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變局進入關鍵節點,中美博弈到了巔峰時段,世界熱點從中東、朝鮮半島轉到了中國南海。近來美國聯合盟友,出動四艘航母,二百多架飛機以及最先進的核潛艇和測量船,在中國南海進行大規模軍演。美加兩國軍艦聯合穿越臺灣海峽。美國領導人多人次表態要協防臺灣、保衛臺灣。澳大利亞表態要與美國共進退。日本表態臺灣若遭受攻擊決不會坐視不管。歐盟諸國也紛紛表態支持美國。印度與美也遙相呼應,在藏南蠢蠢欲動。昨天美國總統表示臺灣可能已經擁有戰術核武器,臺灣蔡英文更是明目張膽踏越紅線,表示兩岸互不隸屬,美國確實在臺灣有駐軍,幫助臺灣培訓軍隊。
作為禮尚往來,中國空軍多次飛越臺灣海峽,架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中國軍艦也編隊出現在美國家門口。中俄在日本海也進行聯合軍演,聯合穿越日本海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美國的行為罕見強硬怒懟,中國軍方更是用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來表達決心。中國領導人強調“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稍微關心政治的人都知道這是什么節奏。
其實中國是最不愿打仗的國家。中國的經濟百分之七十在東南沿海,中國一直以最大的克制力來處理臺灣問題。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仇視中國由來已久,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它就亡我之心不死。毛澤東時代他兩次踢到鋼板,無可奈何。后來中美都調整了外交,在斗而不破中,美國占了不少便宜。天有不測風云,世界出了個本拉登,把美國對中國的計劃給弄亂了,南聯盟事件后,中國得到了十年覺醒發展期。再后來美國也醒了,和平演變失靈了,開始全力遏制打壓中國,但招數用盡,傷不倒中國,自己倍感力不從心。現在只剩下一個臺灣牌可打了。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一定會瘋狂。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也決不會咽下這杯苦酒,中美巔峰對決將在這里碰撞。
現在網上喊打聲震耳欲聾,無論學者也好,網民也罷,都對中國的強大充滿了自信,幾乎都認為美國出賣了伊拉克,出賣了阿富汗,也一定會出賣蔡英文。兵者,兇器也。網上各種聲浪無所謂,決策者一定要胸有成竹,謀定而后動。諸葛亮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真要打臺灣,一定要把最壞的后果充分考慮清楚。寧可備而無用,決不可用而無備。要敢于正視,更要穩操勝券。要敢于亮劍,更要出劍必勝。要善于捕捉戰機,把握好何時開戰,在哪里開戰,以什么樣的方式開戰,讓天時、地利、人和最大限度為我所用,最大限度贏得戰略主動。
萬事有因果。我個人認為,臺灣問題之所以日益復雜,是東西文化的結果。中國在對臺方面太過放任,政策上多以讓利感化。在對美方面,說教太多行動太少,美國大棒加胡蘿卜戰略屢屢得逞。回顧毛澤東時代至今的歷史,脈絡很清楚。其實西方文化向來就不相信東方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他們只相信霸道,只尊重強者。在對西方打交道時,要多學主席的智慧,要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少林太極相結合,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習慣了中國的外交風格,很顯然還是拿出世界霸主的架式,糾集了許多盟國,拉出一副打群架的姿態,想著讓中國屈服。它不明白東方文化中的底線思維,不明白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后的泰山壓頂雷霆萬鈞。中美巔峰對決,其實也是東西方文化的較量,南海的波濤決定著世界風云的走向。我們一定要清醒,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單純的說教已經毫無意義,勝負憑的是實力加智慧的角逐,任何用羊性的善良改變狼性殘暴的幻想都是可笑的,都可能在關鍵時刻導致不可收拾的后果,甚至一敗涂地。
前段時間孟晚舟回國,許多專家以為美國向中國示好,中美又可以破鏡重圓春暖花開了。這種可怕的思潮在中國大有人在,尤其在中國的高層也很有市場。千萬不能用發展經濟那種小聰明,來推演主導決定生死存亡的大國較量。我還是相信主席的話,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在國際上把我們的盟友力量充分發揮出來,在國內把人民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在外交上把敵人的聯盟最大限度地縮小。要立足于美國全方位介入,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美國真的介入。即便真的介入,在中國家門口,中國也能取勝才行。要拿出與美國同歸于盡的準備,才能在臺海戰爭中勝出,才能化解美國的最后瘋狂。要做好兩線作戰的準備。臺海無戰事,印度阿三不敢輕舉妄動,藏南不會有大戰。臺海有大事,印度一定會借機生事,雪六二慘敗之恥。對此中國一定要有完備預案,確保防患于未然。
總之,中國崛起路上的這道美國坎必須邁過,臺灣回歸這道題必須做好,這是無法回避的,必須勇敢面對。邁過這道坎,做好這道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勢不可當,中國文化將引領世界潮流,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中心,成就萬國來朝的輝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