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原編者按:
不久前,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引發全球輿論激辯,國內多個重量級媒體也參與期間。文章反響之大,跟沈大偉的身份有關,他是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
今年年初,中國外交學院在北京發布《美國知華派評估報告》,報告從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三個維度對美國的“中國通”進行排名,名列榜首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大衛•蘭普頓,沈大偉排第二,而聲望甚高的李侃如則位列第十。
自費正清之后,美國的“中國通”逐漸形成一個受到矚目的精英群體,他們人數少,影響力卻極大,甚至能左右美國對華政策以及美民眾對中國的看法。
當下,中美關系日趨緊張,兩國戰略互疑有增無減?,F依據外交學院的報告,詳細介紹美國十大“中國通”及其對華觀點,讀者可借此一窺兩國認知分歧及關系走向。
第一名:大衛•蘭普頓(David Lampton)
蘭普頓對中國產生興趣,是從越戰開始的,此后40余年一直與中國打交道。
蘭普頓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他被視為繼費正清之后、美國第二代的中國問題專家領袖。
蘭普頓曾擔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長達9年。政學兩界的豐富閱歷鑄就了這個一號“中國通”。
近期言論
今年5月6日,在世界中國學論壇首屆美國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蘭普頓表達對中美關系的擔憂:
自從2010年左右開始,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美中關系的臨界點正在接近。
盡管美中關系的根基還沒有坍塌,但是美國政策精英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傾向于把中國看成是美國在全球主導權的一個威脅。
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精英派別與民眾也把美國看作是阻止中國獲得應有國際地位的一個障礙,而且沒有對北京維護國內的穩定提供幫助。
美中關系整體上正在朝著一個不可取的方向發展。
代表作:
《追蹤領導人:統治中國 -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2014年)
《中國力量的三面:軍力、財力和智力》(2008年)
《同床異夢》(2002年)
第二名:沈大偉 (Shambaugh)
今年3月份,沈大偉在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中國即將崩潰》 (《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瞬間成為國內外爭論的焦點。今年61年的沈大偉目前是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政治學和國際關系教授。
1979年,沈大偉作為第一批美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到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學習漢語。他的伯母和妻子都是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專家,自己也長期居住在北京。
近期言論
今年4月份,沈大偉發表文章展望習近平10月份訪美,他認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今年10月前往華盛頓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無疑是件好事。
美國人喜歡行動勝于語言。也因此,美國政府至今尚未正式認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的概念。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最好已準備好就具體實質性合作進行討論,而非試圖就這一概念達成一致。
很多中國人(錯誤地)認為美國試圖控制中國,顛覆中國政府。同時,很多美國人也認為中國正試圖將美國趕出亞洲,主導這一區域進而挑戰美國在世界的地位。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習奧在白宮會談時,想必會好好花時間討論這一問題。
兩國領導人間的秋季峰會將為拓展兩個大國的共同利益提供諸多良機,希望兩國都能把握住這一大好機會。
代表作:
《中國走向世界:部分影響力》(2013年)
《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2011年)
《中國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國》(2010年)
第三名:金駿遠 (Avery Goldstein)
金駿遠生于1954,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賓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是國際關系、安全研究和中國政治。
近期言論
2014年,金駿遠接受采訪時說:
“五角大樓和中南海、白宮和中南海之間的熱線并不一直可靠。底層的直接溝通非常重要,這往往依賴于在中美的軍官之間建立聯系。這也是軍隊合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天中國要和平崛起,比6年前更加困難。”
他還提醒中國領導層:“這屆領導層是最后一批有機會嘗試成功改革的了。如果沒有取得進展,下一屆領導層,第六代,將面臨巨大的壓力,也沒有決定改革方式的自由——改革的過程將被此起彼伏的事件推著走,而不是被領導層的決定推著走。”
代表作:
《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2008年)
第四名:陸伯彬(Robert S. Ross)
陸伯彬是波士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1984年,陸伯彬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近期言論
當奧巴馬政府高調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時,陸伯彬批評說:
“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多軍事力量,這些都是對中國崛起的過度反應。實施的結果適得其反,將會使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化。”
陸伯彬建議美國“要更加尊重中國合理的安全利益,避免‘亞太再平衡’戰略加深中國的不安全感。”
代表作:
《中國的安全政策:結構、實力和政治》(2009年)
《風云變幻的美中關系(1969~1989):在談判中合作》(1998年)
第五名:謝淑麗 (Susan L. Shirk)
謝淑麗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國務卿助理,現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和全球沖突與合作中心主任。
1971年,謝淑麗以美國留學生的身份于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她是最早訪問中國的美國學生之一 。1974年,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獲政治學博士學位。
近期言論
2012年,接受BBC采訪時,謝淑麗如此談了她對中美關系的看法:
現在中美關系的基石是經濟相互依存。雙方政治制度的不同,仍然是雙方互信的障礙。中國總認為美國政府要變更中國的政權,即使美國并沒有這種對華政策。同時,美國也不信任中國共產黨。
到目前為止,中國如何做出決策,沒有透明性,難以預測。雙方的政治制度成了雙邊關系的障礙,而經濟相互依存成為雙方關系的粘合劑,也防止中美關系的惡化。
雙方的領導人和人民都認識到,中美之間發生戰爭是難以想象的,所有人都努力避免這種可怕的局面出現。
代表作:
《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后》(2007年)
