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還難有實質性進展
張志坤
中俄關系已經很好了,達到相當高水平。有人就此評論稱,“兩國的戰略互信已經達到很高水平,領導人交往就像串親戚一樣。習主席就任以來已是第6次訪問俄羅斯,習普會已經是第21次。想想看,就是普通的兩位朋友,如果遠隔北京莫斯科之遙,如何能夠做到在不滿5年之內會面21次?”
這是多么密切的關系啊!將其形容為親戚,也許并不未過。
但這還不夠。前幾天中俄元首舉行會晤,新聞報道說,中俄兩國還“一致同意攜手努力,不斷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也就是說,對現已經如此密切的中俄關系,中俄還要繼續將其加以“深化”。既然這樣,人們不禁要問,中俄關系還將深化到何種程度?會不會因不斷的量變而發生質變,從而出現實質性的進展變化呢?
一些人認為,中俄關系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乃至出彼此關系的飛躍,既合理又應該,因為基于中俄關系的世界責任與正常的戰略邏輯,這完全是期待之中與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筆者以為,現實往往比邏輯更復雜,僅就目前的情形看,中俄關系卻似乎難以再取得實質或突破性的進展。
首先是戰略定位各不相同
中俄兩國都對發展中俄關系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彼此對這種關系的定位卻各不相同。就俄方而言,俄羅斯關心的是如何抗衡西方的戰略進攻,是如何借助中國的力量贏得同西方的戰略較量,發展中俄關系的主要立足點就在于此;而對中國來說,中國所關心的是如何同西方合作、共贏,只是由于西方接連不斷地逼迫、壓制,迫使中國不得不發展中俄關系來減壓,試圖據此令西方對中國有所顧忌,不為已甚,中俄關系的主要著眼點就在于此。中國發展中俄關系,并非指望同俄羅斯聯起手來同西方決雄雌、定高低。這樣一來,即便中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抗西方的合力,但充其量也是有限水平的合力,只不過各取所需、各取所用而已,彼此的關系也就只能在同盟以下的水準上徘徊了。
接下來不能不說的是,兩國的戰略邏輯也各不相同
當代中國的國際政治學說與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學說大異其趣。在俄羅斯看來,武力也只有武力,才是最后的裁判。因為奉行這樣的哲學,所以,俄羅斯在外交與國家戰略安全上一直都以斗爭為基本手段,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而中國則與此相反。那個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了的吳建民,曾是中國外交界的代表人物,其理論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今中國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哲學。按照吳建民的說法,人類已經進入到了只能合作、只有共贏的時代,戰爭手段已經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了,一切都應該通過談判來解決,也只能通過談判來解決。按照這種說法,斗爭已經失去意義,合作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因而中國不會也不可能同任何國家搞對抗,被動的對抗都極力回避,更遑論主動的出擊。正因為這樣,當今中國除了制裁朝鮮以外,沒有對任何國家進行任何形式的制裁;也正因為這樣,在發展中俄關系的時候,中國方面總忙不迭地要大聲宣告“不針對任何第三方”。
這也就是說,中俄兩國在基本戰略邏輯上有著難以彌合的分歧。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同戰略邏輯下自然就有不同的行動路線。正因為這樣,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中國與俄羅斯在國際安全事務中風格與軌跡截然不同,原因蓋在于此。所謂中俄兩國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也只不過是表面現象,看法雖然一致,具體做法卻可能大相徑庭了。
正因為這樣,目前的中俄關系就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可能達到的頂點,今后發展也不過就是做點錦上添花的文章而已。譬如木材與鋼鐵,能緊貼在一起就很不錯了,想讓二者深度融合,無論如何也是辦不到的事情。
其實,就真實底蘊而言,現代中國的精英們洋化、西化的成分或比重相當大,他們心中都有濃厚的歐美情結,他們并不甘心讓中俄關系高于中美關系,很多時候只是由于不得已,才勉為其難地發展中俄關系。前幾天,《環球時報》發表了題為《美國靠不住,中俄才是真朋友》的社評文章,標題就透出一股酸溜溜的醋味,既然這樣,人們不妨拷問,你怎么知道美國靠不住?是不是已經向人家靠了很長時間,結果是熱臉貼上冷屁股,才這般發牢騷呀?由此,人們就不能不想到的那個著名的“中美夫妻關系論”,接下來就不由得要想:即或中俄已經如親戚一般,但“親戚”能比得上“夫妻”嗎?
所以,中俄關系今后還將徘徊躑躅、逡巡難進,大概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