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緬甸全國?;饏f議草案第七輪談判拉開帷幕。緬甸上下渴望和平,但果敢戰事至今依然繼續。
但也正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正在布局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走出去”戰略,中國企業走出去也不得不警惕政治黑天鵝風險。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之后李克強總理提出了與“一帶一路”戰略配套的“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這兩個配套戰略,是要將“一帶一路”戰略從陸上聯通。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緬甸雖不是核心節點,卻也是局部重要節點。
同時,中國又先后規劃了近10條油氣主要油氣運輸線路,包括中緬油氣管線、中哈油氣管線、中土油氣管線、巴基斯坦石油管線、東南亞運輸線路、南海海上運輸線路、非洲油氣運輸線路和中東油氣運輸管線、北線(從中哈邊境、從中俄邊境等進口)。在這些油氣管線的規劃中,中緬油氣管線就是其中重要布局之一。
但自2012年緬甸修改外國投資法后,中國對緬甸的投資直線下滑。在2013財政年度(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中國對緬甸的直接投資驟減至2012財政年度的10%以下。2013年中國在緬甸全年投資額在2000萬美元上下,銳減至2012財政年度(約4億美元)的1/20,與高峰時期的2010財政年度(約82億美元)相比,還不到1%。
在投資額排名上,中國4年來首次讓出第一寶座,跌至10名左右。且中緬密松大壩工程和中緬合資的萊比塘銅礦項目被叫停,中緬皎漂-昆明鐵路工程計劃被取消。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投資室副主任王永中即表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應警惕政治黑天鵝風險。
首先,從緬甸角度考慮,國家體量較小,在大國博弈間往往左右逢源,雖歷史與中國交好,但也始終在謀求和西方國家改善關系。
如有評論稱,擱置密松水電站就是因為要迎合美國,并以此獲得2014年東盟輪值主席國資格和新政權國際合法性的重大舉措。中緬鐵路擱淺也是為迎合日本。
且就地緣政治環境來說,緬甸現在具有相當好的后發優勢。它在印度和中國兩個大國之間,同時依托東南亞國家這個廣闊的市場。外交關系處理得好的話,緬甸可以左右逢源。
其次,緬甸開啟自由化大門。緬甸在上世紀長達50多年的歷史上由軍政府統治,也長期受西方制裁,所以市場上能買到的產品幾乎都來自中國制造。但在2011年吳登盛上臺后才恢復文官統治,并推動民主化進程。緬甸政策指針逐步擺向中立,原來軍政府親中時期簽訂的密松項目出現一些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最后,從國際環境看,企業在緬甸的進退背后也是各種力量博弈的過程。在密松大壩項目受到爭議時,日本加大了對緬甸的投資力度。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去年在訪問緬甸時表示,將再向緬甸提供約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9億元)的無償資金援助,用于完善以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為中心的鐵路運行監控系統及醫院引進最新醫療設備。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宋清潤表示,企業在進入緬甸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選擇當地正在鼓勵的項目,避免“撞槍口”,投資緬方正在考慮減緩發展的項目。
此外,中國企業還需改變投資結構。“能源、原材料領域并不受當地人歡迎,也容易引發環境問題”。中國企業要注意民意,投資緬甸正在鼓勵發展的電信、紡織、制鞋、飲料、養殖等領域,“這些行業既能賺錢又能增加當地就業。”
同時,王永中建議,可以考慮形成戰略聯盟,不排除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合作出海。比如中緬油氣管道沒有出現密松那樣風險,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因為這是一個“四國六方”的投資項目,包括中國、緬甸、印度和韓國,在出現重大政治風險是時能獲得多國聯合支持。
投資緬甸的目前的政治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緬甸中央與地方分權,部分地區局勢動蕩。緬甸是亞洲國家中民族成分最復雜的國家之一,存在大量的民族矛盾和地區分裂勢力,根據CIA網站數據顯示,緬甸全國約有人口5575萬,政府承認的民族共有135個,民族語言100多種。
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和撣邦等地實行自治,軍事沖突經常發生,政局不穩,安全環境不穩定。2013年6月至今,緬甸北部克欽邦境內武裝沖突一直不斷。
企業投資要注意避開這類可能的沖突,避免投資、建設因武裝沖突而無法開展、延期或中斷。
第二,對緬甸的投資需要在注意獲得法律和政府批準之外,還需要贏得民眾認同。民眾也可能質疑決策的合法性,通過游行、示威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干涉合作項目的開展。
企業需要重視緬甸民眾的聲音,積極與緬甸民眾、社會組織溝通,廣泛聽取社會輿論意見,處理好在緬公共關系,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此外,還要避免企業在緬甸社會責任履行仍不足,增加對緬甸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
第三,緬甸轉向大國平衡的外交戰略。緬甸新一屆政府上臺后,重點發展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的關系的同時,還努力改善與歐美大國的關系。緬甸也希望與其他重要國家搞好關系,在中美之間通過平衡外交,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美、日、印等大國也希望緬甸減輕對中國的依賴,企圖在區域內弱化中國影響力。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國際環境下,企業投資也可能會受到此類不確定性的影響。
總的來說,投資緬甸的政治風險略高,但機遇重重。緬甸中央和地方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缺失,可能給投資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企業在緬甸開展投資活動時,既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習俗,也要注意避開內部沖突,和各相關方均保持良好的關系,加強與在野黨派、民間團體、普通民眾的交流,履行好企業社會責任,合作共贏,為在緬甸投資贏得更好的外部環境。
近年中國在緬甸投資與進展梳理
中緬油氣管道:2008年12月,中石油與緬甸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韓國大宇國際集團公司簽署三方協議。協議規定,緬甸每年將向中國出口4億立方英尺(約1133萬立方米)天然氣,供應期限長達30年。至此,中緬圍繞油氣管道鋪設和天然氣資源交易的談判基本達成。
2009年中緬再次簽署3個協議,確定由中石油建設中緬油氣管道。
2013年5月30日,中緬油氣管道全線貫通,從此中國進口能源不必受制于馬六甲海峽。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雖經艱難談判,但最終按計劃完成,不過其他項目并未有中緬油氣項目般順利。
密松水電站:2009年底,由中國電力投資公司和緬甸國家電力公司及緬甸亞洲國際集團合作建造的密松大壩水電站開工,但在2011年9月,緬甸總統吳登盛為“順從民意”叫停該項目。
吳登盛表示,密松電站項目可能會“破壞密松的自然景觀……氣候變化造成的大壩坍塌也會損害電站附近和下游居民的生計”,“緬甸政府是民選政府,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人民的意愿,我們有義務把重點放在解決人民的擔憂和顧慮上。”此前,有緬甸輿論宣稱水電站會破壞當地環境,建成后年發電量的90%都會出口到中國。
緬甸伊洛瓦底江密松水電站總投資36億美金、已完成投資20余億美元,分析稱,擱置以后,已投資的20多億美金可能打水漂。
萊比塘銅礦:2012年,由中國萬寶礦產緬甸銅業有限公司和緬甸聯邦經濟控股公司合資的緬甸萊比塘銅礦開工,投資10多億美元,后因抗議事件被迫停工兩個多月,中國企業造成每月200萬美元的損失。
后在緬甸政府城里的執行委員會調查后,萊比塘銅礦有序復工。
中緬鐵路:2011年,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與緬甸鐵道運輸部簽署中緬膠漂-昆明鐵路工程備忘錄,但在2014年7月21日,緬甸鐵道部發布消息,擱淺該項目。
該工程原計劃投資200億美元,2015年前建成,中方負責籌措大部分資金,相應擁有50年運營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