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英國《今日中國防務》、日本《航空朝日》雜志等媒體報道,當年侵華日軍認識到軍事測繪的重要性,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時至今日,沖在制約中國最前沿的美軍也對中國的地理信息備感興趣。亞太美軍一直在想辦法獲取涉華測繪情報,以在此基礎上調整對華戰備。
“涉華戰略信息庫”
英國《今日中國防務》雜志披露,近年來發生了一些中國驅逐外來非法測繪人員的事件,其中多為日本人,還有少數美國人,其背后是美日情報共享,這與美軍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密切相關。
在中亞美軍和駐日美軍特種部隊中,有一批不參與作戰的高級技術人員,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多方搜集與中國有關的自然、地理情報。這不是為某項行動準備資料,而是一項長期任務,其目的是完善“涉華戰略信息儲備庫”,為未來可能實施的“重大行動”進行信息儲備。
《今日中國防務》指出,美軍目前最關注中國西北、西南邊境地區和東部、南部領海周邊的自然、地理情報。如果有人可以深入中國內地進行測繪,搜集情報,美軍更是求之若渴。
涉華情報的三大用途
據日本《航空朝日》雜志披露,亞太美軍急于獲得有關中國邊境地區及內地的自然、地理測繪情報,主要有3方面用途。一是改進對華武器裝備。外來人員對中國邊境及內地進行非法測繪,除搜集地理數據外,還對氣候、水文等數據進行記錄。亞太美軍如果獲取這類情報,就可分析中國各地及海域的自然氣候條件對美軍武器裝備的影響,從而對裝備進行改進。
美軍專家認為,氣候對武器裝備的影響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目前美軍的高技術裝備還未真正實現“全天候”作戰,其核心部件如發動機、電子控制器等,對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要求較高,戰場適應能力不強。美軍換裝新式裝備的速度較快,其技術性能參數大部分都是在實驗場獲得的,到底能不能經受住多種氣候及自然條件的考驗,還需要“更多信息”加以證明。
據美國《防務新聞》披露,中亞美軍技術人員已建立研究項目,制定裝備改裝計劃,目標是確保美軍高科技裝備能在青藏高原等地的惡劣自然條件下正常使用。這項研究所需的數據靠衛星和無人偵察機無法完全獲得,還需要大量實地測量數據。《防務新聞》指出,美軍這一計劃出于“戰略考慮”,在現實中并無針對中國之意。但這無法掩蓋該方案的實質是針對中國地理和氣候條件改進武器裝備。
二是針對中國繪制軍用地圖。中亞美軍技術人員配有大容量地圖生產系統,專門負責繪制軍用地圖,而且具備快速制作大量地圖資料的能力。
美軍1個測繪排利用先進系統,能在2分鐘內針對某一地區繪制出樣圖,并在24小時內繪制出全色電子地圖。這一整套地圖包括公路機動路線圖、反映區域內掩體的通視圖、直升機著陸區圖及露營地圖等。繪制這套地圖必須綜合衛星監測和實地勘測的數據,所以美軍急于獲取涉華測繪情報。
三是針對中國校準精確打擊武器。美軍非常重視發展遠程精確打擊武器,而使用這類武器需要參照高精度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即清楚目標“是什么”、“在哪里”。
美軍認為,只依賴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遠遠不夠。美國《防務新聞》稱,參照一張高分辨率、無變形的衛星圖,技術人員可以確定所攝影像的大概位置。雖然可以看清汽車的顏色和街上的行人,但卻無法確定其精確地理坐標。美軍專家指出,衛星監測只能解決目標“是什么”的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在哪里”的問題。必須依靠實測數據對精確打擊武器進行校正,才能準確鎖定目標。因此可以推測,亞太美軍獲取有關中國的實地測繪情報,其目的之一是針對目標調整精確打擊武器。
中國嚴防非法測繪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政府在數年前就發布重要文件,要求地方機構嚴防、嚴查外來人員非法測繪,阻斷境外人員入境進行非法測繪之路。
文件規定,外國組織或個人在中國境內開展測繪活動,必須與中國有關部門或單位進行合資、合作。而且要與中國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測繪人員共同進行測繪活動。外國組織和個人到中國開展合資、合作測繪,不得從事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繪、行政區域界線測繪、海洋測繪、地形圖和普通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編制等活動。
另外,解放軍也將配合行動,加大邊境、領海及境內重點區域的巡邏力度,嚴查非法測繪活動。重點防范關鍵設施坐標、地形、地貌、地質、海洋等地理空間信息的精確數據外泄。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77期,摘自2014年10月22日《國防時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