、臺海、東海保持與中國的軍事對抗態勢,在新疆、香港和體制等問題上,保持與中方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對立。
美中關系的核心問題是“臺灣”。美方強調“維持現狀”,表面上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實質上卻不斷踩踏“紅線”,用“切香腸”的辦法挑釁中方的忍耐極限。美、日第一次把“臺海和平非常重要”列入美日同盟的議程之內,美國還積極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支持歐洲國家升級和臺灣的政治、經貿關系。
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在特朗普執政期間,曾經被提升為兩國關系的主要矛盾,回顧簽訂“第一階段協議”后兩年來的情況,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貿易問題似乎已經不再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主要分歧,但仍不失為高峰會談的重要議題。
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如此廣泛、復雜,又如此尖銳,兩國關系似乎沒有調和妥協的余地,前景令人悲觀,高峰會談似乎也難以出現任何突破性的發展。
但是近期也出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重要跡象。
在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訪華期間,中方曾經提出了三條“紅線”,即:“不得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不得阻撓中國的崛起,不得侵犯中國的主權。”(大意如此)最近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美方不再以改變中國的社會體制為政策目標,獲得了中方的點贊。
中美兩國之所以能夠在氣候合作問題上有所突破,是因為美方特使克里把雙方在其它問題上的分歧擱置一邊,對主攻的問題采取了務實的態度。可見,如果能擺脫“價值觀”等問題的糾纏不清,采取務實的態度,是有可能在兩國之間找到很多共同點的。克里的態度受到美國“強硬派”政客的攻擊,甚至要他下臺,但是他們無法否定克里取得的合作成果。
最近美方提出,“競爭”不應演變為“新冷戰”,“對抗”不應導致“戰爭”,從而提出要為兩國關系設置“護欄”……我們希望,兩國領導人能夠在承認對方“核心利益”的基礎上,找到一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紅線”或“行為準則”,防止關系的進一步惡化,至少停止毫無意義的“口水戰”,為兩國關系的正常與良好發展創造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