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印度陸軍參謀長Bipin Rawat在媒體面前叫囂說印軍準備好打2.5戰爭。2.5意思是指對中國戰爭,對巴基斯坦戰爭,還有國內安全威脅(毛派革命力量)。
冷戰時美國提過這個概念,亞洲,歐洲,其它地區。但60年代一場越南戰爭就令美軍焦頭爛額。蘇聯雖然沒說,從它的軍力分配來看也是這種戰略,然而在阿富汗顏面掃地。
超級大國尚且如此,印度是哪里來的自信?
但在輿論場上,通過媒體灌輸,阿三們還有人相信中國再過個十五年經濟就能趕上印度這種鬼話。
關于2.5戰爭,中國國防部直到29日才有一個回應,發言人吳謙說: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
如果不是在洞朗地區發生對峙,還真不想搭理它。
三哥還說現在不是1962年,仿佛本錢比以前厚多了。這話是有所指的,今天跟當初不同的是,中國多了一個海上問題,也就是途經印度洋的能源線和貿易線。
陸上教訓阿三,一擼到底都問題不大,如果戰爭擴大到海上,可能中國沒那么輕松。
不過,印軍參謀長所說的2.5戰爭中的0.5,也就是印度國內毛派武裝力量,可以考慮支持一下。
雖然我們不輸出革命已經很久了,然而通過內部來打滅它的囂張氣焰,倒是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壓迫與反抗
196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地區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隨即其他邦也受其影響,相繼開展一系列農民斗爭,在加爾各答出現了城市游擊戰。
領導這些斗爭的是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下層干部查魯.馬宗達,這些運動嚇壞了印共中央,它們奉行的是議會選舉路線,通過妥協,來換取一些個人權力。
馬宗達1969年退出印共(馬),而印共(馬)是1964年從印共中分裂出來,成立了新黨印共(馬列),以毛澤東思想為一切行動指導方針,也叫印共毛派。
中國國內媒體或評論分析者,基本是籠統的稱之為毛派,不區分歷史變遷,或者說并不是很了解這段歷史。
印共(馬列)是毛派沒錯,但正式把自己稱為毛澤東派的,是在2000年之后,就是印共(馬列)之外再出現印共(毛)。
這一路斗爭,期間有很多犧牲和曲折,但火種并沒有熄滅,還在印度大地上燃燒著。
1965年開始,整個印度經濟狀況低迷,國內矛盾四處,在農村農民缺糧缺錢,城市中糧價暴漲,工人失業,中產階級受到沉重打擊。
印共反而站在政府一邊哄騙民眾,這時渴望改變印度體制的青學大學生,從毛澤東思想中找到了答案:
印度的問題根源是土地,必須放棄學業去農村宣傳土地革命思想,推翻一切不平等的制度,建立農民武裝力量。
西孟加拉邦是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也是馬宗達的家鄉,馬宗達不反對工會和農會搞罷工,搞經濟斗爭,但他認為一味的搞經濟斗爭,是中了印度當局圈套,沒有任何出路。
只有建立武裝,奪取政權才能給印度人民帶來真正的解放。
他的意見得到了印共(馬)內部另一些派別的支持(派系非常之多,可能這是民族性格吧)
馬宗達愿意跟其它派別合作,提出合作最低共同點:
一,承認毛澤東是世界革命領袖,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顛峰。
二,同意地方奪權是印度革命前進的道路。
三,同意印度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著革命形勢。
四,同意游擊戰爭是推動印度革命的唯一方式。
在一個承認,三個同意基礎上,馬宗達建立了自己的隊伍,起義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觸發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是:1967年3月2日,在西孟議會選舉后,印共(馬)加入了議會聯合陣線,與地主階級妥協,無法兌現土地革命的承諾。
3月18日,馬宗達在勸說印共(馬)退出西孟加拉邦聯合政府無望后,在納薩爾巴里所在的大吉嶺縣西里古里區,召開了農民代表大會。
大會一開完,農民就拿起了長矛,鋤頭沖向地主家和警察局,他們勾銷債務,燒毀地主的土地證,判處長年在當地奸淫擄掠的惡霸地主死刑。
5月份,起義軍占領整個納薩爾巴里,政府軍警一戰即潰。
5月25日,新德里派兵前往鎮壓,結果沒有找到起義軍,反而抓了一大批村民,當場槍殺9人(1名老人,6名婦女,2名兒童)。激起了更大的沖突。
6月12日,印度內政部長恰范宣布義軍為恐怖分子,策劃更大規模的鎮壓行動。
7月12日,起義軍主要領袖桑塔爾被包圍后被捕,存在著輕敵思想的馬宗達缺乏軍事應變能力,導致起義最終被全面鎮壓。
但從此起義就像野火一樣蔓延至整個印度,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對平等的渴望被不斷喚醒。阿薩姆邦起義五次,安得拉八起,比哈爾九次,喀拉拉七次,連中央邦也有七起。
而印共(馬)則忙著開除與起義有關的黨員,到了11月,這些黨員在加爾各答開會,準備成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革命黨”。這就是1969年印共(馬列)的起源。
