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4月8日發布的《新安全觀與新安全體系構建》報告稱,確保不在我國周邊地區發生戰爭,是我國安全設計與布局的一個底線。
該報告稱,這既包括不發生針對我國的戰爭和在我國家門口發生戰爭,也包括我國不用戰爭的手段解決爭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當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需要“把周邊地區作為一個重點利益區和戰略依托區來營造”,“穩住周邊,發展周邊,營造周邊,使之成為我國走向強國之路的戰略依托帶,這是外部安全關系和安全環境構建的重點。”
張蘊嶺認為,應從戰略依托和命運共同體的定位出發,發展和深化周邊關系,處理好周邊熱點問題、麻煩問題。對來自周邊的安全威脅和挑戰要分類,分別采取不同的對應和解決措施。
領土爭端危及國家主權與安全,最易引發戰爭。張蘊嶺說,我國的陸地疆界只剩下與印度有爭端,短期內很難徹底解決,小型摩擦也許在所難免。
“所需要的是掌控局勢,防止事態擴大。”張蘊嶺認為,維護邊界地區安全,應以穩局為基礎,在談判上可以采取更有進取性的策略,爭取取得一定進展。要以發展經濟關系為主軸,推動中印關系的全面發展,加強兩國在地區事務,國際事務中的合作,盡力化解兩個新興大國的戰略競爭與猜疑。同時,加強與南亞其他國家的關系,把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作為新的戰略支點,推動中國-南盟經濟與安全合作框架。
近年來,東海、南海成為沖突熱點。社科院研究顯示,東海、南海有發生局部沖突的風險。張蘊嶺說,釣魚島涉及國家主權,中日沖突的焦點實際上不是釣魚島,而是中日力量的對比和東亞安全結構的歷史性大轉換,這是一個較長過程。戰略上要穩,不被日本右翼的氣勢洶洶攪局。
“南海問題成為熱點也與我國軍力增強,展示實力和拓展利益有關。”張蘊嶺說,越南和菲律賓是以攻為守,把局部問題炒熱、炒大,拉美國及其他外部力量助威,對我國進行戰略牽制。美國、日本則抓住機會攪局,增加實際利益。
上述報告稱,南海島嶼的爭端主要集中在南沙地區,在操作上,可以以穩定占控現狀為主,有選擇地加強對控管島礁的建設。維護海上航行自由符合我國利益,我國應積極更為積極的措施,倡導保障南海商業航行自由,反對單方根據大陸架原則劃定專屬經濟區。同時,要充分利用東盟這個整體框架,穩住和繼續深化與東盟的整體合作,進一步做非爭端國家的工作,加強與他們的合作。
報告稱,朝鮮半島局勢具有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是多種力量和利益的交匯點。
“阻止在我家門口生事,反對在我近臨地區挑亂,避免被卷入戰爭,這是朝半島安全戰略保障的一個底線考量。”張蘊嶺認為,應該在繼續維護中朝關系穩定框架的同時,向朝鮮施加足夠的壓力,阻其進行新的核實驗,勸阻其做危險的挑釁行動。
在中韓關系問題上,上述報告認為,應進一步深化與韓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與其構建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安全磋商與合作機制。在朝鮮半島事務上,也可以開展與美國的戰略溝通與協調,維護局勢穩定,在朝半島形成戰略平衡與制衡態勢,增加我國在半島局勢發展上的主動性。
就“新絲路”戰略實施中出現的安全合作問題,報告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志永稱,“新絲路”建設中,中國面臨著地緣競爭、制度建設、政治動蕩、跨國犯罪、社會輿論、政策文化、政策執行、外交觀念八大類重大挑戰,國際關系比較復雜,切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推進。只有真正貫徹好總體國家安全觀,“新絲路”安全合作才能最終成為“新絲路”建設的安全保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