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不存在“放棄朝鮮”的問題》一文的回應與說明
李敦球
2014 年12月1日,環球網發表了王洪光先生的文章,原題為《中國不存在“放棄朝鮮”的問題》(以下簡稱“王文”),王文的內容是直接針對筆者于2014 年11月27日發表在《環球時報》上的文章《不能“放棄”朝鮮這65年的伙伴》(以下簡稱“拙文”)而寫的,本文不作學術觀點辯論,只就王文中涉及拙文內容的幾個問題作一下澄清和說明。
一、王文開篇即說:“近日,朝韓問題專家、浙江大學李敦球教授在《環球時報》撰文,認為‘有一些戰略學者建議中國放棄朝鮮,問題異常嚴重’。筆者不同意李教授的看法,因為目前中國不存在放棄朝鮮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和媒體公開圍繞“棄朝論”的爭論持續不斷,例子很多,是客觀事實。在此僅舉一例,2013年4月12日《環球時報 》發表社評,題為《“放棄朝鮮”的主張過于幼稚和極端》,該社評說:“‘放棄朝鮮’的呼聲在中國輿論中此起彼伏,它甚至成為一些中國戰略學者的嚴肅建議。但我們認為,這樣的思維過于簡單,相信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不會跟從這樣的幼稚。”
這說明筆者的上述觀點是有公開的來源和出處的。
二、王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來重點批駁“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個觀點。但是在拙文中找不到“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個句子,只有一句“中朝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筆者認為,上述兩句話有本質的差別。
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筆者將拙文中相關段落作一重新介紹:“朝鮮問題本質上是冷戰遺留問題,它是與朝鮮半島冷戰基石即《停戰協定》和‘美韓同盟’綁在一起的。朝鮮為了自身生存和安全有時不得不‘單打獨斗’。可以肯定,兩個冷戰基石不除,朝鮮問題也會長期存在,中朝關系也必然受其影響。盡管如此,中朝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至少在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就不會改變。”
顯然,筆者是從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視角來談論中朝兩國根本利益的。筆者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判斷。
三、筆者在拙文中署名為“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而不是“浙江大學教授”,在此也一并說明。
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王洪光先生是德高望重的高級將領,也是筆者的長輩,值得筆者尊敬和學習,筆者虛心接受王先生的賜教。
最后,誠摯地感謝王洪光先生和讀者朋友對拙文的關注。
(作者為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環球網特約評論員)
附文:原題:中國不存在“放棄朝鮮”的問題
作者: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 王洪光
近日,朝韓問題專家、浙江大學李敦球教授在《環球時報》撰文,認為“有一些戰略學者建議中國放棄朝鮮,問題異常嚴重”。
筆者不同意李教授的看法,因為目前中國不存在放棄朝鮮的問題。
一是李教授說“中國朝鮮是兩個獨立國家”,這點筆者完全贊同,但說“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筆者則不敢茍同。中朝都有各自的國家利益,有的利益可能相近或一致,有的利益則大不一樣。比如朝鮮的擁核和中國要求朝鮮棄核,都是基于不同的國家利益所提出和堅持的。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沒有必要為了朝鮮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朝鮮擁核已產生對我國邊境地區造成核污染的嚴重威脅,中國政府為了該地區中國老百姓的安全,不僅要嚴厲批評朝鮮擁核,而且完全有理由要求朝鮮核設施遠離中國,不能給中國造成核威脅。在這一點上,“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嗎?另外,朝鮮擁核,可能刺激日韓擁核。假如小小的東北亞地區,有俄、中、朝、韓、日同時擁核,再加上美國的核陰影,東北亞還能安寧嗎?中國在一系列原則問題上堅持本國的立場,反對朝鮮有損我國利益的做法,不能看作是放棄朝鮮。以前為朝鮮“擦屁股”的事太多了,專家應該比筆者更清楚。今后則可不必。
二是李教授說“朝鮮是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它難有替代中國的地緣政治選擇”。其實,朝鮮早就放棄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建黨的指導思想,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并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在1972年《憲法》中還規定:“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運用于我國現實的朝鮮勞動黨的主體思想,作為自己活動的方針”,但到1980年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就把“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體思想作為唯一的指導方針”,“領袖是賦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這時朝鮮已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013年朝鮮勞動黨在建黨《十大原則》(其地位高于黨章和憲法)中,明確在主體思想指引下,“應深化樹立黨的唯一領導體制事業,并世代延續”,并規定“應將黨和革命的血脈白頭山血統(即金氏血統)永遠延續下去并堅決保持其絕對的純潔性”。這里有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味道沒有?