第六名: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
羅伯特•薩特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事務教授。他曾任美國國務院情報和研究局中國科主任。
近期言論
2010年,羅伯特•薩特接受《時代周報》采訪,他認為:“美國當然不希望被排除在亞太國家合作的范圍之外,但也沒有必要成為成員,參加每一個亞太地區的事務。過去20多年,中國在亞太地區崛起,盡管如此,美國在亞太地區仍然占有主導地位。”
代表作:
《中國對外關系:冷戰結束以來權力和政策》(2010年)
《美國在亞洲》(2008年)
第七名:李成(Cheng Li)
李成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1985年赴美留學,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2014年,李成出任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部主任,為布魯斯學會首位華裔主任。
李成長期致力于中國政治研究,尤其擅長中國政治精英的代際研究,被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為該領域的權威。
近期言論
2014年,李成接受《鳳凰周刊》采訪時表示:
美國的亞太外交政策是在過去十幾年當中逐漸建立的,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定型。
美國對亞太事務的關注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美國意識到亞太經濟和安全的重要性。在未來20年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世界最大的五個新興國家中,有四個在亞洲(印度、中國、日本、印尼)。另一方面,亞洲地區又是容易爆發危險和沖突的地方,從朝鮮半島、東海、南海,到印度、巴基斯坦、泰國,乃至伊朗、伊拉克等?;谶@兩個因素,美國重視亞洲是應該的。
但其重視的目的是不是在遏制中國,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由于目前美國支持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很多人認為美國在遏制中國。我認為,應當把防范和遏制區分開來,美國是在防范中國。
如果講到真正的遏制,首先中國不是那么容易遏制的,而且美國目前跟中國經濟的互動和互利、對中國留學生教育的開放、與中國領導人的頻繁交往、奧巴馬政府在軍事上減少開支等舉措,都不是遏制的舉動。
代表作:
《中產中國》(2009年)
第八名:傅泰林(M. Taylor Fravel)
傅泰林是前十位“中國通”中唯一的“70后”,美國第四代中國問題專家代表人物,知名的南海問題專家。
2004年傅泰林在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近期言論
2012年,傅泰林接受采訪,談了他對南海爭端的看法:
中國保衛其對南海諸島主權和附屬海洋權利的決心非常堅定,特別是隨著南海的戰略價值與經濟潛力進一步明朗化,中國在原則問題上進行讓步和妥協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隨著與有關各方互動的進一步增多,中國處理相關問題的手段可能會更加靈活。
在“重返亞洲”基調的指引下,今年以來美國表現出了對于南海問題的額外興趣;而這是否會對該地區的局勢帶來新的變數,則需要進一步觀察。
代表作:
《走向和平的長征: 解讀中國如何處理領土爭端》(2007年)
第九名:季北慈 (Bates Gill)
季北慈曾在布魯金斯學會擔當研究國外政策的高級研究員,2007年開始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現在是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官。
季北慈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與亞洲和中國有關的國際和地區安全領域,包括軍控、軍事技術發展等。
近期言論
2014年,季北慈接受采訪時稱:
我認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是有用且有必要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存有憂慮,對此中國指出自己的崛起將是“軟著陸”,將避免歷史上大國崛起困境,也將走出一條新型的崛起之路,這是好的想法。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兩國或許不會是最親密的盟友,但這并不妨礙兩國一起努力,建立聯系、消除猜疑、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盡管會有問題存在,但持續、良好的關系總是被最根本的因素所支撐的,而這些根本因素是隨著時間積累而建立起來的。這也是我們發展與中國關系的目標。
代表作:
《崛起之星:中國的新安全外交》(2007年)
第十名: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 )
李侃如今年已經72歲了。
1983至今,李侃如擔任密歇根大學當政治學教授,曾任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是卓有成就的中國問題專家。
2012年,李侃如和北大學者王緝思共同發表報告《中國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引起兩國學術界和媒體關注。
近期言論
在《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一書中,李侃如這樣寫道:美國領導者對中國國內政治體制理解得不夠,因此經常不能準確判斷哪些結果反映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戰略決策,哪些反映的是政治體制本身的運作機制,是那些領導人無法控制的(有時甚至是有悖于他們愿望的)。當中國方面把國內能力所限作為其不能如期履行承諾的原因時,美國也傾向于質疑中國方面的解釋,認為這些解釋都是為自己辯解的、不誠懇的。
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能力的增強,亞洲所有國家都不可避免地會調整外交政策。中國的言行讓亞洲其他國家對未來美國繼續在本地區存在和發揮作用的信心逐漸減少,從而引發嚴重關切。
總之,中國在迅速崛起的同時,美國陷入了嚴重困境,這一事實使美國對中國的觀點、行動及其公諸于世的愿望變得非常敏感,進而以不同的方式導致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
代表作:
《中國的能源探索及對美國政策的意義》(2006年)
《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2004年)
結語
據外交學院的報告顯示,美國的“中國通”群體主要來自智庫(占38.61%)和高校(占45.57%)和,此外也有少部分在政府和軍方任職。由于美國政治中的“旋轉門”機制,這批人得以在學界和政界靈活轉換身份,影響美國對華政策。
縱觀這十位“中國通”的近期代表言論,可以發現,他們一方面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且構成對美國全球地位的挑戰,但另一方面也敏銳地覺察到,中國仍然是一個“內視”為主的大國,其中尚未完成的政治、社會和經濟轉型是制約中國對外戰略的決定性因素。
在南海問題上,這個群體的判斷顯示出差異。如頭號“中國通”蘭普頓便指責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缺乏誠意,“中國在玩文字游戲”;而陸伯彬則建議美國“更加尊重中國合理的安全利益”。如今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日趨強硬,側面折射出“中國通”群體態度的微妙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美關系進入新一輪敏感期,“中國通”頻頻發聲,對中美關系的前景發出預警,提醒中美避免掉進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
附: 1.美國“知華派”前二十位排名:
2.評估報告衡量“知華派”排名的指標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