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實踐論》、《矛盾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中華民族的哲學水平也大大提高,但今天我們正在失去自己的哲學。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輿論場里形而上學猖獗,唯心主義橫行。
最近幾年,每當中國和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發生沖突時,主張綏靖、妥協一方就會跳出來說:“這是美國的陰謀,不要鬧大,讓步為好。”
這實際上是用新教條主義,代替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中美共存,既合作又斗爭的局面無疑將長期存在。如果中美矛盾一天沒有徹底解決,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就以讓步為主,那么,中國周邊的國家會不會因此得出結論——在中國徹底戰勝美國之前,中國將對來自其他國家的挑釁持妥協立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時候,中美對峙強度比今天要厲害的多,中美關系也是主要矛盾,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在東南沿海。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總理尼赫魯想趁火打劫,侵犯中國領土。
若按照今天持妥協立場那些人的邏輯,毛澤東主席有一萬條理由對尼赫魯妥協。但毛主席恰恰做了相反的選擇,果斷出手對越境印軍進行迎頭痛擊,不僅為中印邊境贏得了幾十年的寧靜與和平,同時也為中國在打破美國圍堵的斗爭中贏得了更為有利的戰略地位。
毛主席是辯證法大師。他深知在國際關系中,中美關系是主要矛盾,但這是宏觀的、長期的,當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打破了邊界現狀后,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中印關系就成了主要矛盾,必須優先處理,否則必然會反過來影響中美矛盾的處理。
那些以中美關系是主要矛盾為理由,動不動大叫:“這是美國的陰謀,不要鬧大,讓步為好”的人,其實不懂得主要矛盾不是永恒不變的,更不懂得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他們總是縮手縮腳,畏首畏尾,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那些人也不懂得矛盾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不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同一性是靠斗爭性來維持的,不敢斗爭、不善于斗爭、不能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就不能維護同一性。
回頭在看看三個月前的洞朗危機。
2017年6月18日,印度軍隊越過了原本毫無爭議的洞朗地區的中印邊界,滯留了兩個多月并全身而退。關于這一事件本身,我無意做更多的評判。
我想說的僅僅是輿論在這一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更加證明中國社會亟須補上“兩論”這一課。
洞朗危機甫一開端,就有人斷言,這是美國的陰謀,中國不要上當。
這真可以說是一種鐵口直斷,完全是主觀主義的論調。印度并非日韓,她的外交從獨立之初的尼赫魯時代就有相當的獨立性,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躋身核俱樂部后就更是如此。
退一萬步說,即便洞朗危機背后有美國的黑手,那中國也應該坦然面對,通過正確處理危機來挫敗美國的陰謀,回避危機豈不恰好中了美國的圈套嗎?
危機開始后,又有輿論主張妥協,理由是中美關系才是主要矛盾,中印沖突會讓美國漁翁得利。宣揚這種主張的人,如果不是心懷惡意,那的確是一種不懂辯證法的表現。
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針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摩擦,破壞團結的的行為,提出了“以斗爭球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的著名論斷——這個論斷也完全適用于今天的國際關系。
歷史已經證明毛主席提出的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但背后的邏輯究竟在哪里呢?
很簡單,團結是需要基礎的。任何團結都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不損害對方利益的基礎上,以斗爭求團結,意味著維護團結的基礎,以退讓求團結,意味著默許對方破壞團結的基礎——基礎既已破壞,團結如何能夠存在?
中印之間的團結,只能建立在中印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共同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印軍越境,已經用行動證明印度破壞了這些原則,當年中國邊防軍采取果斷措施,驅逐、殲滅越境印軍,恰恰是對這些原則的維護,是對中印關系大局的維護。
毛主席果斷出手對越境印軍進行迎頭痛擊,從哲學的角度看,是通過斗爭性來維護同一性,打掉的是印度破壞中印關系的行為,而不是中印關系本身。事實上,如果不打掉印度破壞中印關系的行為,那么之后穩定的中印關系也就不復存在。難道中印的友好、團結能夠建立在印度有越境特權的基礎上嗎?
由此可見,哲學對一個國家,是多么的重要!
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是他留給中華民族永恒的制勝法寶,今天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情倍加珍惜,并真正用“兩論”把自己的頭腦武裝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