類似論斷還有很多,希望專家多說給老百姓聽一聽,讓老百姓自己做出判斷!中朝兩國只有國家利益的關系,即國家關系,而不存在社會主義政黨之間的同志關系,這是朝鮮主動拋棄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無產階級建黨思想要比資產階級建黨思想先進很多,也高明很多,更比封建專制思想進步很多,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我國由共產黨執政、各民主黨派參政,協商和選舉產生了黨和國家各代領導集體和最高領導人。而朝鮮三代領導人世襲產生。兩者有相同之處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正是以兩個平等的政黨、兩個平等的國家與朝鮮相處,與其他與我國友好的政黨和友好的國家一樣。這才是正常的政黨關系和國家關系。另外,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和諧相處,在全世界比比皆是,“朝鮮難有替代中國的地緣政治選擇”是朝鮮采取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的,怨不得中國,中國不必對此負責。
三是西方國家妖魔化朝鮮,打著“人權”的旗號,干涉朝鮮內政,中國絕不摻和。朝鮮遠離國際社會,內部防控很嚴,對外十分警惕,這是不爭的事實。哪一個國家都有所謂的“人權”問題,包括美國自己。最近美國小鎮費澤森警察槍殺一名18歲黑人青年,引發全國大范圍騷亂,又是一明證。老實說,中國對朝鮮的人權狀況一點都不了解,不能聽幾個“脫北者”的口述就給朝鮮下斷語,聯合國大會還通過審判朝鮮領導人的議案。在人權狀況不明的情況下,說朝鮮人權好或不好,都沒有依據,中國投反對票是理所應當的。中朝雙方在1961年簽訂了《中朝互助友好條約》,已續簽兩次。條約規定:“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器進攻,因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這一條約到2021年有效。這實際上已給予朝鮮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保護。條約還規定:“締約雙方將繼續對兩國共同利益有關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進行協商。”試問,朝鮮擁核與中國協商了嗎?條約還規定:“締約雙方將繼續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安全而盡一切努力。”朝鮮如果切實遵守的話,就不會在我民航飛機即將飛臨朝鮮上空時,卻往航線上發射火箭彈,置飛機上一兩百乘員于巨大危險當中;也不會在靠近朝鮮的公海上抓捕我國漁民,給我漁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威脅。朝鮮還三番五次地宣布廢止板門店《停戰協定》,使朝韓(美)進入準戰爭狀態。在《中朝互助友好條約》還有效的情況下,朝韓(美)雙方一旦打起來,朝鮮將把中國置于何等地位?這是中國“放棄朝鮮”,還是朝鮮一意孤行?這不是聽不聽中國話的問題,《中朝互助友好條約》在那里擺著呢,朝鮮的做法已經傷害了中國的根本利益,不知教授怎么得出“中朝兩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結論。
四是把朝鮮作為我國的“戰略屏障”,或沒有這個“戰略屏障”,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從地緣關系的政治、軍事上講,其重要地位大大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歷史上朝鮮半島從來不是中原政權的主要戰略方向,但這個方向上有事,要牽扯到主要戰略方向,往往拖累中原政權,地位作用相當重要。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從政治上看,周邊國家包括朝鮮,對我友好當然重要,哪個國家不希望周邊是善鄰而非惡鄰呢?中國以鄰為善,對菲律賓這樣的弱國都不動武,甚至被國際社會和國內部分民眾看作是軟弱的表現。但是從整體上看,周邊既使惡鄰環峙,也阻擋不了中國現代化的步伐,中國正在崛起。從軍事上看,朝鮮半島北部從三八線到我國邊境,縱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個現代戰役的縱深。抗美援朝戰爭時,我只用三個戰役行動,兩個多月就把進抵我邊境的“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以南。當代信息化戰爭,擴大了空間和縮短了時間,只有一個戰役縱深的所謂“戰略屏障”,又有多大的意義?
李教授認為“放棄朝鮮”會出現三種結果:一是朝鮮投入第三國懷抱,二是朝鮮崩潰,三是朝鮮決一死戰,半島再燃戰火。這三種結果把帽子戴得太大了,有點嚇人。首先,朝鮮從來就沒有投入中國的懷抱,何來再投入第三國懷抱?金日成政權開打朝鮮戰爭,就沒有充分聽取中國的意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中國甚至比一般國家還要冷淡;我國與美國建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更是對我說三道四,直到蘇東巨變,情況才有所改善。我想作為朝韓問題專家,應該比筆者清楚。其次,一個國家的崩潰,主要不取決于外力,如果一個政權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崩潰”只是遲早的。“拉攏”也好,“放棄”也好,不起重要作用,不要把中國對朝鮮的關系看作歷史上曾有過的朝貢關系,中國不是救世主,朝鮮真要崩潰,中國也救不了它。中國做好相應準備就是了,說大了也就是我東北地區受到一定的影響,不可能打斷我國現代化進程。再次,要清楚地看到,中國左右不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一個朝核六方會談都進行不下去,中國能對朝鮮半島“戰火”負責嗎?如果朝鮮“決一死戰,再燃戰火”,雙方的目標也不是中國,中國沒有必要引火燒身。誰挑起戰火誰負責。當下早已沒有“社會主義陣營”,中國的子弟不必為別國打仗。這道理誰都懂吧?
總之,中朝兩國兩黨關系,要建立在正常國家交往和黨際交往的基礎上。從我國家利益出發,并照顧朝鮮(包括對應的任何國家)利益,該支持就支持,該反對就反對,主持公平正義,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既不“拉攏”朝鮮,也不“放棄”朝鮮,這應是我國的基本態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