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標題為“走出認識日本的方法論誤區”( 專家:認為日走軍國道路是誤判 去了日本都清楚)一文后很是不解。該專家的核心觀點就是,由于中國在認識日本方面存在著方法論的誤區,也就是不能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研究日本,所以得出的認知結論也必然是錯誤的。
認知任何事務都要從“實事求是”出發,這一點也沒有錯。但關鍵的問題是,什么是“實事”,“求”的是什么“是”?去了一趟日本就能完全了解掌握日本是否在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實事”嗎?說“身在日本的中國人、華人普遍認為日本不可能重走軍國主義老路。”這也真的是“實事”嗎? 該專家真的對此做過“實事求是”的研究了嗎?至少在文中看不出來。如果沒有,經過“實事求是”的研究,只憑想像的就提出這樣的論斷,可以說本身就沒有做到“實事求是”,或者說該專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實事求是”。
嚴格來說,“實事求是”是一切研究的基本原則,并不是什么“方法論”。
該專家稱,“做到實事求是,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重視直接經驗。”不知道專家經歷了什么樣的“直接經驗”。日本的軍國主義者會直接告訴你他們要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嗎?當年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時候,他們直接告訴過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要走軍國主義的道路了嗎?日本人會公開叫囂和承認自己要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嗎?你以為日本人傻啊?傻的不是日本人,傻的是有所謂的“直接經驗”的人。即使是今天日本政府都不愿意承認當年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不肯反思二戰的罪行。去過日本和日本人有過接觸的中國人多了去了,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產生這種“直接經驗”。另外,一個學者專家把依靠“直接經驗”來判斷當作“實事求是”,真的讓人無語了。
且不論日本是否會重走軍國主義道路。但是“直接經驗”告訴中國人,目前日本的右傾勢力正在得到空前的壯大;日本政府中以安倍為首右翼分子不在少數;解禁集體自衛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最大愿望;日本政府不但否認而且在美華侵華的軍國主義歷史;等等。這一切都是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表現。這就是日本可能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證據。
專家稱: “日本之所以不可能重新成為軍國主義國家,這是由它的內政所決定的。”
日本的內政是什么?指的是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嗎?二戰前日本是亞洲唯一一個實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他制止日本走軍國主義道路了嗎?突破“和平憲法”之后,日本的內政與二戰前會有本質的區別嗎?突破了“和平憲法”的日本還能算作是和平主義嗎?安倍政府推行的是“積極的和平主義”。當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不就是以積極維護亞洲和平的名義嗎?
專家稱:“應當主要從日本的內政認識它的外交和國防,而不是單純地、孤立地認識它的外交和國防。”這段話恰恰把外交、國防與內政孤立開來。外交和國防是內政的重要體現,外交和國防服務于內政。正是通過外交和國防政策才能更好的了解一個國家的內政。也就是說,外交和國防是認知一個國家的重要窗口。至少這要比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日本更靠譜。
“日本可能重新成為軍國主義國家”這絕不是一種誤判。退一步講,即使日本不會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其目前已經公開的遏華政策,在美國構建遏華包圍圈的大背景下,也已經對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以目前的中日關系以及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而不是要不要居安思危的問題了,更不是杞人憂天。
大清朝閉關鎖國,對世界沒有任何威脅,可依然招來列強的侵略。大清朝的失敗,不只是因為落后,更主要的是因為軟弱可欺。如果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不夠強硬或者對日妥協,委曲求全的后果必然是日本人的得寸進尺,這是歷史的教訓。也正是因為大清朝的軟弱才導致了日本人的得寸進尺。面對無理挑釁不做出針鋒相對的回應,這不是理智,而是懦弱的表現。中國目前不是反應過度,而是對外宣示維護主權安全與穩定發展環境的決心意志。
目前總有那么一些所謂的學者專家,出于對西方的虛無民主的崇拜,怕字當頭號,妖言惑眾。由于他們過著富裕的生活,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最怕戰爭打亂了他們的生活,是不會關心國家是強大還是衰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