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登載題為《莫把“責任田”當“自留地”》的評論文章,內容如下:莫把“責任田”當“自留地” ——九談以整風精神革除問題積弊
本單位的利益再重大,也大不過全局的利益;本部門的地位再重要,也重不過整體的地位。 心里只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本位主義、分散主義,損害部隊凝聚力,削弱部隊戰斗力。軍隊建設只有“責任田”,沒有“自留地”,“小算盤”必須服從“大棋盤”。
軍隊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個單位、每個部門、每個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猶如一方方“責任田”,雖互不相同,卻各有其用;雖彼此獨立,卻緊密關聯;雖只是局部,卻影響全局。“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只有把方方面面的資源整合起來,把上上下下的力量凝聚起來,才能攥指成拳、攻堅克難,提高部隊建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如果大家都固守“楚河漢界”,設壁壘、筑圍墻,你防我、我防你,就會相互掣肘、產生內耗,相互制約、產生阻力,“鐵指”就不可能攥成“鐵拳”,“1+1”就不可能產生“大于2”的效果。
這幾年,全軍上下大局觀念、整體意識明顯增強。但仍有同志把“責任田”當成“自留地”,畫地為牢、尾大不掉,搞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最大化,利用各種機會爭地盤、爭資源。
為什么在有些單位、有些部門,信息化建設、戰場建設等重點領域統籌協調難、相互支持協作不夠?為什么標準化建設搞了那么多年,但推動不易、進展受限?為什么在干部使用上不聽招呼,派不進、調不出問題比較突出?原因和癥結就在這里。
戰爭年代,我軍不論哪支部隊,讓打主攻就打主攻,讓配屬誰就配屬誰,“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新中國成立后,數十萬將士聽令而行,犧牲小家,戍守邊疆,扎根拓荒,為新中國政權穩定作出突出貢獻。軍隊歷次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官兵無條件執行裁撤命令,有的在離營前夕接到搶險救災任務,又精神昂揚奔赴一線,任務完成后依依不舍淚別軍旗。正是這種以個體之失換整體之得、以局部之失換全局之得、以一時之失換長遠之得的崇高精神和大局觀念,使我軍屢勝強敵、屢克艱險、屢立新功。
“觀操守在利害時”。當前,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公與私、得與失、局部與全局,都是無法回避的利益考驗。如果誰的利益都不能碰,誰的“奶酪”都不能動,那改革如何深化、籓籬如何突破?每名官兵特別是領導干部,決不能以個人得失、當前得失、局部得失為出發點,而應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軍隊利益置于單位利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之上,堅決擁護改革,積極支持改革,自覺投身改革。
(報道選自解放軍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