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稱自由的美國,卻容不下一個咬文嚼字的孔夫子。孔子學院與西方國家開展正常文化交流再遭非難,成了美國一些人眼中釘肉中刺:繼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呼吁近100所大學取消或重新談判與孔子學院達成的協議,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宣布終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后,12月4日美國又召開國會聽證會防范孔子學院。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在聽證會上指責孔子學院在學術課堂上禁止討論敏感話題,要求美國國會下屬的美國政府問責局展開調查。
史密斯在聽證會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最終到底是美國的大學改變中國呢,還是中國改變美國的大學?”對于美方的指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否認孔子學院干涉學術自由,稱“孔子學院宗旨是幫助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加強中國與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外友好關系”。
類似孔子學院的機構在西方很多,如英國文化協會、法語聯盟等。正因為如此,世界才繽紛多彩。如果說孔子學院是文化滲透的話,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蘋果手機,以及在中國遍地開花的肯德基、麥當勞,還有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洋節等等,是否也是文化滲透?
按美國的邏輯,美國文化有可以隨意進入他國的自由,而其他國家的文明進入美國則不自由了。美國害怕孔子學院,實際上是美國人沒有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表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孔子倡導的中華傳統博愛思想,是“仁”政的基礎和核心。它要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與西方許多政治家信奉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霸道是格格不入的。
一位網民說得好,“與其說美國不自信,不如說美國心里有鬼。善用暗器者,最怕死在暗器下”,“不讓華為進入米國,是因為他們在思科的設備上做了手腳,自然而然地認為華為也會這樣。對待孔子學院的態度是一樣的,因為他們慣于在他們的文化輸出中暗藏貓膩”。
美國雖然標榜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但是對意識形態上的控制上比中國更加旗幟鮮明。中國也要向美國好好學習一下,調查在中國的各類“非政府組織”,調查與美國各種基金會合作的大學,查查誰是收益者,這些收益者又做了些什么,是否“美國改變中國的大學”?香港非法“占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談到美國國會的孔子學院聽證會,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這就是2013年因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被北京大學解聘的夏業良。這位西方眼中的“中國大V”,目前就職于美國卡托學院全球自由與繁榮中心。他在聽證會上詰問在場的美國議員們:“如果你們連自己的理想都無法堅持的話,那么你們又如何把這種理想輸出到威權國家那里去呢?”
夏業良淪落至此,說高尚一點是為了美國人的“理想”來護航,說實際一點就是“投名狀”。畢竟,“他飛赴美國的旅程和每年數以萬計前往美國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中國人一樣平淡無奇”,抹黑孔子學院可以博得主子的歡心,換得一點口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