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國戰機攔截在南海上空的美軍偵察機,隨后雙方隔空互指;雙方從27日在美國國防部展開為期兩天的會談,討論公海及其上空的“海上和空中行為準則”。資料圖
9月4日訊 據港媒體中評社編譯報道,《日本時報》1日刊登美國著名海洋政策分析家和政治評論家馬克·維倫夏的分析文章稱,中美一旦越過臨界點,戰爭則無法避免。而在當前,由于美國亞太外交政策的失敗、無法有效聯合東盟十國制華、各項技術優勢正在相對減弱,戰爭的威脅系數正在不斷提高。
文章稱,用五角大樓的話來說,8月19日的中美兩國軍機異常接近事件與“我們想要與中國改善關系的愿望背道而馳”。中美之間的政治關系岌岌可危。
中美兩國的分析人士都警告稱中美之間存在一個“臨界點”,一旦越過,戰爭則不可避免。于是兩國在隱藏真實意圖的同時,認真為可能爆發的戰爭做足了準備。這樣的做法并不是在兩面下注,因為為戰爭做準備是一條不歸路。邁過臨界點之后,國家思維與政策決定將不可避免地因爆發的沖突而傾斜。
強強之間的對抗并不是新鮮事。經典的現實主義理論認為,老牌強國將竭力保持現狀以維護自己在現行體系的頂端位置,并視新興國家為潛在威脅。受現行體制約束的新興國家,則會全力拓展國際架構,它們害怕老牌強國在它們構成威脅之前就被扼殺在襁褓中了。
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將這一“自然”過程描述成“崛起”與害怕的結合體——戰爭將無可避免。這一現象被稱作“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兩國能避開這一陷阱嗎?
文章稱,這似乎是在杞人憂天,但中美關系實際情況確實是一日不如一日。中國期待扮演“世界政治系統中心”的角色,也期待成為破舊立新者,還期望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卓異國家”(指一個國家獨特優越,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之處)。將中美兩國合適地擺在這樣的位置上,正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期待達成的“新型大國關系”。他于去年6月與奧巴馬會晤時提出了這一構想。
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學者泰利斯卻認為,美國被中國超越而喪失主導地位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造成相當大地破壞。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各項主導權將被蠶食并最終被中國取代,美國將不再是唯一的“卓異國家”,不再被全世界妒忌,相反,美式生活將漸漸走出眾人關注的視野。
文章稱,總之,我們可能正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外交政策在東亞走向失敗。哪怕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強勢作風惹惱了東盟,美國也并未成功團結起東盟十國制華。美國“移軸亞太”讓該區更加不穩,反倒成了中美爭奪的戰場。美國試圖解決爭端的提議,截至目前無一成功。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認為,未來十年,隨著美軍事技術日漸被中國趕上,亞洲發生戰爭的風險將逐漸增高。美國向關島派遣更多的B-2隱形戰斗機及B-52轟炸機,便印證了美方思維的變化。美防長哈格爾更是警告稱,如果國際秩序受到威脅,華盛頓不會無動于衷。
像泰利斯這樣的戰略家已經勾勒出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無論是有意還是湊巧,這一套戰略的部份動作已經在施行了。泰利斯稱他的戰略是“不牽制的再平衡”,其他人則稱“軟牽制”。泰利斯稱,美國正通過推行多樣政策,以提升中國在當前全球體系中行動的風險及中國濫用主導地位的代價。
他這一戰略還包括與中國周邊國家加強合作。這正是美國在做的事情。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表示,“我們之前參與過東亞峰會,那是因為我們希望參與到未來秩序構建與塑造的戰略討論中去。”該戰略另一方面是提升美國軍力,讓它的威懾力足夠安撫美國盟友的同時,爭取中立者向美靠攏,且阻止中國威嚇鄰國。
該戰略最后一個方面,是加速技術變革,使得中國無法再技術及經濟層面超越美國。這正是美國最好的武器,也是美國確保國家主導地位及生存的關鍵所在。但美國能夠在擁有日漸技術嫻熟的13億人口的中國面前保持優勢嗎?
文章稱,中國對未來的構想有些不同,在中國眼中,國際政治體系正不可阻擋地發生著變化,美國及中國正位于對立的兩端。美國是過去與現在的單極強國,勢力正在銳減。這正是事實,美國已經不再是統治全球的巨人了。
中國領導人則相信中國代表著未來,這不僅體現在硬實力方面,還包括經濟、文化與價值觀。中國領導人相信,中國注定將重振過去那般在亞太甚至全球的雄風。中國諸多鄰國也深刻明白這種可能性,所以在中美間兩面下注,并試圖在其中斡旋。
如果美國希望避免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或者制造延緩發生沖突的可能性,那么美國就需要在中國的國際利益上做一定程度的妥協,這便需要美國與中國分權。而對于中國而言,它需要向美國證明自己的行動不會威脅美國、也不會動用武力解決爭議問題。
文章最后寫道,為避免最惡劣情況的出現,中美兩方這樣的戰略“靈活性”十分有必要。中美兩國有深刻的分歧和互不融合的“國家利益”。讓中美關系更加融合的幾個要素,美國似乎并不愿意“給”,中國似乎也不愿意“接”。
(大公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