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官方、媒體和學界講到中國外交時,普遍使用“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的說法,以此描述中國對外政策重點的排序。然而,從語義上講,人們實際上無法判斷“關鍵”和“首要”哪個更重要。從語序上講,由于將“周邊是首要”置于“大國是關鍵”之后,因此其“首要”地位大打折扣。當前在中國崛起加速的情況下,中國外交應以鄰國為重?還是以美國為重?正在成為一個難以繼續模糊的問題。
大國崛起需要周邊國家支持
是以“大國”為重還是“周邊”為重的認識分歧,源于美國不是中國鄰國的地緣因素。如果美國也是中國的鄰國,就可順理成章地寫成“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這樣“周邊”就包括了美國,在周邊國家中以大國為關鍵,于是“周邊”和“大國”的排序就合理了。然而,美國雖然不是中國的鄰國,卻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同時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障礙。因此,一派認為,只要搞好中美關系,減少美國的阻力,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中國崛起了,因此應以美國作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派則認為,沒有周邊國家的支持,中國實現不了崛起,因此應將周邊作為外交工作的第一重點。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崛起的性質的角度分析,將有助于我們看清“大國”與“周邊”何者更為重要。
大國崛起是一個國家從先成為地區強國,爾后再成為全球性強國的過程。這個必然過程促使美國在17世紀采取了“門羅主義”,將其外交重點僅限于美洲;也促使蘇聯在二戰后將其外交重點置于歐洲,先后建立“經互會”和“華約”組織。這個必然過程也決定了中國要實現崛起,就必須將周邊作為外交的首要重點。
睦鄰友好是二戰后國家唯一合法崛起戰略。“睦鄰友好”和“遠交近攻”是兩個使用了幾千年的崛起戰略。聯合國成立后,領土主權不得侵犯成為國際規范,這使得遠交近攻的兼并戰略不再合法。這就是為什么美蘇爭霸時期不再效仿殖民主義的領土擴張戰略,而是采取與周邊國家結盟的戰略。同理,21世紀中國的崛起戰略也只能選擇睦鄰友好,因此中國2013年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原則。
一國崛起的性質是趕超世界最強國,最強國只能是崛起國的障礙而不可能成為其支持者,中美之間由此產生了結構性矛盾。奧巴馬說美國絕不做世界第二并制定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以防范中國崛起,體現的就是這個原理。因此中國崛起戰略的對美政策目標只有減少美國阻力的單一選項,而不可能爭取美國的支持。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外交目標,則有減少阻力和爭取支持的兩重性。面對中國強于自己的現實,周邊國家需要在借助和阻礙中國崛起的兩個策略中進行選擇。這使中國有可能獲得那些希望借助中國崛起的鄰國支持。例如,面對中美之間實力差距加速縮小的現實,美國的盟友韓國和泰國都采取了提升對華友好關系的政策。對中國崛起而言,爭取眾多周邊國家的支持比降低美國一國的防范力度更為重要。
以鄰國為重可避免過度拓展
中國的綜合實力還未達到全球性水平,故此我國的外交重點不宜超越周邊。綜合國力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四種實力要素構成。雖然我國的經濟實力已是全球性的,但其他三項實力尚未達到全球性水平。大國拓展速度超越其實力基礎,是大國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很多學者將美國的相對衰落歸咎于其在中東的過度擴張。世界主導國因過度擴張會衰敗,崛起大國控制不好自身利益的拓展速度則會夭折。而以鄰國為外交的重中之重,則有助于防范出現欲速而不達的危險。
“大周邊”的概念易使外交失去重點。“大周邊”是一種平衡“大國”和“周邊”兩者重要性的說法。中國的“大周邊”可以東到美國大西洋海岸和南美的太平洋國家,西到中東的地中海,南到澳大利亞,北到俄羅斯的北極。如此廣闊地域的“大周邊”不僅模糊了“周邊”的界限,而且有導致過度拓展的危險。
依據我國目前的實力地位,“周邊”應限于東亞、俄羅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五個地區。我國的陸地和海上鄰國已有20多個,且包括了俄羅斯、日本、印度三個大國。如能將所有鄰國轉化成為我國崛起的支持者,這將使我國崛起的國際環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改善與鄰國的關系不僅具有正面提升我國實力地位的作用,而且可從反向削弱美國的阻力,因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借助其東亞盟友來實施。
“一帶一路”工程須從鄰國開始
“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工程,是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的基礎設施。這些工程從中國向外延伸,因此無論其能延伸多遠,都需要鄰國的參與。我國與鄰國的聯通建不起來,鄰國與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就失去了助力中國崛起的意義。鑒于互聯互通工程只有從中國向外延伸才對我國崛起有意義,因此,地理上與我越接近的國家,對這一工程的戰略意義就越大。
互聯互通工程必須經過鄰國,因此中國需要加大對這些鄰國的外交工作,以保障工程的戰略效益。政治上要保證雙邊關系的穩定,以防影響工程的實施及效益;安全上要加強合作,以防止反對勢力的破壞;經濟上要協調利益分配,以防止產生新的利益沖突。為此,一帶一路工程需要與鄰國的經濟規劃對接。
要加強與鄰國的戰略合作關系,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在鄰國與美國的沖突中進行選擇的問題。當美國與我鄰國發生戰略沖突時,我國的立場也會直接影響我與鄰國的關系。選擇中立或支持美國的立場,都會對我與鄰國的戰略關系產生負面影響,而支持鄰國則會影響中美關系。故此,如不明確以鄰國為重的原則,我睦鄰友好政策就缺乏政治保障,周邊國家也會懷疑我國的戰略取向。
通過中亞向西延伸的“一帶”工程和連接東南亞的“一路”工程,兩者的戰略意義不同。前者是鞏固我國崛起的戰略后方。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潛力較小,對中國的安全威脅小,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相對較小。后者則關系到中國崛起的核心內容。東亞將成為新的世界中心,該地區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都將取代歐洲的世界地位。為了維護其主導地位,美國將防范中國崛起的重點置于東亞地區,包括了東南亞。因此,東南亞的“一路”工程對中國外交投入的需求遠大于中亞地區。
面對鄰國或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意義越來越大于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立我國的外交重點,正在成為一個新課題。(作者是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