各邦不斷爆發的起義,令印度地主們寢食難安,他們組團前往新德里,要求加強對他們的保護。
10月31日,在蒙丹卡爾的列維迪村,一名還鄉地主,當眾開槍殺死兩名農民,當地農民被激怒,自發的要跟地主決戰。
印共努力勸說農民要走法律途徑,起訴這名殺人地主。
1968年9月,列維迪殺人案宣判:地主無罪。滿懷期望的農民認為印共在欺騙他們,列維迪案成了一道分水嶺,馬宗達武裝在被鎮壓之后,卻得到了農民們的主動支持和加入。
11月開始,被打散的農民武裝重新組織戰斗,目標地主和警察。
在斯里卡庫蘭縣的戰斗,第一次喊出了“殲滅階級敵人”的口號。
1970年,馬宗達提出了建軍思路,只有無情斗爭,最能保存自己的實力。馬宗達和一些領導人認為在游擊戰時,特別是1968-1969年,過于手軟。
他們抓到地主后,在人民法庭上只是剝奪財產,而將大部分地主放走,無視農民要求處死地主的呼聲。
結果地主在軍警保護下回鄉后,農民們得到了加倍的報復和殘殺。
毛主義的確立
除了馬宗達之外,在安得拉邦的特侖甘納地區,以納吉.雷迪為首的另一批共產黨人也在如火如荼發動農民起義,打土豪,分田地。
但雷迪與馬宗達有很大分歧,導致兩人斷絕了來往,兩人主要不同是:
馬宗達認為先消滅地主,再分配土地。
雷迪認為先搞土改,地主不進攻就不打地主。
本質上他們并沒有不同,其實是整個起義隊伍領導權的問題。
馬宗達在西孟加拉邦,雷迪在安得拉邦的斯里卡庫蘭的游擊戰都進行得比較出色,但一直沒能整合成一個拳頭,留下了被各個擊破的后患。
當時印度當局其實已經陷入全國起義的危機之中,問題是,雖然起義軍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但畢竟印度沒有真正的毛澤東,無法真正動搖印度的統治基礎。
除了農村斗爭之外,城市,特別是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學生從1970年開始,也開展了城市游擊戰。
在四月份,學生們把能找到的甘地雕像全部砸毀,學生領袖指出正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迷惑麻醉了印度人民,甘地是資產階級的寵物。
除了甘地之外,學生們還砸毀了羅易(印共創建人),維迪雅薩(教育家,泰戈爾的思想源泉),維威卡南達(哲學宗師)等人的塑像。
學生們從農村秘密獲得武器后,就跟城市軍警展開武裝斗爭,印度當局在年底調正規軍來鎮壓城市巷戰,并授權軍隊有自行處置的權力,不用再經過司法審判。
1970年末到1971年,印軍對印共(馬列)和同情者的槍殺事件一起接著一起,甚至集體屠殺。
有的在監牢上被打暈,拖到大街上喂狗,有的則斬首示眾,在多是被吊死在樹上,任人圍觀。美國駐加爾各答領事館兩眼一閉,裝著什么也看不到。
這種屠殺激起了農村地區針鋒相對的斗爭,從處決地主,擴大到處決富商,官吏,還有買辦。
1971年的加爾各答,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軍人,警察,流氓,黑幫,密探,工賊,打手橫行街頭,全身盡是彈孔的青年學生尸體隨地可見。
馬宗達在1971年4月的全國公開信中要求追隨者起來向敵人報復,號召凡是地主一律處死,改變了原先只殺大地主,大惡霸的原則。一個帶著情緒化的領袖,不是真正的革命領袖。
馬宗達還認為只要堅持到1975年,印度就會迎來全國解放,不承認革命處于低潮期。
而又把自己神化為毛澤東思想代言人,與同志間的關系也由隔閡走向了公開斗爭。
1969年4月22日的時候,印共(馬列)正式成立,馬宗達被選為總書記,但雷迪沒有加入這個黨。雷迪當時是想當黨主席,或者總書記。但馬宗達宣布:
“印共(馬列)的黨主席,就是毛澤東主席。”直接斷了雷迪的想法。
到了1972年,印共(馬列)也開始分裂,馬宗達在挫折面前預言:印度如果按目前的革命速度,到2001年也完成不了解放事業。
馬宗達這時又去讀毛澤東的書,重新思考整個印度的革命態勢,1972年他主張,壯大黨的力量,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黨組織。不再一味尋求武裝斗爭,建立最廣泛的包括各階層在內的統一戰線。
馬宗達是醒悟了,應當說他領會到了一些毛澤東思想的精華。
然而在1972年7月16日,因為叛徒告密,馬宗達在秘密住所被包圍。12天之后,也就是7月28日,被殺死在獄中(百度上沒有這兩個準確時間,一般說他死于監獄就完了,其實不是病死的,而且未審就殺)
馬宗達死后,上萬名印共(馬列)積極分子被殺,印度各地監獄中的關押人數為三萬兩千人,全是骨干,城鄉根據地基本被摧毀。
印度納薩爾巴里運動引發的革命雖然失敗,但有很多教訓和經驗值得總結。
缺乏外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當時中國在”文革“期間,加上中印關系緊張,也沒時間管這些事(雖然印度指責中國有暗中支持)
印度的寧靜到今天也只是假象,它仍然埋藏著掙扎在深淵的貧民群眾的怒火,這些怒火是終將引爆印度社會的火山。
到了九十年代后,毛派重新崛起,并在印度建立了紅色走廊。
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度這次在邊境跳這么高,本身就有轉移國內矛盾的用意。不如順水推舟,把它內戰之火給點起來。對廣大受壓迫,受奴役的印度人民來說,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下文再寫新時期的印度毛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